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外之象——史 纲的现代设计拓展启示
我们经常觉得我们的设计思维已经枯竭,无法打动观众。偶翻画册,笔者惊讶的发现无论是印象派大师莫奈、马奈、西斯莱还是后印象派大师梵高、修拉,他们的绘画作品都出现过江户时代日本浮世绘的痕迹,这些痕迹从描绘房间装饰、人物着装甚至到画风均有呈现。追寻历史根源,浮世绘因其被用于商品的包装在19世纪随海运进入欧洲人的视野,以至于在当时的欧洲刮起了日本主义和风热潮。当然这或许是连用浮世绘来包装商品的日本商人都不曾想到的结果,但这些现象用我们今天的观念来看,不正是一次成功的艺术设计形式的拓展吗?为什么在当时,浮世绘在日本已无发展,但换了种思维和形式后,将它用于商品包装却轻而易举的风靡了欧洲?甚至影响了欧洲的现代绘画理论的形成。而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艺术设计思维发展,也是有启示意义的。
一、差异产生兴趣点为设计被接受提供可能
正因为以作为廉价的包装纸的形态呈现,浮世绘艺术才会拥有无比贴近普通民众等系列民俗化的表现方式和题材,与欧洲当时正统的宗教艺术、神话或皇家题材以及严谨的写实画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欧洲艺术精致昂贵、充满贵族理想,而浮世绘艺术却随意低廉、充满民间乐趣,这就造成了身处民间的广大欧洲民众由于猎奇心理而对其产生兴趣。
这种情况即使在二百年后的今天也有着相类似的模式:许多外来的艺术形式比本国的传统艺术更受到民众欢迎。如近年来上映的3D电影《逆世界》是一部由美国等西方国家联合制作的科幻影片,这部影片利用高科技手段呈现出异国文化视角下上下颠倒的视觉奇观。《新京报》杨林编辑撰文指出,自《逆世界》开始在中国上映以来,中国票房在短短的十几日就已达到7250万人民币,而相对美国票房,该片在美国首周末票房才2.8万美元。正是差异产生了巨大的兴趣点,才让《逆世界》在中国的高票房,从而也从侧面印证了差异产生兴趣点为设计被接受提供了可能。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随处可见的笔墨纸砚、亭台楼阁已经不能再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了。美国等国家的电影艺术利用高科技手段设计出来的艺术形象给我们的感官以全新的视角,冲击了我们的视觉神经,民众因视觉差异而产生的兴趣点被激发出来,因此造就出美国大片在中国的高票房率。由此,我们从江户时代浮世绘现象联系到今天美国艺术形式设计在中国的追捧现象后审视自己:我们虽然作为设计师,而当前在包装设计、环境装饰等许多现代艺术领域的设计为了寻找视觉的差异,惯用的手法都是一些人云亦云的、利用昂贵材料的“过度”设计,这样做既浪费资源又不环保,也没有因此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我们从浮世绘现象得到的启示则是:要引人注意,并不是单纯的靠昂贵材料的堆砌,而是要善于挖掘从内容到形式的艺术视觉差异,只有视觉的差异感产生的心理感知兴趣才会为设计被受众接受提供可能。由此我们结合已有设计内容和形式认为:比如,古代少数民族的配饰图案的新装饰、由郎士宁等传教士引入中国的中西结合的艺术样式、或佛教本土化的敦煌壁画艺术形式的现代认知下与现代设计表现形式结合产生的新的视觉样式等这些生活化的、尚没有被人挖掘的,但又与现代人的某些生活理想相契合的艺术形式,把他们加以设计艺术化的用于包装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等现代设计领域,或许也是一种与现有的市面上司空见惯的设计不同的、能激发视觉新鲜感的差异性设计元素的体现。
二、相契合的生活理想是设计被接受的温床
日本浮世绘的绘画技法借鉴于中国的唐宋佛画、明清的小说插图、画谱,但为什么浮世绘图式在欧洲能掀起流行热潮,而当时的中国绘画却没有。当时东印度公司运往欧洲的货物来自日本和中国的均有,但中国的艺术却被当成艺术品陈列在皇家的博物馆里供人们欣赏,而浮世绘却深深植入到了民间,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究其原因,首先从中日绘画题材的差异来看,浮世绘里绘制的人物形象真实亲切,各个阶层甚至是社会底层的艺妓等人物形象均可以出现在画面当中,而中国古代佛画、插图绘画里的人物形象只能是高高在上的贵族和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而同时代法国的社会背景则是:罗可可艺术传递给人们愉悦亲切的生活理想,影响着当时人们的审美价值观。从当时法国许多著名艺术作品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当时的法国人正在努力摆脱神对自己的束缚,无论是著名画家弗朗索瓦·布歇的《梳妆打扮的维纳斯》《沐浴后的月神戴安娜》等绘画作品,还是凡尔赛宫里用神来做装饰的建筑风格设计的这些连神都人格化了的作品均可体现出当时法国人的审美喜好。在当时的法国,人们厌倦了来自于古希腊庄重的雅典娜式的神的理想和巴洛克式压抑的宗教题材的表现,恰在此时出现的罗可可艺术中体现出来的人性化的享乐主义的生活理想与浮世绘所表现出来的市井娱乐题材有着相契合的生活理想,而中国绘画里的神的理想表现恰恰不符合当时欧洲民众的生活理想,这就是当时浮世绘虽然以包装纸身份进入到市民视野,但优于中国艺术快速在民间传播开来的重要因素。
