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跨界之维与现实观照——王琪个人作品展

2022-07-26 10:18:0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4月30日,由成当代艺术中心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葛玉君博士策划的“镜像·跨界之维与现实观照——王琪个人作品展”正式开幕。本次展览是艺术家王琪的首次个展,集中展出了其近三年创作的“镜像中的古建筑”“镜像中的园林(长城)”两个系列的作品。

王琪是建筑师出身,已投入使用的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以及清华大学“新土木系馆”等皆为他的作品。带着在建筑设计领域25年来的经验与感悟,带着跨学科方法论以及实用视野中的理想主义情怀,王琪于2019年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绘画创作中。或许出于对建筑专业敏感问题的把握,使王琪将首展聚焦于中国传统“古建筑”。在本次展览展出的两个系列作品,在看似抽象化的处理,色彩的鲜活表达以及都市化的审美情境中,实际上则隐含着一种非常具象的、有明确“所指”的“传统”资源。

展厅现场图

正是出于对城市化、都市化的切实感受。王琪不断的思索着“个体”与“空间”的关系命题。当然,这一命题既包含个体与都市化空间景观之间的关联,也包含个体与古建筑空间场域之间的传接,同时亦是现代建筑形态与古建筑景致之间的互文比照。王琪看来,“城市中现代建筑的幕墙玻璃扭曲变形反射周边环境,并且这种镜像的变形在不同角度观察时是实时变幻的。”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古建筑和传统街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外立面包裹着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那些仅存下来的文化古迹,便成为中西古今交汇之处一道极其珍贵的都市景观……换句话说,王琪首先是一位社会变迁的微观洞察者,其次才是一位敏感的艺术创作者。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样一种契机,成为他创作“镜像”系列作品的潜在动力。

展厅现场图

正如王琪所言,“玻璃幕墙就是一面现实的镜子,城市史就是被映照其中的镜像。”无疑,王琪的创作借助园林建筑在玻璃幕墙上的幻化。进而展开对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虚幻等诸多问题的探讨。正如,此次展览的题目“镜像”一样。这些探讨不仅指向宏观性的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空间景观与平面视角、传统文化及其当代转化、过去式与未来感等问题场域,更是王琪由建筑跨到艺术创作个体转型的一个折射与自我体认。王琪从他独到的视野,对自我生命体验和生存空间之间的紧张关系展开了一次历史“镜像”式的深入研究,并在这一过程中,重新认识、塑造着自我与周边世界的关系,尝试着作为艺术家对自我主体身份及属性的“镜像”性再构。

展厅现场图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22日。

展览现场图

评论篇

王春辰

与其说王琪是跨界艺术家,不如说王琪就是艺术家,因为建筑本身就是艺术。从建筑本身的学习经历到训练视觉感受,水彩造型,从手绘到电脑软件绘图,这些都离不开艺术,王琪只是在艺术不同领域里穿行。与绘画相比,建筑似乎更颠覆人的观念,引领视觉的革命。所以王琪其实可以回归建筑师,在不放弃建筑设计的同时进行绘画创作,可以把建筑设计与绘画创作进行完美的嫁接,并且在建筑思维的视角下给绘画带来一些新的冲击。

王琪的绘画作品给人一种非常新鲜的视觉感受,他将自己的关注视角定位在玻璃幕墙的折射之上,通过镜面反射的物象会给人一种迷乱与曲折的折叠现象。他的绘画与传统的绘画不同,对色彩的自我感知也不同。按照传统的造型艺术来说,王琪的绘画作品色彩太多,太浪漫,这或许就是建筑师对材料对物理空间把握的一种反应。而这反应可以是一个物理空间,一个建筑空间,甚至说是一个在今天的新空间。

“镜像”既具象又抽象。具象是指他把古建筑通过镜面折射的形象表现出来,而抽象则是历史的曲折或者是对现实的一种遮蔽,或许就是我们看不清的一个弯弯绕的现实。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到对家乡拆迁的思考,王琪的内心总有一种不确定的感觉,正像他画面中不断出现的旋转状,给人一种看久之后的眩晕感,让人不能自我控制,进入到一个不可知的状态。从而不自觉的引发观者对历史与当下、过去与未来的思考。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

高岭

王琪的绘画创作与他对城市空间的深刻体验有关。他的绘画有的是在金属铝板上创作,有的是用银色的色彩条做几何的切割,这种视觉形式来自于城市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给他心理和视觉上造成的一种印象。

