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瑞爸爸「父爱永不止息」
又是一年六月天,时间过得真快,眨眼之间一年已经过去了一半。今年的六月与往年不同,太阳很晒,气温很高,到处都是一番盛夏气象。
前几天,妹妹打来电话说父亲去了她家,让我不要操心过节的事了。我看了下日历,父亲节正值六月中旬的星期天,一时也没有想好给父亲买什么,只好想着到那天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对于父亲,我只想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描述:平凡和质朴。父亲是个稳重的人,平时爱看书、不太爱说话。就这点来说,母亲说我像极了父亲。再者,他脾气温和,很少发脾气;做起事来,总是不紧不慢,井井有条,有慢工出细活的感觉。闲暇时间,他总是拿张报纸或书在看。高兴时,一边弹着电子琴,一边大声唱歌;烦闷时,拿上毛笔字,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写写画画,聊以自慰。虽然现在退休了,没什么事情可以做,但也不喜欢和别人东拉西扯的闲谈,有空就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去田地里看看庄稼。
父亲当了一辈子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教书,每个周末回家一次,辛辛苦苦的骑自行车来回奔波,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曾间断。八十年代的教师,基本上都不在自己家门口的学校教书,大部分都被派往外面的乡镇学校任教。记忆中,父亲的教书生涯非常辛苦,可以说是颠沛流离,辗转各地,过程坎坷,但也经历了不少事情。他是个十分“看得开”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正视生活,给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待人接物、或者处理事情的态度,总是那样彬彬有礼、井井有条。在家人面前,偶尔会发点小脾气,或是说话时语气重了点,可是他的内心却是善良的。
犹记得年少,父亲教导我时,最常说的两句话,“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父母的心在儿女身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面”……而那时的我却年少轻狂,不以为然。我忽略了沧桑岁月在他的内心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和经验,他总想对我倾其所有,谈他学生时代的学习方法,谈他的工作经验,谈他对我前程的期望与信心,谈他的良苦用心……而我却总是固执的认为不合时宜,闭耳不听,充耳不闻。
对子女的关爱与鼓励,父亲永远是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我们。一个家庭的和谐,不但要靠母亲,还要靠父亲。父爱是沉默的,母爱是无私的。相较于母爱的细腻和温暖,父爱没有唠叨,是一种更深沉的感情。小学四年级,我的数学不好,父亲知道后,第一句话就是“怎么能这么差?马上转学,跟我去同星小学上学。”就是这句话,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因为转学后,我的成绩提高很快,甚至在以后的中学也一直名列前茅。记忆中,父亲做事永远是认认真真的,说什么做什么,就连现在种地,也是一丝不苟,一定要种得有模有样。如今父亲年已七旬,仍在乡下坚持种菜浇地,照看房前屋后的蔬菜瓜果,过着脚踏实地、自给自足的生活。舍不得离开家乡,离不开那熟悉的田间地头。
与母亲相比,父亲给我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他并没直接帮我,而是告诉我该怎么做,一句安慰的话、一条鼓励的短信都能让我勇敢的站起来。孩子七岁那年,得了梦游症,每晚半夜从床上爬起来走到客厅,然后再返回来睡觉,好几天晚上都这样。我吓得不轻,带去医院检查,做了脑电图、脑核磁、心电图检查,都没有问题,可晚上睡觉还是有梦游症状,我痛心、焦虑,深深地感到一种无力感。绝望之余,哭着给父亲打电话,父亲说,“别怕,去看中医,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中医就能解决。”我听后如醍醐灌顶,立刻带孩子去看了中医,结果只喝了一付中药,症状就得到了遏止。
往事已去,但记忆却永远那么清晰。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痛苦的蜕变,这个道理我懂,父亲更懂。前几年,因为个人纠纷、孩子青春期叛逆问题,晚上我经常睡不着觉,失眠、抑郁,精神和气色都很差。父亲看在眼里,却不多说什么。只是到处打听,四方求医,给我找来中医药方,嘱咐我按时吃药,改善状况。另一方面,他主动找孩子谈话、给孩子写信,表达他作为爷爷对外孙的想法和期望,在他的引导和鼓励下,孩子终于蜕变了,也变得稍微懂事了,做母亲的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是父亲,在我陷入困境、郁郁寡欢的时候,给我一种力量。
去年冬天,我因病住院。父亲知道后,冒着鹅毛大雪和母亲从乡下赶来医院照顾我。那仿佛是有生以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也是下雪时间最长的一个冬天。雪后路滑,他起早贪黑,每天拄着一根木棍往返于家与医院,给我送饭。看着他头上越来越多的白发和满脸的皱纹,我心里既感动又感伤。父亲如此对我,我又能给他什么?拥挤而喧嚣的城市里,我又一次更深的理解了这份血浓于水的父女之情。
后来,当我知道父亲因为照顾我,回老家后大病一场,而且让母亲一直瞒着我,我心里很过意不去。冰心说过,“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这句话,让我对父亲理解更多。小时候我们对父亲的不理解,都是因为没有人对我们说过那么深刻、那么有高度的话,不然我们小时候也不会那么不理解父亲的爱,直到懂事的时候才明白。在这人世间,亲情总能让生活充溢着一份平平常常、但却恒久安心的温暖。
这几年,每次回老家,父亲的白发一次比一次多,而他却总说,这一阵忙,没顾得上染头发。我知道,父亲依然闲不住,开辟了个菜园子,每天忙东忙西种蔬菜。我和弟弟妹妹都劝他歇着,买些菜吃算了,可他却说还有力气,省点菜钱,不靠我们。其实我知道父亲是怕我们经济压力大,想替我们分担一些。就像每次离开时,父亲都要嘱咐:“把身体照顾好,把班上好,我和你妈不用你操心……”
曾经读到萧伯纳这句格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起先并不理解,直到后来才明白,这是萧伯纳从内心深处感悟到的亲情的真谛。亲情是沙漠中的绿洲,当你落寞无力时,看一眼已是满目生辉,心灵得到安慰,于是不再孤独;亲情是黑夜中的北极星,曾经我们忽视过它的存在,但是直到某一天我们不辨方向,微微抬头时,它却能用一束柔光指引我们迈出坚定的步伐……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在,爱长流。父母从不说爱你,却悄悄把最好的都给了你,不论贫穷或富有,不论疾病或苦难,倾其所有,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有了孩子之后,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为人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孝顺父母变得更加具体。我们会怀着感激的心,去聆听、体会他们讲的每一话。让父母吃好穿暖,想他们之所想,为父母分忧解难。当我们怀着细腻的心去感受这一切,体会到亲情的无私时,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就成了我们当子女的心愿和目标。
六月,父亲节来临,筷子兄弟那首歌曲《父亲》又在心中轻轻荡起:“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多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都说,父爱如山,伟岸绝伦;都说,父爱如灯,照亮前路。父爱,如一缕阳光,让心灵时刻温暖如春;父爱,像一座山峰,让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雪雨也一直沉着坚定。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我们载着亲情踏上归程,别忘了有一份爱,能跨越山川湖海,伴你千里之外;更别忘了常回家看看,珍惜每一次的相聚。父爱永恒!值此父亲节之际,用一些生涩的文字,祝福所有的父亲们!
作者简介:张瑞敏,宝鸡市职工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宝鸡日报》《金台文学》《花开文学》《太白文艺》《秦岭文学》等报纸、期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