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名叫“威尼斯”的艺术大片

2022-07-04 14:17:51 来源:网络整理

6月4日威尼斯双年展又将开幕,从2005年首次设立中国馆起,今年已是中国站稳威尼斯的第6个年头。不过从第53、54届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的选择上,我们已经能明显看出,所谓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问题”,已然超出了纯当代艺术范畴。

对于策展人的种种猜测早已从去年开始,无论是呼声最高的知名策展人黄笃,还是代表画廊老板的冷林,都未得到威尼斯的垂青,2011年元月,令人意外的新面孔——彭锋赢得了这个令人垂涎的机会。好吧,讲好不让说八卦,那我们只好回归正史:彭锋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副教授,从他颇具幽默的性格看来,应该是位好老师。

“五味”引出水上中国味

这一次策展人彭锋为大家准备好的威尼斯大餐名为“弥漫”,主题的由来要从威尼斯双年展为中国准备的场地说起。彭锋到威尼斯考察时才发现:中国馆是由一个油库和门前的两片草地组合而成,油库里至今还有未被清理的油桶。

通过朋友的引荐,策展人带着他的方案找到了潘公凯、杨茂源、蔡志松、原弓、梁远苇5位艺术家,并要求他们分别以荷、药、茶、香、酒作为题材进行创作。

以这五种味道来展现中国的“五味”关系也经过了严格的考量,“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用墨香和醋香?”彭锋说:“学哲学出身的我实在是觉得一个太过形而上,一个又不及形而下。”时间仓促,给艺术家们的考验是——要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拿出全新的作品参展。

好在艺术家们主动地将艺术作品提供了出来。潘公凯制作了带有荷香味的超大型冰箱走廊,以零下5度的清凉给威尼斯降温,里边还设有茶室供观众们品尝原汁原味的中国茶。杨茂源则将无数的小瓷瓶中置入风油精把所有参展作品贯穿起来,彭锋笑称其为“花露水大战风油精”,希望每位观众都能带走一瓶,让整个威尼斯陷入中国味中。蔡志松制作了巨大的云朵,其中包裹着上好的西湖龙井,并有以牡丹花瓣贴面的云朵形气球飘浮在空中吸引游客的注意。原弓用加湿器制造出燃烧香的效果,并让它喷射出有造型的烟雾。梁远苇的白酒由橡胶管流出,落到地上“滴答”有声,整个装置加入了循环气泵,令白酒一滴不浪费地循环使用。

大手笔的国际事件

姑且不论中国馆到底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的地位,光是这一当代艺术博览盛会为什么要让一位拥有优良学术背景的“局外人”来主持,就让一票人皱起了眉头,同时,也稍微映射了一下关于中国馆早已步入“又一成为官方印象工程项目的窘境”的事实。

窘不窘,这要看评论家们这次是否批判,也要看到底中国馆肩负着多大的责任去提升国家形象,更要看当局下了多大的决心来成就这个事情。有人说这不过是一场大动干戈的冷幽默,也对,因为本来中西方的意识形态就是驴唇不对马嘴的,弄一些五迷三道的神神鬼鬼,在忽悠中走向世界,实在有点out了。但是如果真的把这样的批判公之于众,不论是艺术圈还是大众,应该都不是那么容易接受,因为谁都不喜欢“皇帝的新衣”一类的谎言被揭穿,尤其是自己也深陷其中的那些人。

话说回来,不管怎样,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对于相关人士来讲也是大事一件,所以成功当选如此项目策展人也是要有代价的,除却优秀的展览主题,挑战当然是巨额的展览经费。用彭锋的话说:“我只是个大学里的教书匠,工资微薄。”

不过彼时他的大学同学,现达世行的老板听说了这件事情,主动请缨,愿意负责提供展览期间所需的费用,而总量超大的顶级茶叶由狮峰龙井提供。忙碌了半年的彭锋及艺术家团队总算在作品大功告成后有了喘息的机会,接下来便是展览揭幕时,大家对于这部大片的审阅了。

“观众的感官将被充分激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联合行动,将给观众别具一格的心理感受。我希望弥漫的中国味将成为威尼斯观众挥之不去的心绪,从而缩短他们与遥远的中国文化之间的距离。”彭锋同时这样说:“也希望能有尽可能多的中国人到威尼斯来,感受中国当代艺术的力量。”

这绝对不算大话。

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 6月4日- 11月27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