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痴师徒画底事

2022-05-03 14:01:47 来源:网络整理

《九峰雪霁图》黄公望

新近上海市长韩正一行登陆宝岛访问,台北故宫博物院特意安排观摩“元四家”黄公望(大痴)描绘松江景致的《九珠峰翠图》。的确,大痴足迹遍布苏浙沪,笔底风光不啻人们熟悉分藏两岸的煊赫名卷《富春山居图》。据元钟嗣成《录鬼簿》载子久曾以卜术闲居松江;而同客松江人称“文妖”的草书名家杨维桢有华亭沈生瑞得画法于大痴道人。予往年与道人扁舟东西泖间,或乘兴涉海抵小金山等语,故三泖九峰曾是他设帐课徒所在和山水画表现重点,时人刘崧《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诗咏“松江先生旧知己,眼明为写秋江姿”可证。其实,台北故宫《富春山居图》后段黄公望题识亦1350年书于松江夏氏知止堂;而其传世松江山水画还有北京故宫藏耄耋之龄作《九峰雪霁图》、南京博物院藏同龄画于云间客舍《山居图》;另有案可查作于松江尚有1342年《芝兰室图并铭》和1349年《夏山图》等,足见一峰山水画跟上海的因缘际会。而堪称珠联璧合的是上述《九珠峰翠图》虽无作者名款,但流寓上海乌泥泾隐逸诗人王逢题识有曰:梧溪王逢为草玄道人题大痴尊师画;杨廉夫题画诗则云:梦回疑对铁崖山,故此图一名《铁崖图》。值得推介的是,在当初众多黄门弟子中,有一位少为人瞩目者其实身世很不一般,他就是有“元初沈万山”之称上海首富张瑄的曾孙张中。张中一名守中字子正,元明史乘无传;因其请而定居上海并载其家族轶闻甚多,友人王逢就其事迹亦讳莫如深,仅荫祖文龙都水监职,得七品官,隐居读书,尤善画,被褐于隐,时迈世迁云云。但松江名士袁凯《观张子正<山水图>》结合高士隐居画面,感慨其家世荣辱盛衰的“嗟嗟此是谁氏笔,张君吾友精天机。君家祖父尽卿相,门户贵显中衰微;读书学古有至行,粉墨特用相娱嬉……当时挥洒每见及,破屋往往增光辉”诗,与元《国朝文类·何长者传》道及张瑄起初飞黄腾达,鸡犬升天,后因官场倾轧而以行贿定罪籍产夷戮,顷刻间家道败落殆尽等载相吻合。故张中潜滋的蝉蜕理念当与家族发生重大变故刺激有关;尽管稍后当局对遭斩决的其曾祖、叔父乃至整个家族昭雪平反,甚至重对作为张家嫡长玄孙的他委以祖辈职位。但他后半生仅快意于追随画坛翘楚的“粉墨娱嬉”状态。就此,由时人朱芾“野政老人隐者流,清溪绕屋似愚沟;别来清事想不废,诗成应画李营丘”句,许恕《题乌溪(即乌泥泾)张子政虚舟亭》诗咏“贺老酒尊移白日,来家书画照清秋;高情谁似张公子,傲睨英雄向急流”等,不难看出元末明初的他完全不像曾“推篷不识风波险”而鲸海闯荡的祖、父辈,已是阅尽世事急流勇退笑傲江湖的识时务者了,故交游亦多有同样处世倾向的隐逸处士。“铁仙(杨维桢)诗句张公画,二老风流昔擅名。”从台北故宫藏其《桃花幽鸟图》间时人题画诗,可见张中并不借重祖宗扬名,而是凭借自身才艺获得时代认同。故元代画史夏文彦《图绘宝鉴》说他“画山水师黄一峰,亦能墨戏。”而袁华《题张子政黄大痴<松亭高士图>》诗,更揭示了他与黄公望艺术的渊源关系:大痴老人天下士,弟子颠张早入室。另据明顾复《平生壮观》透露,甚至很有几幅款署黄公望与另一位元四家倪瓒的山水画其实尽出张中手笔,只不过后被射利者剜挖本款而添加了易卖高价的云林伪款。可腾笑于人的是,竟连鉴定眼力如炬的王稺登、董其昌也不识庐山真面目而误以为确属倪瓒真迹,甚至作跋很是美言了一番,虽董玄宰《画禅室随笔》承认同乡画家元时曹知白、张子正诸人皆名笔,与黄子久、倪元镇颉颃并重。