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静:“美学回归”之——美学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2022-05-17 09:36:47 来源:网络整理

一、西方美学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自从人类开始断发纹身,披树叶遮盖,筑巢掘洞,敬神祭祖,乃至进行乐歌舞踊之类文艺活动之日起,人类就开始有了审美的观念。而当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理论思维从而产生它的理论形态——哲学的时候,人们便开始对审美经验进行思考,产生了最初的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源于古希腊。其早期多以只言片语而依附于自然哲学,往往是在探究宇宙本原时涉及美的问题。从德谟克利特开始转向人的心灵的研究,中经智者派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苏格拉底强调“人认识自己吧”,哲学关注的中心由自然界转向社会,扭转了自然哲学对人的冷漠态度,随之美学思想也转向关注人和社会问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柏拉图重在对美的哲学思考,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的“什么是美”的问题,至今仍吸引着人们去苦苦思索。亚里士多德重在审美创造的研究,他的《诗学》则成为文艺美学的最早经典。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朗吉弩斯的《论崇高》,都是沿着亚里士多德开创的文艺美学的道路,对文艺进行美学探讨。而普洛丁作为古代与中世纪交界线上的思想家,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了更加神秘主义的阐发,把绝对理念、神看作一切美的来源。这为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神学家把美看成是上帝的一种属性,奠定了理论基础。中世纪的美学家从维护天主教的反动的封建统治目的出发,认为上帝是最高的美,是一切感性事物美的最终根源。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扬人道主义精神,否定以神权为中心的封建统治和禁欲主义,追求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理想。因此,它在文艺和美学方面表现为要求对古希腊文化进行重新评价,借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再生,使艺术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回到世俗社会,使艺术能够充分体现人的尊严、人的价值 ,能够成为最能发挥人的自由的创造才能的领域 。因此,它在内容上要求艺术不再是描绘神,而是要面对人世描绘现实;在表现手法上要求放弃中世纪的那种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提倡艺术家研究科学的理论并运用于艺术创作中。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精神文化的解放,促进了美学由神学向人学的转变,给美学思想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和生机。近代欧洲的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哲学以及法国的启蒙运动,倾向于人性的研究,着重探讨认识世界的主观心理条件,都给美学思想的发展以新的推动力。特别是莱布尼兹、沃尔夫对于理性的研究,维柯对于想像的研究,夏夫兹博里、哈奇生、博克、休谟对于感官、情感、观念的研究,为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美学家鲍姆嘉通提出建立美学学科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的《美学》专著第一卷中首次提出的,该书命名为《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鲍姆嘉通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埃斯特惕卡”按希腊字根的原义看,就是“感性学”。确实,鲍姆嘉通有此看法,他认为人类心理活动可以分为知、意、情三个方面,研究知或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意志的有伦理学,研究情感即相当于“混乱的”的感性认识却一直没有相应的科学,他要弥补这一漏洞,因此有了此书。看来这是作为认识论提出的新科学,但是它也是研究艺术和美的科学,在鲍姆嘉通看来,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的;美学是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但从总体上看,鲍姆嘉通未完成美学体系。康德《判断力批判》一书于1790年问世,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唯心主义美学体系。康德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主观心理的建构。他认为人的心理功能知、情、意三个部分相应的人的能力有三种:理解力、判断力和理性。它们相互联系又不可相互替代,有必要加以分别研究。 《纯粹理性批判》 专门研究认识的功能,《实践理性批判》专门研究意志的功能,《判断力批判》则专门研究情感(快感或不快感)的功能。这三大批判结合在一起组成康德的哲学体系。康德从本体论角度把世界分为物自体(自在之物)和现象世界。现象世界受各种必然律的支配,因而是有限的、必然的,它是《纯粹理性批判》的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人如何认识自然的种种规律,为自然立法。物自体是理论上无法证明的,它不受任何必然律的支配,因而是自由的、信仰的、理应如此的,它是《实践理性批判》的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精神世界的自由意志,即由实践信仰出发的道德行为 。可是,从这两个世界的关系看 ,它们各自独立、泾渭分明,似乎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康德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发现判断力能够把现象和物自体,把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自由相互沟通起来。它与情感略带有认识的性质又略带有意志的性质相一致,略带有悟性(理论理性即认识)的性质,又带有理性(实践理性即伦理)的性质,所以可以作为桥梁使悟性和理性、知和意相互联系起 来。这样, 知、意、情三足鼎立,康德在完成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同时,也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完成了唯心主义的美学体系。康德虽然第一个确立了唯心主义的美学体系,但他主要从微观上研究人的主观审美意识, 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主观判断, 审美鉴赏与对象的内容、概念无关,缺乏宏观探索和历史把握。