小说万箭穿心的作者「真正吓死过人的恐怖小说」

2024-01-15 08:36:39 来源:搜狐

上了大学之后读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后,我发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小说艺术流派。这些流派也确实让我耳目一新,又或者像“新写实主义小说”那样让我的心灵开始不断激荡、不断震撼。那时候作为一个大学生看到这样的小说时候体会不出来其中所讲的“生活的挣扎”。如今进入也三年了,再回头看看这样的小说,这些故事感觉这不就是我所处的现在的生活吗?我们不停地挣扎,不停地无奈,不停的叹息。

新写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有别于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作品的艺术风貌。新写实主义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淡化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追求描写生活的"原生态",竭力隐蔽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思想倾向。新写实主义作家对生活的表现也是有选择的,致力于描写生活琐事,人们生活的苦难与挣扎。但这类作品对生活取材的偏狭使作品的主题缺乏亮色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至于恐怖小说至今还没有什么明确的或者非常好的定义。对于恐怖小说的定义笔者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解释,已有的解释笔者也认为没有将其很好的归纳。但是,笔者虽然恐怖小说看得不多,但是那种感觉或者其中令人们感受到恐怖的要素应该还是能够总结出几点的。所以笔者就想用恐怖小说的要素来解读新写实主义。

《万箭穿心》与方方

本名汪芳。1955年生于南京。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始发小说。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随笔《到庐山看老别墅》,中篇小说《风景》《桃花灿烂》等。实际上,《万箭穿心》在方方的小说中并不出名,但是从我看到这篇小说之后,我真正体会到方方小说的精髓。市井百态带着人生的无奈表现出来,这种广义上的无奈应该是每个活着的人正在或者将要经历的。

当然看完了《万箭穿心》心中与背后又出现了许多挥之不去的凉意,这种凉意比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来得平和,那背后阵阵寒意是我对现实生活的全部理解。也许这样理解这篇小说有些缺少积极的意义,但是这篇小说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此:

看起来像“恐怖小说”的《万箭穿心》

在此之前笔者为各位稍微说一下这篇小说的大致情节:主人公李宝莉年轻时美貌能干,但性格过于不饶人。嘴上的厉害让丈夫马学武一日日活在压抑之中。为了排解生活的苦闷,马学武与同厂的打字员成了秘密情人。李宝莉发现了这个秘密后,打电话报警,马学武和打字员在旅馆被抓。丈夫得知事情的真相后跳江自尽。

儿子小宝不能原谅母亲对父亲的伤害。大学毕业后毅然与母亲断绝关系。这是最简单的情节,笔者将在下面文章中重点为大家解释除了情节之外更多的因素:

一、怨念与恨交织的故事起点

大部分恐怖小说的起点都是因为怨念和仇恨而导致各种事件的发生,要么就是复仇的故事或者就是所谓“鬼怪复仇”的故事。可以说所有的故事的起点都是因为人类的“恨”导致的。《万箭穿心》中的所有故事也都是起源于“恨”。我们看到虽然是亲人或者家人但是各自的关系非常紧张。亲情与仇恨交织的故事里,李宝莉恨自己婆婆,因为婆婆的到来让她感受到这个家庭的拥挤,感受到家里的地位受到了挑战;马学武对于李宝莉的恨意更加强烈,这么多年的压抑让马学武总是忍耐,她对于强势的李宝莉无可奈何,天生懦弱的马学武从来不敢反抗什么。直到直到自己下岗是因为自己妻子导致的,他才开始爆发。但是的他的复仇的方式仅仅是自杀或者在遗书中只字未提自己的多年的妻子。他的懦弱从自杀中彻底体现出来,他的恨意虽然不敢以激烈的方式直接面对李宝莉,但是他的恨意尤其幽怨和绵长;再说李宝莉自己儿子与自己的关系,李宝莉的儿子从小便知道父亲是因为母亲的举报而间接死亡,他从小就将自己父亲的死怪罪在李宝莉身上。他从来不在母亲面前笑,直到他高考成绩公布之后,他主动要和自己的母亲断绝关系。这么多年压抑的“恨意”一下子爆发。这个由“恨意”交织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仇恨”的力量,即使是一家人也不能释然。仇恨的种子让这部现实主义小说看起来像所有恐怖小说故事的起点。仇恨让人疯狂,让人叹息,让人忘乎所以。没有鬼神、没有血腥的故事里倒是让我头皮发麻,原来亲人间的仇恨也是如此强烈,如此让人胆寒。

