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就是与自己较量
洪四海(牧心印社社长 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客座教授)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且还要光景常新。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艺术工作者从事的是一个拒绝平庸和重复的创造性的劳动,其工作方式就像是爬楼梯式,要不断向上,不停地颠覆自己的昨天。昨天的艺术创作已经达到的水平和风格样貌,如果长时间没有变化,那么今天的作品虽然有可喜之处,但是也在停滞不前,技法在,心已殆。不停地比肩和超越前人,这是艺术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和乐趣的所在。
对艺术心存敬畏,这是从事艺术创作应有的心态和对艺术的起码尊重。多年来,由于自己的大量篆刻作品创作和牧心印社团队创作需求,我会经常往返于福州藏天园和章林村采购寿山石及各类印章石种,深知由矿石到印章的每个流程和蜕变,由爆破开矿、开采、切割、雕钮、抛光,乃至市场交易、最后到篆刻工作者的手里,我们的前面每一个环节都在赋予这块石头无限的想象和精彩空间。基于此,我认为印章石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就是要极大地发挥出自己的创作水平,无论是篆刻内容、章法视觉,还是边款跋句,都要尽可能地具有丰富艺术效果,丝毫不敢草草了事、一挥而就。这是对所有劳动者的尊重也是对自我存在的尊重,人尽其事,物尽其能。
篆刻作品的缘起有很多,可以是阅读某个诗词佳句产生共鸣,为之兴奋竭一切之所能来发挥,围绕匹配的章法、字法和线条,尽情地演绎使之由想象变为现实,由粗砺变为精彩;也可以是把玩某个石头爱不释手,想进一步赋予其艺术生命,于是为这个情结构思特定的句子,为此句而疯狂、为章法而疯狂、为想象中的作品而疯狂。艺术工作者既有理性严谨的一面,更有创作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一面。这是一种近乎疯狂和痴迷的状态,也是对于即将诞生的艺术作品的美好期待。
“不炼金丹不坐禅”,此作品是西泠印社崔志强先生高研班中将军印训练课题。我在创作时,首先围绕章法、字法和线条三个方面做构思:
章法不是平均占位,“不”和“金”之间做大块面的留红。“不”字向右靠,避免右边的单字独立,下部竖画做残破处理,使之和边框融为一体,上部继续保持留红又不至于靠边紧迫;“金”字重心向左,不至于中竖在中间成为绝对值。“丹”和“不”两个字占用一个空间,把“不”字进行变化,和第一行的“不”做明显的结构区别。“坐”的结构关系做了开合变化,进而丰富空间关系。“禅”的单字依然围绕块面做了聚散处理,如“单”的上下做部分开合,左右做了黏连效果。
作品整体的章法围绕“不”和“金”之间的留白,“坐”字下部的留白,“禅”字下部的留白,三处的留白递进式呈现于印面,使印面有动感又不跌宕起伏。
在字法处理的手法上加以虚实变化,如“不”的头部、“炼”的田部、“坐”的两个对称笔画、“禅”的两个口部和下方田部,虚与实的结合大大丰富了文字本体语言的趣味性,满足了视觉效果的多样;笔画线条印面加了细小的笔画,如“炼”的头部,避开笔画的单一性,“禅”的左下竖画做残破,以便与右上“不”的效果斜角相呼应。作品整体表现追求“聚而不挤,开而不乱”。
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一种执着的行为,为了一个内心想象的效果和自己较真,不遗余力地进行反复创作和验证。这种执着像孩子般天真,又像智者般笃定。愿我们都在自己的执着中找到乐趣,也在笃定中创作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