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路——梅尔尼科夫作品风格赏析

2022-12-15 20:43:36 来源:

梅尔尼科夫 妇女肖像 50×39cm 布面油画 约1950年 浙江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藏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梅尔尼科夫是苏联现实主义绘画与学院美术教育的杰岀代表,他的艺术生涯贯穿整个苏俄美术的转型期,是当时世界流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思潮中一位重要人物,更对中国油画教学和绘画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纵观其一生,其作品主要风格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纪念性历史绘画

历史画在西方油画等级制度中一直是第一位,自文艺复兴伊始就占据主导地位。而俄罗斯艺术扎根于民族土壤,东正教及其文化背景,加之国家饱受战争摧残,人民长期的艰苦生存环境,造就了俄罗斯艺术的深沉浑厚、悲怆静穆;这在梅尔尼科夫早年的历史绘画中最为典型。

卫国战争时期,作为学生的梅尔尼科夫随列宾美术学院撤到后方以保存文化精英力量。战争取得艰难胜利后,亲历生死的梅尔尼科夫心中充满对战争的控诉和对人民的巨大悲悯,他于1946年的毕业创作《波罗的海军人的誓言》,表达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英勇不屈的精神。阴郁的天空、黑白灰的压缩色调,是对列宁格勒乃至全苏联死难同胞的悼念。在艺术手法上,梅尔尼科夫将纪念碑式的形式语言表现在绘画中,探求现代意识和绘画传统的统一,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他的艺术创作生涯的成功开端,也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19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也许苏联人民并不一定完全走出了战争的阴影、修复了战争的创伤,但人们需要振作起来,心怀欢悦面向未来。加之在卫国战争时期牺牲的两千万人中,几乎全部是青年男子,绝大多数女性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丈夫或恋人;但正是她们以坚韧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重建了家园,因此梅尔尼科夫创作了以女性为主角的《在和平的田野上》。依旧是压低地平线的构图和视角,色彩明亮、欢快,充满强烈生活气息,是一首对人民、和平和大地之美的赞歌。

1975年,在卫国战争胜利30周年之际,梅尔尼科夫的又一幅大型主题性绘画《告别》诞生了。此时,战争的伤疤已经渐渐愈合,梅尔尼科夫有意识地让人物脱掉了军帽,弱化了红军的形象,却着力表现母亲那期待的眼神。这深深触动人们内心的眼神,不再只属于俄罗斯民族,而是人类母亲的目光。母爱的伤痛是人类的伤痛,她呼唤全世界永远和平。《告别》是在梅尔尼科夫的艺术道路上又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它超越了俄罗斯民族意识和苏联国家精神,开始关注和表现人类的共性,即从人性的角度揭示人类共有的内在情感。

1979年,经过4年的创作,梅尔尼科夫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创作了一组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作品——《西班牙三联画》,包括《马德里的一场斗牛》、《科瓦多尔的十字架》和《加西亚·洛尔伽之死》,画家用敏锐、绝望的笔触揭露了一个永恒的主题:背叛与爱,生与死,肉体的痛苦和灵魂的复活。梅尔尼科夫为什么突然选择了一个外国的题材?而且在苏联时期的主旋律绘画中第一次出现了十字架的形象。这位西班牙诗人洛尔伽被枪杀的时间——1936年,正是苏联“肃反”扩大化的高潮,斯大林时期的“肃反”给包括梅尔尼科夫在内的苏联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三联画之一的《马德里的一场斗牛》可能更蕴含了深刻的内涵。红色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是党和人民政权的象征,梅尔尼科夫用整个红色做背景,除了追求形式感之外,应更有其内在的象征性。梅尔尼科夫曾这样说:“……因为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洛尔伽,而是残酷枪杀善良的野蛮行为,因为我不是在记录历史。”从这里可以看出梅尔尼科夫并不想把作品的内涵集中在一个事件上,而是对人类广泛杀戮行为的控诉。1979年,正值勃列日涅夫领导的最后几年,苏联社会还笼罩在表面的繁荣和集权政体之下,但内部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加之赫鲁晓夫时期对斯大林政策的批判,知识分子层面已经暗自涌动着反思的浪潮。梅尔尼科夫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创作了《西班牙三联画》,这也是苏联美术史中最早的反思性创作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体制全面崩溃,这与苏联时期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愿望相背离。梅尔尼科夫对俄罗斯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感到迷茫,1995年创作完成了《耶稣受难的十字架》,1998年到2000年间创作了《圣母怜子图》。这是梅尔尼科夫晚年最重要的主题性创作,作品充满了痛苦的呻吟和无奈的叹息,也许一生顺遂的梅尔尼科夫此时在民族国家痛苦的转型之际,才深刻地体会到悲剧艺术的本质力量。他在努力寻找社会、宗教、人性与艺术的交会点,他在通过这一情节将深沉的思索释放出来,这种抒发像一把利剑刺痛了俄罗斯民族隐秘心灵深脉的伤痛。