故顾复就此很不客气地揶揄了王、董一通。果有待正名的是,顾复提及因倪瓒题画诗作“吴淞春水绿”而被王、董张冠李戴实系张中唯一传世墨笔山水的《吴淞春水图》抵今弆藏上海博物馆,王、董裱边留题悉存;谛审画面天头纸色剜挖痕迹宛然,足证此即张中硕果仅存山水画迹无疑。可许是其黄派山水被业师画名所掩,当前所能鉴赏其代表作全是同时擅长的花鸟画,技艺与另一位画家王渊齐名,甚至确立起承宋启明的重镇地位。上博中国历代绘画馆就陈列有其海内独尊的水墨画《芙蓉鸳鸯图》,而比邻舒展的是王逢跋书画巨擘赵孟頫\《兰石图》。七百年前互为友侪的书画佳作,竟有意无意间近距离亲密并陈,凡此联袂展览意图,即使关切元代上海人文历史研究学者,怕也未曾料及学术答案近在身边。因史地学泰斗谭其骧生前就曾设疑:元朝把太平仓建在乌泥泾是否跟漕运有关?海贸人物张瑄等为何侨居乌泥泾?以下笔者点滴发微,但愿能为这系列疑案解答提供可持续探讨的剖析线索。因看似与黄道婆无血缘关系的张中,将毁于战火的黄祠迁建于祖坟边并特邀王逢来乌泥泾为黄祠作诗题序的动机同样匪夷所思,耐人寻味;黄很可能正是宋末元初闯荡海外张瑄长子、张中祖父张文龙童养媳的难言之隐由此浮出水面。想当初,张瑄腾达后筑别业春光堂于乌泥泾成为黄道婆的乡亲。鉴于当地特殊交通条件,黄离家出走虽具备便捷附舶之利,但又不意味着能随心所欲搭载出海。特别是一介卑微女流,如无相关社会背景显难瞒天过海,躲过对出港船舶例行监管的市舶司。但黄道婆在其少女时代漂泊去海南乃史学界公认的不争事实,尽管其童养媳身份和浪迹生涯极富传奇色彩。故其离奇出走很明显是借重了某股势力保护才得以远走高飞;而笔者主张她跟操控当年上海航海界的张瑄家族可能发生的微妙关系,许正是解开她最终渡尽鲸波,一帆风顺到海南之谜的关键。兼以元初学者周密《癸辛杂识续集·蔡陈市舶》提醒人们:张瑄入元前曾到过与海南一峡之隔的粤海地区,据此观之,黄道婆被张家胁迫铤而走险到海南的可能性居其大半;并且她于元贞年间学成海归约有廿年潜心学艺经历,时间、年龄和知识技能准备不存在浅尝辄止,浮光掠影问题,应该是位经验丰富、身手不凡的专业技师了。黄道婆满载荣归、衣锦还乡之际,张瑄家族从聚财暴发金字塔顶坠落到社会底层赤贫如洗。似乎是黄不计前嫌,以博大的胸怀相逢一笑泯宿恨,既原宥宽恕了从前刻薄狠毒而令她出走的张家;还以教授经营棉纺织业新技术勤劳致富带来的不菲收入慷慨资助庇护坠入困顿的张家,令许与她有短暂婚约而备受良心谴责的张文龙追悔莫及。张中遂遵祖、父辈嘱知恩图报,于家道重振后将毁于战火的黄祠迁至祖坟边,以代表家族向已故黄道婆表示前倨后恭之忏及认祖归宗,追认亲属关系姿态,以祈对曾照拂张家恩重如山的前辈报答、赎罪、缅怀与纪念亦情理中事。鉴于黄道婆早期身世等事关张家隐私,想必王逢心照不宣,深谙家务事不足为外人道理。遂替尊者讳,厚道地避而不谈,以致其《梧溪集》就张中祖父张文龙事略也尽量回避未予追述。不过,有必要指出的是,黄道婆本事亦从未见诸确凿史传;而恰如鲁迅所言正史涂饰太厚,很不易察出底细来。故就她事迹的挖掘探索,尤其可能跟张家亲属生态的议案,似乎允许我们充分运用发散型思维,保留一方建立在一定史实基础之上合乎情理的索隐空间,以期通过对张中口述史料的动态辨析和解密演绎,剥离出隐藏在诸多表象背底的历史真实;而不应把根据种种征候迹象甄别得来的印象意见,统统视为牵强傅会小说家言而不以为然的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