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最前卫的版画
“2010深圳·第三届中国当代学院版画展暨论坛”昨日开幕
张昊作品《青春日记之一》。
什么是学院版画?随着连续两届“中国当代学院版画展暨论坛”的举办,曲高和寡的学院版画逐渐走近深圳人的生活。11月3日,“2010深圳·第三届中国当代学院版画展暨论坛”在关山月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邀请到32位学院版画代表,其中包括10位来自港澳台的艺术家。展览展出160余幅极具当代气质的版画作品,为深圳市民带来一场高水平的视觉盛宴。
本次活动由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大学主办,《中国版画》杂志、深圳现代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承办,关山月美术馆协办,这是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的背景下举办的又一次重要学术活动。
11月3日,“2010深圳·第三届中国当代学院版画展”在关馆举行。
具有全国影响的学术展览
“学院版画”这一概念由美术评论家齐凤阁在2000年提出,是区别于画院版画、非专业版画的一种具有当代性、先锋性的版画艺术。在西方,“学院派”被认为是保守和古典的代名词。而在中国,这一词汇的含义恰恰相反。最前卫,最具有实验精神的作品,往往出自学院艺术家之手。学院版画的提出正是这一美术现象在版画界的投影。学院版画注重实验、勇于探索,他们挑战传统审美模式,甚至突破版画的边界限定,在图式、结构、造型、色彩、媒材技艺诸方面,力主出新,不断超越,彰显出先锋前卫的学院精神。但也正因为如此,学院版画往往不能被普通观众所理解与接受,甚至一些专业人士亦感茫然。2006年,为了更好地促进当代学院版画的发展与交流,为了让学院版画走出象牙塔,齐凤阁作为策展人,在深圳推出了首届“中国当代学院版画展暨论坛”。
作为每两年一次的常规性品牌学术活动,“中国当代学院版画展暨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两届,为版画界提供了一个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总结经验、共同促进发展的学术平台。这两次展览首展在深圳展出后,分别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展,论坛发言也在各美术专业杂志发表,在专业院校和版画界产生深远影响。这些由深圳出发的展览,在走向全国的过程中,既扩大了学院版画的影响,也梳理了“中国当代学院版画展暨论坛”这一学术活动的品牌。
齐凤阁介绍,深圳是版画研究的重镇,两个主要的版画刊物《中国版画》和《版画年鉴》都在深圳编辑出版,全国唯一的版画史论研究硕士点就设立在深圳大学,同时,观澜版画基地作为知名的版画创作基地也发挥着集聚版画人才的重要作用。每两年举办一届的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也是国内唯一坚持几届的国际版画展,同时,深圳每年都举办几次综合性的版画展览,而“中国当代学院版画展暨论坛”则是其中少见的学术性展览品牌,展览扩大了学院版画的影响,明晰了学院版画的问题,从而提升、推动了学院版画的发展,对于深圳的学术文化建设有积极意义。
港澳台艺术家首次参展
在前两届展览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本次“中国当代学院版画展暨论坛”影响进一步扩大,组委会从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等众多学院版画家中特邀了32位在当代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版画家参与展览,并举办以国际化背景下学院版画的文化取向、学院版画的社会角色、学院版画教育的状态与问题等为议题的论坛,得到了各地学院版画家的认同和热烈响应。其中近三分之一艺术家来自港澳台地区,相对于前两届全是内地艺术家的展览,本次展览的内容无疑更加丰富。
与内地学院艺术家相比,港澳台地区由于较早接受西方影响,大多数艺术家都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在铜版画、石版画等版种技法上更加精到,观念也相当前卫。尤其是院校众多的台湾地区,更是如此。现代丝网版画起源于西方,而且对科技依赖性较强,在台湾地区,丝网版画发展迅速,技艺也非常高超。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主任刘锡权的丝网版画作品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来自中国香港的女艺术家廖少珍曾先后在英国和美国进修油画和版画,他的石版画观念现代,技法深受西方影响。
创作者越来越年轻
学院版画是中国现当代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中国版画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律的重要载体。所谓“学院版画”,是不是美术学院里的艺术家创作的版画呢?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在本次展览中,多数艺术家来自院校,也有的虽然现在不在院校工作,但从院校毕业,其作品也具有学院版画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被齐凤阁总结为学术探索的趋前性、语言技法的精纯性、视觉形态的超验性。从整体上看,这次展出的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近年来学院版画艺术探索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学院版画多重性、探索性、开拓性和学术性的精神内蕴与艺术取向,代表了学院版画创作的新水准,为中国当代版画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体现出创作主体年轻化的趋势,受邀的32位画家大都是青年版画家,其中年龄最小的吴明儒年仅24岁,是广州美术学院的在读研究生。事实上,像吴明儒这样的80后,在本次展览中还有不少,他们虽然年轻,但在版画界已经崭露头角,甚至多次获奖。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学院版画未来的发展趋向。这些作品在观念上接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有些作品和西方相比,观念一点都不落后。同时,这些作品也体现了多样的版画技法,比如广州画院画家赵红雨的综合版作品,虽然是纸版画,却综合了其他版种的多样技法,打破了版种的界限。大家熟悉的木版画,一般是像插图一样的小幅作品,而重庆大学画家肖力的木版作品却高达2米,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突破了木版画的传统艺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