由此可见,作为前苏联到俄罗斯最负盛名的人民艺术家,梅尔尼科夫的历史画贯穿了他的艺术创作生涯,也正是这些大型主题性创作奠定了他的艺术地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历史画也有着不同的形式题材及风格的变化。

二、现实主义肖像画

在创作纪念性绘画作品的同时,梅尔尼科夫也在进行其他绘画题材的创作。他一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为自己朋友们画了很多肖像画,这些朋友们也同样是那个时代的杰出文化代表人物。梅尔尼科夫说过,“艺术主要是表现善和美,画家对此会有敏锐的感觉……在当今这个拥有强大试听和传播手段的时代里,画家的这种适应更加不容忽视。”“我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拥护者,我认为,现实主义艺术为俄罗斯和世界艺术奠定了基础,现实主义艺术家关心的是人——人的生活,人的情感,人的环境,他们创造的人物形象符合生活规律,艺术规律……我坚信21世纪到31世纪,现实主义艺术永远是生命力最强的艺术。”

1956年,37岁的梅尔尼科夫作为“苏联文化与经济建设成就展”的造型艺术馆的主持人来到中国,在武汉举办的短期油画专业实习班上,作为示范,为其中的一位年轻学员蔡振辉画了一张肖像,即《中国重庆画家肖像》,此作品后来被带到俄罗斯,刊录在苏联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梅尔尼科夫画集》中。此作品时隔几十年后由沙爱德馆长带回到中国,是中俄美术交流史上的佳话,也是梅尔尼科夫与中国油画深厚渊源的最有力见证。从时间上来说,此次梅尔尼科夫油画训练班是短暂的,但他留给中国油画的记忆和影响却是深刻的。

三、浪漫主义肖像画与风景画

虽然未及出生就失去父亲,又历经战争及社会变迁的巨大伤痛,但梅尔尼科夫本质上是一位抒情的画家,具有无可挑剔的审美品味,是一个真正的唯美主义者。这种唯美抒情的气质尤其表现在他以自己身边亲近女性为对象的肖像画中。绘画对象包括他的母亲、妻子、女儿薇拉和孙女达莎等,梅尔尼科夫在作品中倾注了对女性独有的温情和诗意美。作于2000年的《阿丽莎肖像》,是发妻去世后画家所作,充满了梦幻的柔情和淡淡的哀伤。

梅尔尼科夫还创作了很多裸体画,重现一种至高无上的、灵魂之美的思想。画家写到:“我大量地画裸体形象……我要继续深入研究这个题材。我想要创造能够充分表达我想法和感受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个模特。我要从模特身上挖掘出那些从少年时代就埋藏在我灵魂深处的想法:如何认识美。”他的裸体女性作品具有象征性的内涵,超越人类生命、具有哲学深度的沉思,画面充满着安宁、和谐的感受。

梅尔尼科夫也常年坚持创作风景作品,他的风景不是自然现象的直接描绘,而是力求捕捉风景给予人的心灵感应,同时画家本人也在通过它去寻找一种更特殊的表达语言,对他而言能在自然中找到能够反映自己内心、与之相呼应的东西非常重要。梅尔尼科夫一直在不断地对精神世界、生活和艺术的意义进行思考,保持着对崇高美学思想的不懈追求;当精神世界超脱于世俗和物质时,会达到诗意的境界,而这种诗意与崇高正是西方古典绘画的精髓所在。

四、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

除现实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外,梅尔尼科夫更是主动吸收俄罗斯民间艺术、立体主义等现代艺术元素,尤其是他的静物画,平面性与立体主义结合、装饰性与表现主义结合,将黑白明暗和色块构图相结合,用剪影对比连贯内容与造型,用色块衬托寻找均衡,注重画面构成的形式美感,在画面形式上形成了特有的语言。

梅尔尼科夫是一位非常勤奋的艺术家,除油画、壁画、雕塑之外,不能不提到的是他数以万计的纸上作品,它们不仅是梅尔尼科夫对生活感受的记录,是他对多种艺术形式、风格和绘画语言的尝试与探索,包括水彩、水墨、素描、版画等。其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他反复比较绘画形式和内容,研究比较的过程和结果,以及从民间美术、圣像画和东方绘画中,汲取营养,将感性和理性,传统与现代,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

五、东方主义

梅尔尼科夫曾数次表达对中国艺术的热爱。1956年第一次中国行中,他赞扬了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并谦逊的称他要好好学习。1991年,梅尔尼科夫再次举办油画训练班,此时他在俄罗斯乃至世界画坛的地位与35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他再次表示“中国是拥有悠久古老文化和传统而又真正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的唯一大国,中国的艺术家有理由为此而感到骄傲……”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中国艺术的巨大影响。

结语

作为艺术家,梅尔尼科夫的一生几乎贯穿了20世纪以来俄罗斯绘画发展的过程;他依托于列宾美术学院和深厚的欧洲及俄罗斯艺术传统,呈现了俄罗斯民族的社会现状和演变过程,其所创造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及艺术发展;除了自身的艺术成就之外,梅尔尼科夫更是在俄罗斯艺术与世界的交流搭建了桥梁,尤其是对中俄油画的交流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