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要当好市场的“过滤器”

2022-05-07 13:18:43 来源:网络整理

7月17日至9月19日,旅美艺术家向阳题为“相对关系”的作品展在京举办;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张洹展览。在张洹、向阳的背后,还有这样一串名字:王度、蔡国强、黄永砯、徐冰……这些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到国外进修、创作并成名的艺术家,不约而同地在2008年前后重回中国公众的视线——回到故土的语境,面对中国的当代社会进行创作,以展览的形式在世人面前亮相,并开始参与到国家大型活动的艺术创作之中。诸多展览和此类现象,促使一些国内外青年策展人开始关注艺术创作与自身职业的“相对关系”:在艺术与市场紧密相连的今天,展览策划所面临的问题也尤为迫切:策展方案如何能够使公众看到与作品、与艺术家对话的可能性,以阅读细节的方式走近艺术品?

策展人、中央美院教师皮力表示,2008年以来,张洹、蔡国强、王度、徐冰等当代艺术家纷纷回到中国,他们将海外艺术话语植入中国,带给艺术界和艺术策展人以“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唐克杨则从向阳的《和谐》和《相对关系》等作品出发,认为这些海外艺术家带来的大型的、利用光学和空间的不确定性所创作的作品,表明当代艺术的策展已经不再是一个平面的表现方式,就如20世纪后期建筑学里“深度”的概念被连续的“表皮”概念所置换,策展的概念、呈现艺术品的方式的关系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所以我们不能再把展览仅仅看作读解艺术的场所,它已经转变为艺术的室内经验和室外经验的结合,当代的展览并不只是呈现在室内,它是一个全景的图画。”唐克杨说。

美国费城纺织工房博物馆专案协调人玛丽安·费瑞介绍,馆方目前采用的是艺术家驻村和展览的计划,驻村计划请艺术家在工房美术馆开放地实验各种材质并进行创作,为此,馆方需要为每个专案筹组以馆外专家为成员的关系网,以帮助艺术家、馆员进行创作、研究、解决问题;艺术家与关系网合作人员间的互动,使艺术家得以凭借交流触发得来的丰富技术和多样的材料实现自己的创意。

两年前,黄永砯在北京的创作——利用湿纸浆创作大型装置,结果因为湿气有可能渗透到美术馆库房而被搬出美术馆展厅外,这一事件至今令很多策展人念念不忘。“它证明策展注重的是尝试和过程,哪怕最终是失败的经验,对于策展人和艺术家而言,也是好的。”皮力说。反观1998年至2005年不依托美术馆机构的独立策展人蓬勃活跃的景象,以及如今众多策展人变成画廊主人或成为收藏家的艺术顾问的现实,策展人提出,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关系亟待成为一种平等可视的对话关系,策展人应该成为平衡艺术、市场、名利场逻辑的“过滤器”,毕竟,策展与艺术一样,都是构成我们正在进行的流动的艺术史的一部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