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石头上的兽角家族

2022-06-02 15:03:10 来源:网络整理

岩羊群奔跑在古老的石头上,让现代人惊诧不己。

口嵌“横笛”岩画

“逗牛”岩画

“鹿头花”岩画

头戴羊角岩画

距今8000年至3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贺兰山正处于温暖湿润的历史时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这里不仅有大量出没于森林草原的各类动物,而且还有今 天在热带地区生存的喜暖动物。贺兰山仅反映各类动物的岩画达2万多幅,其中兽角类动物岩画就有3000多幅,如北山羊、岩羊、羚羊、盘羊、黄羊、绵羊、青 羊、藏羚羊、长角羊、牛羚家牛、野牛、牦牛、梅花鹿、马鹿等。这些兽的角有多少之分,有的有4个或3个,有的只有2个或1个,还有树状型的。有角的动物 给人以威武之感,它那坚硬、刚挺的角就是防敌御害的主要武器。

上古时期的人民崇尚勇武精神的表现是把头发梳理成兽角的形状。

头上饰角,始初本为猎人对猎 物 的 模拟,后来人们心目中就把兽角视为力量、勇敢的象征,表达了对兽角类动物的喜爱之情。

贺兰山岩画中大量的带角兽图案,即是这种先古文化的体现。远古时期的兽角文化

上古时期的人民崇尚勇武精神的表现是把头发梳理成兽角的形状。贺兰口有一幅口嵌短笛的岩画,笛手头上扎着一对山羊角。据《礼记·内则》记载: “角男女羁,否则男左女右。”指的就是把头发梳理后扎成一个犄角,以示保护头部的护卫者。头上饰角,始初本为猎人对猎物的模拟,后来人们心目中就把兽角视 为力量、勇敢的象征,表达了对兽角类动物的喜爱之情。

兽角也是古代人们冠冕的样式。汉代执法者戴的帽子叫法冠,又称柱后、慧文,或称柱儿慧文。这种帽子的形状酷像獬豸角,所以又称为獬豸冠。此冠起源于春秋战国,从先秦一直沿用到汉代。实际原始初民的头饰并不限于角饰,同时还有羽饰、耳饰、颈饰和其他多种多样的饰物。

兽角还被描绘于《周易》中,用它表示阳刚。它还形象地反映在古代艺术中,带角的怪兽是人类的对头,古人对这些怪兽怀有畏惧之感的同时,又用它们来为自己壮胆。文献记载这些怪兽都有抵抗强暴的功能,并且能够为人所用。

古人把兽角还安放在英雄人物头上,蚩尤就是这样一个带角的英雄。蚩尤是古代的战神,他“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后来的角抵戏就是模仿蚩尤的形象而产生的。据文献记载:“今冀州有东,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载牛角而相抵,汉造就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角抵戏 起源于民间,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形式,秦时和汉代又被朝廷列为官戏。

大角羊岩画

羊的数量在贺兰山岩画中最多,分布也最广,尤以北山羊、岩羊和羚羊为最。古人称羊为吉兽、祥兽,头上戴着羊角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

贺兰山有这样一幅岩画,展示两个头戴羊角的人,突出羊角的粗壮有力和威武,即代表“羊”的象征符号。羊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尤其是羌族人心 目中,被看作是“引领人的灵魂升天的使者”,羌人“视羊为人,视人为羊”。羊不仅代表的是神圣,是吉祥物,与人们的审美情趣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图腾信仰与 族属有关。在殷商的青铜器物的纹饰中常看到羊纹。这些器物中,最多的莫过于带角的各种兽头。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丁山先生认为,大量饕餮纹饰面目描写的共同 特征则是皆有半环形的巨角,大多酷似羊角。对羊图腾的膜拜,是为了人与氏族的生存发展。

贺兰口有一幅先民将大角羊佩戴花朵的岩画,既是区别氏族和部落的徽章和标志,又展示了游牧民族的智慧,告诉了他们来自何方;同时也标志,这里是羊图腾的子民和领地,让人们世世代代记住这生命的呼唤。

“树状鹿角型”岩画

纵观贺兰山岩画,鹿是仅次于羊的兽角类动物,有马鹿、梅花鹿、驼鹿之分。鹿角有环状角、S状角和枝状角,尤其是鹿角树状型岩画,引人注目。贺 兰山南端大麦地一块岩石上凿刻了一头大鹿的形象,它独具特色,头上擎着树枝一样的鹿角,远看十分雄健威武,特别是高竖的鹿角,更显得生动美观,不失为贺兰 山岩画中难得的珍品,百兽也要为之倾倒。

鹿是一种知时令的动物,鹿角随着季节脱落和生长。《淮南子·时则训》载:“日长至,鹿角解,蝉始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鹿喜山而属 阳,故夏至解;麋喜泽而属阴,故冬至角解。”冬至和夏至是我国的大节气,古代先民曾以冬至为年节,所以鹿角在这里成为了“活的历法”。实际上这是一种生命 的象征,具有巫术魔力的一种强化繁育力的符号。

远古社会,人的生命观是综合的,在他们心目中,人与物,种与类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彼此是流动的,可以转化的。贺兰山出现许多“鹿头花”岩画,其实就是角文化的一种最佳传播方式。

“匈奴牛”岩画

贺兰山岩画中有一类牛,牛角十分夸张,极长且往外弯,有的岩画前肩部还凿刻有纹饰,据考证,是匈奴人从中亚引进北方草原的。这种牛与甘肃、青海、西藏牦牛岩画相比,体大、腿短、角外弯。

1953年,山西太原出土北齐的陶牛车,陶牛的牛角也朝外弯。今天延边朝鲜族还用这种牛驾车与耕地,足以证明这种牛在古代确实存在。大麦地岩 画中有一幅戏牛图,主演者站在一头大角牛的角弓上,双臂弧形伸开,做出一种平衡动作的姿态。大角牛的头低垂,似乎在憋足了劲撑着头上的这位表演者。这幅图 凿刻在岩石之顶端,用以衬托演技的惊险和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可谓匠心独运、意境深远,不能不令人惊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