谈到“镜像”,这里的“镜”首先是物理之镜,机械之镜,城市之镜,工业之镜;这个“像”也有很多种,例如他滇南的生活,家乡的生活,红土地的生活,在海外求学的生活,在北京CBD光华路工作十几年的经历,这些都变成一种“象”,这个象没有单人旁(包括心理的审美意象,精神意象)。单人旁的像(图像)是一种主观的、内化的一种借助于一定物理的、机械的、工业的、城市的镜面所呈现的像。王琪用有形的手段将无形的东西方历史、中国传统和个人成长的经历进行复合型的艺术表达。

从带有异国乡土风情的早期写实绘画到现在的镜像系列,王琪一直在不断的探索自己的视觉语言。在绘画语言部分,王琪通过镜像的形式表达自己看到的街景,园林,古典建筑,总之一切外在的世界。现在的90后和00后的数字艺术、计算技术、流行的NFT艺术,更多的是没有接受过美术训练专业训练,没有基础造型能力的年轻人制作的,这些人大都是码农或者是工程师技术员,多少可以上手来做出和王琪的作品画面接近的数字生成物,一种数字的变换。虽然王琪与这些更年轻的人在创作前沿方向上有相似处,但他遵循自己创作的规律,即遵循到目前为止线下物理的艺术史创作的一个规律,他用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中计算机的语言对他的提示,来表达人在主观上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把这种认知用计算机软件做一种提炼,又把这种提炼的独特之处用回到传统绘画的拓展上。

——中央美术院博士、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批评家高岭

刘礼宾

王琪从建筑师转身艺术家,这一勇气令人佩服。从事绘画很难,首先要把绘画放在整个视觉体系里去思考。王琪的作品视觉冲击力其实蛮强,现在的画家如果可以提供一种比较强的视觉模式,或者说是一种冲击力,就成功了一半。在中国当代艺术40年里,很多艺术家都必须提供一种视觉的模式,像方力钧、刘小东都形成了一套语言的模式,甚至包括影响中国几十年的艺术家里希特。王琪把古建筑通过镜像的这种方式呈现出有机化的凹凸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滤镜模式。

从早期的写实绘画,到现在的镜像系列绘画,王琪一直走在创新与探索的路上。作为一位有着跨学科经验的艺术家,王琪其实可以借助建筑学的知识储备对空间进行更多的改造,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创作更加丰富、多元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存粹创作架上绘画很难,可以充分将建筑学与艺术创作充分结合,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就像西方有一位70后做装置的光谱艺术家,他可以把光谱艺术弥漫在整个空间里,把光谱与空间向前走了一步。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批评家协会学术委员刘礼宾

盛葳

王琪的作品视觉效果非常强烈,今天展出作品的主要题材是建筑玻璃幕墙上反射出来的古代建筑的整体或局部,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加大了扭曲的程度,第二是色彩更为鲜艳。当一个古代建筑被投射到一个现代建筑的幕墙上的时候,颜色会受到周围灯光的改变,它自身的颜色就会加强,而不会仅仅体现为古建筑本身的颜色,王琪又强化了这种环境灯光的效果,最后变成了一种很扭曲、很强烈的视觉。我想,这种呈现是王琪试图来思考过去和现在,以及工业化的城市建筑和传统建筑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一种互动其中在,这种互动即是连续的,又是矛盾的,他通过扭曲和颜色的改变来表达他自己的看法。

王琪的作品中有两种主要的基本元素,一种是镜面,另一种是古代建筑,包括整体和局部。镜子在艺术中的使用这一现象我一直很感兴趣。历史上主要有两种主要的方式,第一种是提香、卡拉瓦乔的方式,他们把镜子作为描绘的对象再现在他们的画面上,比如《镜前的维纳斯》,从画面中我们只能看到维纳斯的背部,如何同时呈现背部和面部?这时候镜子的物理属性就可以完美实现。另一种就像是维米尔,他利用镜片作为他观察和描绘对象的手段。在西方早期的艺术作品中镜子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物理性的视觉上。在中国古代其实对镜面或者镜子的再现也非常多,跟西方既有相同也有相异的地方。相同之处是都会利用镜面反射的视觉特性,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国古代更加注重镜子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表达。比如《女史箴图》,这件作品中有一段表现了一位正在修容的女性形象,在这里照镜子并不是要把自己装扮的更好看,而是指向把它作为一种道德镜鉴来进行自我反省。在中国古代非文人画系统以及木刻书籍中的插图也更多的也是通过镜子的物理属性来表达一种道德性的含义。但是到了现代以后这个情况发生了改变,我们越来越多的靠向西方,而西方对镜子的使用则越来越多的开始注重象征性的文化含义。

