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让圆明园静静地躺着

2022-05-19 00:33:12 来源:网络整理

9月27日,游人在参观回归文物展。当日,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其中,在已经开展的回归文物展上,包括雕花石洗、雕花石堆、雕花石桌、西洋石构件、石狮子等在内的57类85件石刻向游客开放

一个国家要自强,记住耻辱比怀念辉煌更有意义

叶廷芳

今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纪念日。圆明园的罹难是中华民族遭受外来侵略的堪为奇耻大辱的一幕,是中国从历来的强国沦为弱国的最鲜明的标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现存的圆明园遗址看作极为珍贵的历史见证。笔者一向认为,保护圆明园遗址的原貌就是保护入侵强盗的“作案现场”。我们要交给子孙一个历史的伤口,而不是一个经过治疗弥合了的伤口。

“万园之园”的旧梦

我大略比较过中西方历史建筑,发现西方(主要是欧洲)最宏伟的建筑都是“神”的建筑:神殿、庙宇、教堂;中国最宏伟的建筑则是“人”的建筑,准确地说是人的最高统治者的建筑:宫殿、园林、陵墓。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园林艺术历来在世界上就是首屈一指,从夏代的瑶台,到秦代的上林苑、汉代的建章宫、唐代的大明宫、宋代的艮岳都在世界上无与伦比,而圆明园则是它们的集大成者。她在151年的岁月里,历经五代皇帝的殚精竭虑,动用其最高权威,不惜国家一切财力,调集全国最精锐的匠师,购买国内外最优质的建筑材料和最名贵的奇珍异宝,才建成了如此豪华而壮观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乃是中国无与伦比的园林美学与中国帝王的无上权力相结合的产物。

在欧洲,法式花园占优势,但这种花园,美则美矣,大多一览无余,不含蓄。圆明园完全符合古代和现代的建筑科学和美学的要求,不仅有丰盈的水为“底色”,更有层层的山相护卫。其104个景点(圆明园44景;长春园和绮春园各30景)固然繁多,但却“繁”而不“烦”,寓“繁”于“变”之中,其大小、形状乃至建筑形制千差万别,把中国园林那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园中园”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美学的独特魅力赢得人类审美趣味的普遍认同。1743年,法国传教士兼乾隆皇帝宫廷画师王致诚给友人写了一封信,全面描述了圆明园的美轮美奂,称圆明园为“真正的人间天堂”。这时候欧洲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以启蒙运动为代表的欧洲思想文化界正劲吹“中国风”。1749年,当王致诚的这封信随着他的书信集在英国一经发表,圆明园的“万园之园”的名声很快在英国和欧洲传播开来。后来雨果不仅以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以建筑爱好者和艺术鉴赏家的眼光对圆明园发出的热烈的赞颂完全是中肯之言。

记住耻辱更有意义

如此美轮美奂、举世无双的“人间天堂”竟被外来入侵者邪恶的屠刀毁了!它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永久的伤痛,也让全人类包括英法两国人民在内具有正义感的人们为之扼腕叹息。我们应该严格保护好圆明园遗址这一肇事者的“作案现场”,这是150年前那件惊心动魄、震惊世界的犯罪事件的最鲜明、最有力的历史见证。

正因为圆明园遗址成了极重要的历史见证,昔日圆明园已涅槃出了新的生命,即文物的生命。她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极为难得的历史教科书,各色人等都可以从中读到震撼自己心灵的东西,从而受到启发。树立这样的历史耻辱柱,不是为了报复当年肇事者的子孙,而是给世人一个警示,避免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因此我强烈反对修复之类的主张和行动。

有人说,修复是为了“重现昔日造园艺术的辉煌”,以体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非也!首先,艺术的价值在于原创。我说过:“美是不可重复的!”正如前述:五代帝王的无限欲望与无上权威与150多年民族建筑智慧的凝聚与结晶这一前提条件就不可能再有了。其次,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体现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上,如果到现在我们偏偏在园林建筑方面重复前人有过的成就,花几百亿的钱财去追求一个假古董,那恰恰形成对“复兴”的讽刺,须知重复乃是匠人的习性,而创造才是艺术家的本色。第三,圆明园不仅是帝王们休闲、享乐间或“勤政”的场所,她更是一座极为丰富的艺术博物馆和无可估价的文献资料馆。即便园林能够“克隆”,则克隆出来的也只能是个空壳儿,那无数艺术珍宝和无价典籍的“内存”无论如何也不可复得了。第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木构建筑主要与农耕时代相联系。圆明园的园林艺术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人达到的最高建筑智慧。第五,如前所述,圆明园已涅槃出了新的生命——文物的生命,她有足够的资格进入世界遗产的行列。第六,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应该有一个或几个醒目的大型遗址作为她的历史身份的牌照,圆明园遗址恰好是这样的牌照。第七,一个国家要自强,记住耻辱比怀念辉煌更有意义。

复建是对文物的破坏

对于圆明园遗址的态度应该遵循国际通行的理念和原则,遵循我国已经签署的有关国际协定或公约,目前的当务之急并不是匆匆忙忙地进行草率的1/10的复建,而是在科学指导下的研究和发掘。

我国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曾在《人民日报》撰文强调:就让圆明园“静静地躺在那里”。去年我曾陪同苏黎世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德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顾问洛克教授参观了圆明园遗址,后来他发表三点看法:圆明园遗址是震撼人心的;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遗产;保护圆明园遗址的最佳办法是让它赤裸裸地保留在那里。他的意见与谢老的观点如出一辙,与我的看法也不谋而合。

近年来从含经堂和九州清晏金鱼池的开挖表明,圆明园大量的覆土掩盖下的古建筑遗址仍留有像样的基础遗存。有条件、有计划地使这些遗存展现出来,将使圆明园成为一座壮观的废墟遗址。在此之前,不妨先将所有重要古建筑的平面地基的轮廓勾勒出来,然后覆以彩色碎石,使其醒目,便于人们参观、凭吊。

圆明园管理的难度是很大的,比颐和园、天坛公园等的管理难度都要大。因为她不是一般的旅游场所,也不同于一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她是一个身份特殊、内涵丰富的考古和研究的对象,而且牵涉到多学科的门类:建筑学、园艺学、历史学、考古学、植物学、生物学、地理学、美学乃至文学等。这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还需要反复的论证。

笔者以为,针对这样的工作性质和任务,最好增加圆明园管理处的专业人员,提高机构级别,直属于北京市政府,最好是国家文物局。目前在园内进行的某些复建工作,如在九州清晏复建的亭和桥等,都是对文物的破坏,将对圆明园遗址的申遗工作造成障碍,必须立即停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