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的审美之思

2022-03-02 09:34:32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近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等11家协会、学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使用汉字的倡议》(简称《倡议》)。《倡议》提出,各协会、学会将加强引导,推动行业把汉字美的特征展示出来,大力弘扬汉字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新期待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线条艺术,关于其审美性问题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在于书法在当代语境下可以言说的边界和范畴。显然,书法在逐渐脱离书写工具的应用属性后,作为视觉艺术的纯学术属性被自觉强化,其解读方式在水墨实践的价值维度中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这种多元和开放表现为观念的自由表达,以及“反美学”式的形式探索,但业界专家也指出,这种文字形态的建构是建立在汉字审美向文字水墨形态拓展的逻辑基础上的,仅仅是学术范畴关于书法创作创新层面的实践,而不应和汉字书写方式在大众中的识读、应用、传播关系混为一谈。

性情流露与度的把握都很重要

在书法创作中,何为书法之美,如何进行审美思考,是当代书家步入更高艺术层次的必经阶段。随着楚系文字新资料的逐渐公布和考古的新发现,新的楚系文字研究成果不断面世,楚简书法的创作成为近年来书法界的一股新风。以篆书、篆刻创作为主的书家,逐渐摆脱秦小篆的刻板与柔弱,进而从个性张扬、古拙朴茂的战国楚简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创作形式和意趣。

“从楚简中不但能看出其与其他六国文字不同的篆法结字空间特点,同时也可从中看出其书写速度快慢上的时间性。”在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赵山亭看来,从美学角度而言,这一个个虽独立却有行气、字不连却意气风发、神采贯之的楚字,或雄强古拙,或优雅娴静,耐人寻味。有些带隶意的字,虽不如东汉的隶书成熟,但其拙中见秀、巧中见拙的韵味,鬼斧神工、凝脂美玉般的神态,反而是成熟隶书所缺少的。有些楚字虽是篆书,却依然活泼自然。结体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大或小,或作不规则形,全在不经意中,楚人远在晋人之前已具有了逸笔草草的神韵。历史渊源与风尚习俗形成的下意识,加上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情感,楚人由此获得了书法风格上永恒的独创性,这种自觉而独立的书法艺术风格对当代乃至今后书法艺术创作有所启发和裨益。

简书中所蕴藏的人文笔性和自然性情在草书的创作中也有充分体现。孙过庭《书谱》中言:“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其中道出了点画与使转、形质与情性两对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真书中使转隐藏在点画之中,草书中点画隐藏在使转内部。与二者相应的是形质与情性,形质为基本点画,情性为精神世界,形质与情性同样的相互依存。古人讲:“因物念虑谓之情,自然所感谓之性。”情性即书家的本性。

自然书写是草书创作最重要的内在精神,不仅体现在点画与用笔上,而且要贯穿于草法运用与字形姿态。对于大幅草书的创作,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协副主席王乃勇建议,一是要从笔法上探索碑帖结合的方法,大处看要体现出点画的厚实与苍涩,且不失流畅,小处看也要不失虚灵与雅致。二是要在单字的结体上打破原有的结体规律,强化留白与收放的对比,在字组上进行局部的连带。三是在章法上利用墨色枯湿浓淡的变化形成块面对比。四是自我情性的发挥,境由心造,付诸情感的再现。

可见,草书创作中情性的流露、对度的把握,都至关重要。目前草书的创作,通过展览与评审可以看到,一是精心于形制设计,二是作品有赖于纸张的色彩和做旧,三是章法上设计成分偏重。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弱化了草书创作中的自然书写,使作品偏向于设计的书写,缺乏真性情的流露,从侧面也导致了展览体风貌雷同的形成。

审美的主动性思考不可或缺

事实上,创作现状的趋同现象,在各种书体中都有体现,从艺术的角度来讲,这显然不是理想的状态,艺术应该是各种风格百花齐放。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创作者缺乏个性的追求,缺乏审美的主动性。“创作者大都讲取法,但对取向思考得比较少,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取向决定了取法,有什么样的审美选择就有什么样的取法。”河南省书协楷书委员会副主任史焕全说。

“优美”和“壮美”的美学观点是清末学者王国维提出的。他以西方“崇高”美学的理论糅合中国古代美学“阴阳刚柔”说而提出:“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那么,这两种美学取向如何在书法创作中成功实现?史焕全认为,需要明了优美、壮美在线条、字形、墨法、空间情感、印章中的特点。优美的线条:轻、柔、细、静;壮美的线条:重、硬、粗、动。优美的字形:局促、轻灵、收敛;壮美的字形:宽博、厚重、舒展。优美的墨法:墨色变化不太强烈;壮美的墨法:墨色对比反差大,视觉刺激强烈。优美的空间:布局相对匀称;壮美的空间:黑白分割明显,反差大。优美的情感:心平气和,恬淡悠然;壮美的情感:心潮澎湃、高昂激越。优美的印章:灵秀飘逸;壮美的印章:粗犷豪迈。明晰了这些书法本体的特性,方能在创作中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选用不同的审美元素,来表达书法作品的优美或壮美或二者兼而有之。

进行审美思考,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审美。王乃勇表示:“追求雄强也好,追求壮美、优美也好,实际上它都是以人为主,最终还是要加强人文修养,坚守的需要更多一点,创新需要慢慢地、自然地积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秘书长陈加林也表示:“用什么样的情感、文化、背景,用什么样的眼光,怎样去审视呢?主体的修养很重要,我们这个时代要提倡修养正身、立行作为,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就个体而言,要将自己各方面的人文修养,包括艺术的、文学的、哲学的、音乐的、绘画的,等等,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够去寻找到这个时代提供给我们的情感,才能激发我们的情感,甚至还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大的国家、文化的背景下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掘到一种人文精神的高标,一种含有人格的东西,这样才可能发现美的东西。”

在当下大量书法爱好者、书法读者参与的全媒体时代,书法专业团体负有不可推卸的审美引导责任。只有专业团体内部解决了审美分歧,实现整体审美水平的提高,才能真正深入书法艺术的传统经典,让书法回归现代生活,书法大众审美的提高才会落到实处。因此,重视当下书法艺术的审美观照、丰富书法艺术的人文内涵、开拓书法艺术的审美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