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双墓南墓积水排干 戈和疑似剑盒现身外藏室

2022-06-25 14:08:24 来源:网络整理

昨日,六安“战国双墓”南墓发掘工作进入现场绘图阶段,随着外藏室内积水全部排干,众多陶器、铜鼎、戈、俑、罐、壶、钫、洗、耳杯相继出土,以至于绘制文物位置平面图整整耗时两天,直到昨日下午才基本完成。今日,考古人员将对南墓外藏室文物逐一进行清理。而双墓的棺木将分别整体起吊,运往皖西博物馆新馆开棺。届时,所有文物将得到科学的提取和保护。

【文物撷英】

大陶鼎 多仿商周时礼器

记者在现场看到,通过人工外围排水,南墓最大的西外藏室内众多陶器变得清晰起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个直径近半米的大陶鼎,从外表看这些大陶鼎与青铜鼎毫无区别。考古人员介绍,如此大的陶鼎在六安战国墓中首次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溯源方面的研究价值。在西外藏室内,还发现了大陶盆、陶罐等冥器十余件。考古人员介绍,这些陪葬陶器都是仿照西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制作的,由此可见墓主人死后享受的“待遇”非同常人。

陪葬木俑 “诉说”文明进程

在南墓的南外藏室内,多个木俑头部雕刻栩栩如生,木俑多呈青黄色。据介绍,按照以往同时代墓葬考古发现,这座墓葬中,有的木俑只有头部,这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原本只雕刻了头部,另一种可能是长期的地下水浸泡和下葬时人工夯土等外力作用,导致木俑身首分离。

六安市考古队长汪欣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在各国相继建立,杀人殉葬习俗也为当时法律所不容,于是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 “战国时期人类文明前进了一大步! ”

在南墓的东外藏室内,一个诡异动物形状的器物横在几只青铜鼎之上。汪欣说,这很可能是安放镇墓兽的底座或者是镇墓兽“身体”的一部分,到底是什么动物形象,还要等清理出来以后才能看清。

另一件让人惊讶的文物在西外藏室内,一只长约两米的木杆状文物斜躺在众多陶器之上,考古人员初步分析这是一把伞,但其超大的“个头”足以显示这绝不是平民百姓能够使用的。

记者在东外藏室的一角发现一只外形典雅,周身花纹的铜罐,考古人员介绍,这些花纹由怪异的动物形象和饰纹组成,精美异常,能代表战国时代青铜器铸造的高水准。

【猜想】

墓主人是员武将?

在昨日的发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南墓北外藏室的兵器,几只“戈”叠放在一起,尽管表面有一层红绣,还是不由让人联想起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戈”的旁边有个槽状物,专家分析可能是剑盒,剑盒犹在,剑在何处?持剑人又是何许人也。考古人员对墓主人的身份作出了两种猜测。

猜测一:墓主人是武将的可能性极大,从东外藏室显露出来的4只青铜鼎的陪葬规模来看,墓主人武将的级别很高。

猜测二:墓主人是个爱习武的人,皖西地区战国时代属楚,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尚武之风在国人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