设计反映出的相契合的生活理想是设计是否被接受的温床。因此,设计思维不能再停留到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追求他人已成功的风格上了,而是要从广义角度研究设计服务的受众人群在环境背景下的喜好,这才是设计能吸引受众的关键。为此笔者联合一家清真食品售卖店做了一项调查:给同样的清真食品分别设计了红色、绿色、黄色基调的包装外盒售卖,调查发现,虽然货物一样,但绿色包装盒的食品的售卖程度是其他颜色的两倍。因为穆斯林民族传统文化中认为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希望,对绿色的喜好尤佳,因此绿色的接受度自然就高于了其他色彩。从浮世绘现象到这个调查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设计形式要研究和尽量贴合受众的生活理想,寻找受众熟悉的语言,才有可能营造出设计被接受的温床。
三、演化新形式融入生活是设计被接受的催化
与日本浮世绘比较,中国当时的绘画是被当成艺术珍品由传教士和商贸交易进入皇家的,今天我们也仅能在凡尔赛宫等皇宫或博物馆中看到它们以展品的形式存在着。而浮世绘进入欧洲的时间远远晚于中国绘画,但普及度及影响力却远远高于中国当时的绘画形式。浮世绘在欧洲正因为演化为包装纸的形式,才有了被普通人发现和传播的可能。即使在当时的日本,浮世绘在民间衍生出来的形式也比中国绘画艺术多许多,并且比中国绘画艺术更融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它有以广告形式出现的美人绘、役者绘、以漫画形式出现的鸟羽绘、以旅行手册形式出现的名所绘、还有画在玩具上的玩具绘、还有小说插画的武士绘、以追悼形式出现的死绘、防治天花及麻疹的护身符之用的疱疮绘和麻疹绘、绘在团扇上的团扇绘等,并且在视觉表现形式上发明出来木纹法、光泽法、云母粉法、无色印刷法等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以浮世绘为载体的衍生形式方方面面的融入到了民众的生活当中,并且不断的创造出新的视觉审美形式,才会植根于民众的心里。而中国当时的绘画形式就过于简单,也无法形成系列表达。比如文人画、风俗画和年画、插图在形式上就各成体系没有关联,而视觉新鲜感方面也没有注重去挖掘新的材料应用,因而自然对外的影响就没有浮世绘更受到世人的关注了。
通过对比我们感受到设计思维不能过多的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浮世绘被用于包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并非它以本身绘画的面貌展出于当时的博览会而获得的结果,这说明以生活为基础的亲民的设计形式的演化才是受众接受的基础。也因此就不难理解随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艺术家们将源于包装纸的浮世绘演化成装饰、陶瓷、包装、工业设计等一系列生活用品的设计,由此掀起欧洲和风运动的原因了。从这些现象我们得到启示是:现代设式,就要善于结合多门类艺术来展现自己的形式,才能给人们焕然一新的感觉。
寻找差异性和相契合的生活理想非但不冲突且相互促进。差异性的发现是将关注点由常态取材转为聚焦一些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历史文脉的艺术样式呈现的再利用和开发。虽然艺术反应的时代特征、地域面貌不同,但呈现出来的内涵都是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态度,如果在差异性表现产生兴趣点的前提下又能与当代受众的生活理想一致,这样就提高了被接受的可能。
综合上述,从浮世绘现象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艺术设计要想得到拓展,要善于从不同人文历史和环境中发现差异性去激发受众的兴趣点、挖掘相契合的共同理想,并以亲民的艺术设计的形式呈现三者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开拓出艺术设计的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