以往的美学家也较多着重以纯理论的方式对美学问题进行微观的研究,很少有人联系人类思想发展的总历史,结合人类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来进行研究。而黑格尔力图对以往的人类认识历史进行总的考证,给予总的批判和评价。因此在美学上,他也非常重视把美学放在人类思想发展的总进程中来进行宏观的考察,从而开创了结合人类认识史研究美学问题的先河。以往的唯心主义美学家往往纯思辨地空谈理论,脱离了艺术实际和现实审美活动,而黑格尔的艺术史知识相当丰富,他善于结合艺术作品进行具体的美学分析 。黑格尔对古希腊悲剧有着浓厚的兴趣 ,曾两次把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译成德文。他对席勒和歌德也推崇备至,经常在《美学》中引证他们的作品。黑格尔在论述中,较多地从具体的艺术事实和材料着手,经过分析而后再作出自己的结论,这比起 他的哲学 研究来具有更鲜明的特色。无怪乎他宁愿把自己的巨著《美学》定名为“艺术哲学”,它后来也确实被人誉为“艺术的百科全书”。二、中国美学思想的由来和发展在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和真正确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首先是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美学思想如同西方美学思想一样,源远流长,也是产生和形成于古代奴隶社会。先秦美学思想作为奴隶社会最早的美学思想,以儒、道两家影响为最大,主要以美与善的关系展开论争。儒家强调美与善的统一,重视审美与艺术的道德伦理作用,道家则强调美是一种自然无为,摆脱外物奴役,而在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状态,并不与功利欲念结合在一起。在先秦两汉时期,美学思想一开始便与哲学伦理结合在一起,或是与艺术理论批评结合在一起。中国美学思想的这个特点,一直延续、强化着。魏晋南北朝,中国美学思想并没有像欧洲中世纪美学思想那样受到神学的束缚而极艰难地发展,反而表现为“美和文艺从统一的奴隶主国家所要求的善的紧身束缚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不再只被看作是善的附庸,而显得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了”。这时由先秦两汉重善轻美的传统一变而为重美轻善,因此对自然美的追求,对审美与艺术特征的考察,便成为当时美学思想的中心课题。美学思想不那么与政治伦理结合,而与玄学、佛学的探讨相关联,与文艺理论批评相结合。迨至隋、唐中叶,中国美学思想又重申美善统一论,重视审美、艺术的教化作用,积极发挥先秦儒家美学思想中有生命力的东西。晚唐至明中叶,中国美学思想又同佛教特别是禅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美学思想。禅宗追求超脱人世烦恼,达到绝对自由,却又不主张完全脱离世俗生活,不否定个体生命的价值,因而幻想通过个体心灵、直觉、顿悟,去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禅宗思想的这种极为神秘的形态,似乎包含着对类似审美和艺术创造心理特征的某种理解,因而被一些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所接受,并用以解释审美中的种种现象。如果说先秦两汉美学思想把美作为一个形而上学问题、伦理问题来研究,那么魏晋南北朝以后的美学思想则转入审美心理问题的研究,中国美学思想中心的转变与西方美学思想发展颇有相似之处。 明中叶到戊戌变法这一历史时期, 在封建社会内部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随之而来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和活跃,逐渐在意识形态方面出现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倾向,与此相应,在美学思想上便特别推崇纯真自然之美,力求艺术独创,强调美与实用、狭隘功利的不同,并且依然重视审美心理的考察和探索,但是总因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顽固保守而没有更大的发展和突破。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兴起,戊戌变法前后,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开始介绍西方文艺和美学思想,这起于梁启超,而真正作系统介绍的却是处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低潮时期的王国维。王国维把对康德、席勒、叔本华的美学思想的介绍同中国传统的文艺和美学研究结合起来,写了一批著作,为建立近代中国美学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但是标志着近代中国美学学科具有独立形态的,却是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对美学的重视和对美育的提倡。蔡元培得到鲁迅的积极支持和赞助,为我国美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标志着哲学的伟大变革,为美学研究走向科学发展的道路,为美学的科学确立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美学诞生之后,现代西方美学还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和理论,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家。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是现代西方美学发展的主流和中心。自从近代实验美学创始人费希纳提出用“自下而上”的实验方式代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哲学方法之后,许多美学家都从原先注重对美的哲学思考转向注重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各种审美心理学的理论便纷纷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德国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国鲁道夫·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美学,奥地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此外还有信息论心理美学、人本心理美学等等。审美心理学试图从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的角度,去解开审美活动的奥秘,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开拓,但就以上诸种心理学美学理论来看,都含有不同程度的缺陷。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在西方一些国家,美学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语文学等学科的关系显得越来越密切,出现了美学与其他一些学科相互渗透和合流的现象。同时,美学也越来越多地吸取自然科学方法的新成就,运用“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来分析审美事实和文艺现象。这些,都使西方传统美学的格局出现显著的突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