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眼力敌不过仪器?
近日,南宋官窑博物馆国宝级文物“长沙窑大执壶”被疑为赝品。而据有关报道,捐赠者丁仰振透露,他手里有一个与该壶差不多,品相更好的“壶王”。几年前,他曾在北京的一家鉴定机构为“壶王”做过科技鉴定,结论认为该藏品应为距今一二百年内的作品。对于这个结果,丁不相信,也没有将此结论告诉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和鉴定专家。为何通过科学手段作出的检测报告不能得到信任或重视?科技鉴定报告与专家的传统鉴定结论为何相左?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的几家古玩市场。老藏友认为经验胜于仪器在北京古玩市场一家文物鉴定公司,工作人员称他们虽然可以做科技鉴定,但做科鉴的藏友很少,“甚至半年还不见一个” 。洪先生收藏古玩30多年,他认为鉴定文物应以经验为主,科技为辅,要多凭自己的经验去鉴定。藏友张先生不去做科技鉴定的原因,首先是科技鉴定的费用高,“眼测最多200元,仪器至少2000元,虽然眼测不一定准确,但价格便宜”。其次,仪器也不是最权威的,他说:“有时眼力比机器还好使,尤其对于高仿的艺术品,仪器检测的各种成分和数据可能证明是真品,但稍懂的藏家从明面上就能看出是仿制的。”藏龄20多年的李先生认为,收藏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如果买每件物品都先去做鉴定,直接得出结论,也就失去了收藏本身的乐趣和意义。北京古玩市场的一家店主王先生说,他接触的藏友中做科技鉴定的很少,大部分都很相信自己的眼力和判断,拿不准的会去找专家检测,专家更有经验。与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藏友相比,新手们更相信科学鉴定。北京博玩雅集文物鉴定中心经理张进发称,进行科技鉴定的客户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新手,什么都不懂,害怕吃亏上当,去做个鉴定;另一种是古玩商家,做个科技鉴定、出示一份鉴定证书,物品就好卖很多。科鉴技术可靠吗?目前科学鉴定技术最成熟的是X射线荧光和热释光,通过检测得出文物材质的成分和元素组成信息,再依据标准数据库进行比对,原则上可确定文物的产地和年代。目前市场上的仪器和设备也多采用这两项技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冯松林认为,传统眼瞧手摸的方法,往往以现有馆藏和已经发掘的文物为基础和标准,“但大量文物还未被发掘,很多新的文物我们没有见过,所以完全从经验角度出发是不科学的”。冯松林说,自然科学对文物的鉴定是对传统鉴定方法的强有力的补充和支持。同时,冯松林认为,高技术下的仿品,在外观上可以做得跟真品一模一样,仅仅通过眼瞧手摸很难准确判断。使用科学仪器可以精确测出它的成分,有助于辨别真伪。不过,冯松林称,这种方法需要做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根据已有的标准样品积累,建立巨大的文物产地及年代的标准数据库,以进行成分比对,确定藏品真伪。科鉴市场杂草丛生随着科技鉴定技术的发展,古玩市场上成立了越来越多的文物科技鉴定公司,不过据记者调查,这些科鉴公司在技术应用、专业资质以及专家审核方面良莠不齐,甚至还存在“以金钱定真伪”的现象。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一些科技鉴定公司为了迎合古玩商的需求,人为控制设备,更改、添加或删除成分数据,测出的文物70%以上都可以是真品,他说:“这种报告只要掏钱就能出,想怎么出就能怎么出。”同时,有些藏友不熟悉科学鉴定的方法,反而会被一些打着科学鉴定幌子的人所骗。冯松林曾接触过一位藏友,他通过鉴定公司检测的文物80%都是真的,但最后经专家再次鉴定时,真品率不足10%。冯松林认为,某些鉴定公司还存在工作人员对仪器设备不够了解,导致测试结果不精确的问题。同时,他们往往缺少比对的标准数据库,即使能准确测出文物的成分数据,也很难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记者在一些科技鉴定公司看到,他们目前比对的依据是《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有专家认为这本书涵盖的内容很不全面,并不能准确比对和识别现在发掘的很多文物。中博文物鉴定公司的值班专家认为,文物鉴定一定要机器检测与审核专家相结合,经过仪器检测的文物,还要经过至少三个国家级的专家进行会诊,再确定文物的真伪。她说:“机器不应该直接为文物服务,而应该是专家判断的一种依据。”据了解,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部门对文物鉴定市场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北京市文物局内部人士透露,文物局不负责管理文物的鉴定工作,这也不属于他们的行政和职权范围。冯松林称,针对这种良莠不齐的鉴定环境,我国应尽快建立鉴定机构的准入机制。另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任王昌燧认为,文物科技鉴定急需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仅仅是经费投入,最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文物样本来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便于科学家建立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