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如何“保质”

2022-05-20 01:00:12 来源:网络整理

10月18日,“首届中国宁晋工笔画展览交易会”在河北省小城——宁晋县小南海市场落下帷幕。除了河北宁晋本地的工笔画代表参加,交易会方面还邀请了河南民权王公庄画虎村、山东巨野书画院以及北京、天津、深圳的画商参展,吸引了众人追捧。人潮涌动的展馆,琳琅满目的画作,似乎昭示着书画市场的一片繁荣。

据宁晋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绳建廷介绍,目前宁晋县从事工笔画创作、临摹的有上千人,每年创作工笔画作品十万余件,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3万至5万元,产业总值超亿元。而在北京、天津的的工笔画市场,宁晋县工笔画是一支主力军,在北京琉璃厂和潘家园两大市场,来自宁晋的工笔画,占到了销售总量的80%以上。

宁晋的工笔画产业化,使当地不少人先“富”了起来:据活动主办方介绍,宁晋县从近几年开始高度重视工笔画产业发展,并确定了“提升拓展、做大做强”的思路,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工笔画由产业基地向产业集群发展,工笔画产业还被列入河北省3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在2010年,工笔画产业“加快发展,产值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0%”……就在这优秀成绩单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不少粗糙化、低俗化的作品充斥市场。

以“唯一”、“创造”为特质的艺术品,如何在强调大规模复制的工业化生产现实中,得以创新和发展?在高产量带来的良好经济效益下,如何平衡市场利益和保持艺术原生态的关系?工笔画这一传统文化形式,过度的商业性开发,是否会导致其走向粗糙化、低俗化?

传统绘画形式在当代的发展,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脚步,艺术品市场也水涨船高,拍卖会上高价迭起,民间艺术市场更是红火一片。艺术品创造、流动过程中涌动着的财富,一次次地挑动人们敏感的神经。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本是居于生活上层的“高雅”艺术,开始逐渐进入市场的视野,从艺术超市式样798,到艺术加工厂般的大芬村,千百年来有着独特的流通渠道,作为欣赏物的“画”,成为与日常消费品一样被成批量倒买倒卖的商品。对艺术来说,这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围绕市场化对艺术影响功过的争论,时有起伏。争论依然持续,探索也从未停止。在记者看来,同大芬村画家村等许多地方一样,宁晋县每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背后,其问题也令人担忧。发展与传承不应该是有你没我、不共戴天的关系。发展是“必须的”,所以,必须承认社会进行文化调适、文化衍进的正当性,但也要遵循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性。让优秀艺术在“保质”的前提下发展,是问题的关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