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四老人手刨被黄土湮没的文明

2021-06-01 15:39:47 来源:山西晚报 记者赵德伟
引言

应县北楼口,千年前驻军两万人,商铺上百间,寺庙二百余座,关内商贾不绝,车水马龙,是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互市集散地,是边塞重镇、商贸文化、长城遗迹等诸多历史文化荟萃融汇之地。然而,这一切,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遗忘。

直到4位老人结伴上了山,一壶水,一袋干粮,一走一整天。山上,发现隐约可见的城廓遗址,他们兴奋,激烈讨论,画图索骥;村镇,看到疑似文物,他们开心大跳,小心甄别,恳求“文物”的主人让他们收购。

被黄土一寸寸掩埋起来的千年繁华古镇,在几多风雨浮沉中悄然落幕。路过者,或许望着眼前祥和的村庄,喟然一叹。他们却说:欢迎探秘者来做客,欢迎有识者来开发,欢迎有志者来建设!

梦回千年,山西晚报记者一行于2021年初夏,探寻笼罩在北楼口关神秘迷雾中千年繁华始末……

先人嘱托 于黄土中探寻旧日荣光

离应县县城东南约30公里,在翠微山脚,即为北楼口。长城1号旅游公路穿村而过,路两旁村舍、农田鳞次栉比。群山环绕,旅游公路蜿蜒盘旋而走,绿植覆山,路旁偶有几只大狗奔跑嬉闹。极目远望,偶有轻风拂面,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惬意、恬淡。

这就是常亮等人所言的千年前军事贸易重镇,北楼关所在地。

多少年风雨浮沉,地形地势风貌容颜不再,打问村舍旁的村民,人们只知耕田、劳作,对北楼口过往荣光语焉不详,旧日的一切悄然淹没在尘埃中。

1949年出生的常亮,大半生走遍了雁门关外,做过教员,当过宣传干事,辗转山西省广播电台,退休后独身返家研究故土历史。问及常亮回家初衷,他脱口而出,为了老父亲的遗愿。

常亮的爷爷曾是北楼口众多商贾一员,早年悬壶济世,救人无数。常亮的父亲则为十里八乡有名的才子,年轻时受村民推举,搜集整理北楼口关的历史,但很多珍贵的历史受当时环境影响而被毁坏。弥留之际,父亲对常亮言:“历史不能被掩盖,北楼口不能被遗忘,你若完成我之心愿,于我坟头燃香三炷,完不成,不来也罢!”

而后,常亮退休,毅然返乡。

土屋三间,院落土地被翻整了一遍,常亮说,回来了就种种地,自给自足。左边是“中老年会客室”,下侧赫然标注:非常亮允许不能进入。中间是常亮起居之所,右边则为杂货间。坐在院子里,常亮指着东面一座高大但塌陷大段的夯土墙说,它就是古城墙。

记者愕然,那不就是一堆大点的土坷垃。

听着老人一点点地讲述着这里曾发生的故事,看着脚下这一砖一石。那一刻,一股敬畏感油然而生,脑海里无尽想象着这片土地上昔日的金戈铁马、吆喝叫卖,这里的山川树木长满了故事,在这里的每一次呼吸,都充斥着历史的余味。

北楼口,也称碑楼口,是万里长城二百关之一,历来是军事重地。据常亮说,世人皆知平型关、雁门关,然北楼口因其地形险要却鲜为人知,事实上则为内长城的总指挥部,统率着三关十八口,也是历代内长城边防线上最大的兵营、最大的仓库、最大的练兵场。

若说北楼关,四“最”为先:最古老的边防险关、最繁荣的边市商埠、最辉煌的寺庙群落、最会唱歌的石头世界!