二、恐怖的气氛与阴暗叙事

《万箭穿心》的故事同样如此,我们看到李宝莉好容易等到丈夫分到的一套房子而感到暂时的满足。可是这套房子建在多条道路交汇点之上,风水极差,是“万箭穿心”格局。这个伏笔意味着后面到来的人生将全是无法开解的苦难。这注定的“债”,李宝莉将一笔一笔地用他的生命来偿还。

李宝莉的父亲说:“你看这里是个死角,条条马路都跑到你门口的转盘打转,哪条路都像箭一样,直朝你住的楼房射。这就叫万箭穿心,风水上这是顶不好的。像生意人吧,从来都不在这种地方开业做事,一开就垮,没得一个有好结果。 ”(引自方方《万箭穿心》)

道路直冲房屋、大门、院落的情形,在风水中被称为“路冲”。古人有“十个路冲九个凶”之语,风水中也有“房前屋后大路冲,家中必定损老翁”的这是一个迷信说法,但是当笔者读到这个提防的时候我就觉得像看到香港那些讲“奇门遁甲”或者“茅山道士”的一些小说和电影一样。开始的时候就为这篇小说造成了诡异和神秘的面纱。这样一个伏笔确实引领了整篇小说的走向,故事也越来越来越随着这个预言往下发展:马学武自杀了,小宝不认自己的母亲,李宝莉挑着一根扁担维持着这个家。整个家庭都在一种奇怪的氛围中下运行着。

再说到这部小说的叙事,整个叙事带着一种悲观与绝望,“万箭穿心”一语成谶,李宝莉的日子本以为会越来越好,但是事情却一直在往不好的方向发展。马学武自杀后,整个家庭笼罩着阴暗的氛围,同时那种宿命的感觉让李宝莉挣脱不开。李宝莉一个人用扁担撑起了整个家庭,她的付出并没有改变儿子对她的看法。儿子依旧将她当做仇人。

绝望应该是这部小说另一个“阴暗氛围”,我们看过很多阴暗和恐怖的故事在结尾后面总会有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这样的结局往往暗含伏笔,大致就是告诉我们其实危机并未结束,恐怖的故事还在发生,这样的结局往往给人一种绝望的感受。在马学武死后,李宝莉的绝望在于她将自己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家可是儿子不原谅她,她让自己婆婆把房子过户给小宝之后带着扁担就离开了这个家。李宝莉心中有些绝望,百味杂陈之后好歹有个建建成为她最后的依靠。大概是给了李宝莉相对来说较为妥帖的归宿,要不然李宝莉该何去何从?

三、过度的现实,过分的表现现实

恐怖小说虽然有些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是那种虚构感和生活的疏离感还是有的,也许你会暂时害怕但是书中发生的事件发生在你身上的几率要么几乎没有,又或者根本不可能。这样想想你就不会害怕。

而《万箭穿心》的可怕在于所有的故事看起来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作为我们平凡的我们似乎很难逃脱。生活的可怕在于它会消磨你的意志,或者生活会让你疲于抗争。每个人都在被生活推着走,别无选择。李宝莉的苦难是生活给予的,马学武的苦难是生活赐予的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的苦痛造成的。笔者读完会经不住想这样的苦难似乎正常,虽然完全一样的事情不一定会发生在我身上,但是和这般类似的无奈与苦痛会不会发生呢?这当然是未知数,也许是杞人忧天,可是这样的被命运摆布的我们会不会像李宝莉最后的绝望呢?读完笔者背后阵阵凉意,因为它太真实、太常见,像李宝莉、马学武这样的芸芸众生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以另一种方式挣扎。

“活着,是生活的唯一方式”更是一种最高级的“恐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