王琪是因为建筑师的敏感,开始观察到玻璃幕墙里镜像出来的图像。他在镜像的使用上既有镜子自身的物理属性,但同时加大了镜像图像的扭曲程度,颜色也进行了自主化的处理。在这一点上,王琪不是简单的直观呈现,在他作品中的镜面是现代建筑的一部分,而长城、园林这种元素则是古建筑的代表,他有意将两个不同的建筑空间叠加变形为一体,所以在王琪的画面里可以找到这样一种可能性,就是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之间的融合与对话。希望王琪可以沿着现在的创作思路进一步深入和更精确的思考下去。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美术》杂志编审、副主编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盛葳

段君

第一点就是王琪创作表达的深入程度,王琪从小经历过城市改造,亲眼目睹过老建筑的消失,转而是平地起的高楼大厦,出于对建筑的敏感,对城市化与都市化有着切实的感受。王琪一直在不断地思考着“个体”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他就像一位社会变迁的微观洞察者,然后将其思考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再现。他将历史中的古建镜像化的与现代建筑进行并置,扭曲的线条,反应的并不是一个如实反映的镜像,而正是这两种不同时代建筑的碰撞,才更能引发我们思考体历史、当下与未来。本次展览是王琪的首次个展,而本次展览的最大价值就是他开始从建筑往绘画和艺术领域努力过程中的一个犹豫过程,一个不确定的过程。

第二就是园林,在本次展览的作品中有诸多是以“园林”为主题的作品,王琪对园林的表达比较理性,是一种观察化的理性的结果,是一种在规则结构化的分析之下的结果,在个性化感受上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王琪拥有跨学科的优势,所以他可以不仅仅只是局限在绘画上,建筑学的空间、力学知识可以更好的打开自己观看的视角,拓宽自己创作的更多可能性。本次展览除了架上绘画,王琪也做了一件装置,可见他已开始慢慢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

——清华大学博士、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副秘书长、批评家、策展人段君

高远

本次展览是王琪从建筑师转向当代艺术创作的第一次重要亮相。

王琪是一位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艺术家,面对古建筑的不断消失,转而代之的是仿古的街区,这令人十分惋惜,建筑师出身的王琪,对建筑有着天生的敏感,他不断的通过艺术创作“再现”古建筑,以及通过“反射”的手段映射出古建筑在今天的视觉环境和人们心理中的形象,这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关怀,其中又包含了对当下都市景观的反思和批判,也体现了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的基本素质。

在从事建筑师工作的过程中,王琪积累了大量的视觉经验,尤其是玻璃幕墙通过反射后扭曲的镜像。他从真实的经验出发,通过鲜艳的色彩,把“真实”的镜像呈现出来。王琪的作品看似抽象,实则是非常的写实,在抽象和具象之间平衡着“镜像”中的视觉形象。

王琪对绘画有一种执着,而这种执着实际上对他也是一种挑战。在从事建筑师工作时,工业制图和计算机建模可能是他最擅长的工作方式,而绘画的写实语言应该是他并不擅长的,但他依然敢于挑战踏足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这一点尤为可贵。但是画面中的抽象元素和构成方式,却是一般的画家难以把握的,这一点是他的优势。

王琪的绘画看似比较感性,实则更像是一种理性的表达,这可能与他之前的建筑师身份离不开。所以在艺术创作上王琪拥有理性与感性的双重优势,正因如此他的艺术创作可以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沿着追求绘画性这条路不断的创作,增强作品的视觉张力,突出笔触和涂绘性的绘画表现;其二可以充分利用建筑师制图、建模的技术,将建筑领域的力学等元素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进行一些装置作品的创作,拓展艺术的表现形式。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批评家、策展人高远

部分展览作品

王琪 镜像·窗格 布面丙烯 150cmx150cm 2019

王琪 镜像·椽子 布面丙烯 150cmx150cm 2019

王琪 镜像·脊兽 布面丙烯 150cmx150cm 2020

王琪 镜像·金山岭二 布面丙烯 150cmx150cm 2021

王琪 镜像·连廊 布面丙烯 150cmx150cm2019

王琪 镜像·留园 布面丙烯 150cmx150cm 2020

王琪 镜像·马头墙二 布面丙烯 120cmx120cm 2019. jpg

王琪 镜像·门扇布面丙烯120cmx120cm 2019

王琪 镜像·狮子林 布面丙烯 210cmx210cm2021

王琪 镜像·网师园 布面丙烯 不锈钢片 150cmx100cm2021

王琪 镜像·屋顶与窗棂三 布面油画120cmx120cm 2018

王琪 镜像·西堤 布面丙烯 150cmx150cm 2020

王琪 镜像·拙政园长卷 布面丙烯 750cmx150cm2021-2022

实验性装置

实验性装置

实验性装置

实验性装置

王琪 吴哥往事-1布面油画 90cmx60cm 2018

王琪 吴哥往事-3 布面油画 90cmx60cm 2018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