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美艳
(1/2)阿旃陀石窟壁画之一
(2/2)克久拉霍琳琅满目、繁缛重叠的神庙雕刻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古代的印度并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地区和文化的统称,包括现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和东北部的阿富汗。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曾出现过哈拉帕文明,虽然有城市有建筑,却是缺少壁画,只有小型的印章雕刻,能看得到“两河”文明的影响。等到哈拉帕神秘消失,雅利安人来到这块土地上时,连民族和文明都改变了。
两千多年前佛教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到阿育王基本统一了印度时,出于对昔日战争杀戮的忏悔,宣布皈依佛教,以佛教为国教,派教士往四方传播。他取佛的舍利子建塔追念,名为窣堵坡,这一时期以桑奇的三座大塔为代表。桑奇一号大塔塔身是覆钵形的,塔前石制的栏楯和牌坊上满饰浮雕,还有高浮雕和圆雕,内容是佛本身故事和佛传故事,根据建筑的外形而做出的适合图形。由于这时佛教初创不久,还处于“无像时代”,画面上但凡是佛像,都用了各种象征物如马、伞、法轮、华盖、脚印、窣堵坡等来代替。对这些象征物崇拜的人和动物造型古朴稚拙,但都非常生动,既密又满,充实着画面。根据塔上的铭文记载,这项工程有象牙雕匠参加,所以能够这般精致剔透。
佛像在稍后贵霜帝国的迦腻色伽王时出现,开始形成了犍陀罗艺术,师法希腊,影响后世很大。
阿旃陀石窟于公元一二世纪时开凿,延续了七百多年。此前亚洲没有石窟,亚历山大东征时和后来的泛希腊化时期带来了埃及人凿窟造大像的经验,在岩石山上凿出了一座座寺庙,工程远比埃及的阿布辛贝勒神庙宏伟,“窟”的概念从此形成,壁画也在窟内形成,这是印度最早的绘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壁画。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记载过它:“叠岭连嶂,重峦绝谳。爰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画壑。”
阿旃陀石窟中的壁画,是在岩石表面抹的灰泥上重彩绘画的。石窟深入山体内部,黝黑不见光,画匠如何照明?如何能在黑暗中绘画填色?当是一项绝技。
阿旃陀石窟中的人物形象已比犍陀罗风格绵软细腻,以美女为最佳,即使是男性,也呈“天女相”。这些美女都是全裸或半裸,一个个身材婀娜,体态丰盈,乳房高耸,细腰长腿,S形曲线,眼线细长,含情带媚,华丽典雅,生动传神,装饰性强。画匠先勾出她们的轮廓,在肌肤上用暖色晕染,形成立体效果,极具魅力。石窟内还有浮雕,其风格也与它一致。这种壁画形式后来东传到中亚、西域、克孜尔和敦煌,又传到日本和斯里兰卡。开山凿窟的经验和形式也影响到云冈和龙门,阿旃陀石窟成为亚洲佛教壁画之源。
印度的民族众多,宗教繁多,语言也多,识字的人不多,在相互交往时,多喜用肢体动作来相辅,印度人的手势特别多。在解释教义深奥的宗教时,无论是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还是锡克教,都需要借助一看便懂的造型艺术。即使是禁止偶像崇拜的伊斯兰教,在莫卧尔王朝也还有传自波斯的细密画。中国古籍称佛教为“像教”,就是说其造像极多。又说“天竺好繁”,就是说印度的习俗和艺术以繁缛为美。
克久拉霍是印度教和耆那教的圣地,始建于十一世纪,在一个小村庄里密密麻麻地布满了20多座形式各异的塔,一座座高耸如山,每一块石头上都雕满了密密的图案,几无光素。在塔的中部都有一条浮雕带,上面满满地刻着印度教的各种神话传说,主要以男女裸体为主,辅以动物。
这些雕刻都是近于圆雕的高浮雕,无数的女性千姿百态,婀娜妩媚,充满了诱惑,极尽风情,个个都是巨乳细腰、丰满肥硕,尤以《描睫少女》《持镜少女》等作品最为出色,充分地表现出了人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