掀起面纱 听撩人心弦的边塞辉煌

小时候没爬过的山都爬过了。北楼口发生过的事件,每一件他们都如数家珍,他们用最质朴的语言,把这个村庄的美一点点地展现给我们。

听说要去看古迹,4位老人熟练地背起水壶,进屋中拿了一些干粮,便催促上路。常亮有一辆二手桑塔纳轿车,4位加起来已有300多岁的老人,一股脑儿窝进了车里,颠簸中朝着前路驶去。

看着前方的车辆,记者眼前却浮现出另一幅画面:4个佝偻的背影,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干裂的嘴唇被漫天黄沙浸润,落入嘴中,不知他们品尝到了什么滋味。

村子里的古迹多数已不见踪影,保存最为完好的西城墙,墙头亦是无比驳杂,砖色土色混杂。遍地废墟里,老人们用长满老茧的笨拙双手把古老的文明一点点刨起,忠诚地守护着他们。

“这里,就是当年最繁华的商贾之地。”常亮指着面前的西城墙说,北楼口这座千年古关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周边不仅有赵长城,还有明长城及一小截齐长城(部分历史存在争议)。这里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战略关口,它从“口”到关,再从“关”设“营”,而从“营”筑“城”,又由“城”加“郭”,一路演变。当年北楼城是四门四关城,由北城、南城、东关、西关、北关、南关组成,中间还有跨街鼓楼。楼下城门设关门,连接南北城通道。南城住武衙门,北城住文衙门。西关为商铺,东关为庙宇,北关、南关住壮兵。寺、庙、观、阁、台、庵遍布城内外。

为增强北楼主城的边防战略重要性,雁门关等其他关口守备一般都在四品、五品以下,而北楼关统帅皆为“将军”级别,其军事地位可见一斑。明清鼎盛时期,西城门外商贾往来,商铺林立,人声鼎沸,最多时竟有商户数百家。此外,当地流传有诸多传说故事,多与寺庙有关,像西天寺、血刀、南龙王庙的站殿神将等。

“历史上频发的战事,将内长城线上的各个‘关’‘口’推到了历史的前沿坐标上,北楼口因地势险峻,是‘三关十八隘’中独一无二的边关文化、边贸文化和宗教文化的集萃之地。”常亮微笑着说,以前行程几万里,撰写《穿越大西北》也就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而《千年古关——北楼口》,集4人之力,足足写了8年。他说考证历史不能像文学家一样坐在家里构设、想象,需要的是真真实实的考察、验证。

据其考据,北楼口村北至20多里远的浑河,中间的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是当时最为繁荣的“畜物市场”:罗庄的骡马市场、大临河的牛羊市场、上寨的百货市场、东乡寨是外族使团驻地、中和村为边关与外使团谈判之所。

一幕幕场景似在眼前闪现:商人们交易时觥筹交错,官员们谈判中寸土不让,将士们热血中策马奔腾,居民们起居时佛前祷告……

庄严致敬 文明薪火要代代相传

这段历史,缘何被尘埃吹散得了无踪影?

历史上,因北楼关税收丰盈,应县、繁峙两县争相抢夺管辖权,后不知何因,两县争分成功。彼时,北关、北城归应县管;南关、南城归繁峙管;西关商多税丰,由两县递年轮管;东关,因是寺庙群落和驻军家属地,故两县未分割。也因此导致两县的“北楼口税银”从不入“志”,而其他重事亦甚少记录。据常亮老人推测,这或许就是北楼口这个独一无二的边关奇景绝少上两县县志的主要因由。

因商贾往来众多,当地衙门要求进关商人必须建庙通行,所谓大商建大庙,小商建小庙,最不济也得有个五道庙,才导致后来该处竟有二百多座庙宇,终年香烟缭绕,成为三关十八隘口奇观。也正因此,翠微山脉上巨木参天的原始森林,多被伐光砍尽,纵深六七十里的几百里勾注山脉,成为名副其实的“和尚头”,无法涵留水分,以致清泉绝踪,洪水肆虐。清朝三次洪水冲击,前后将西关数百家商铺,几百家商号扑砸了个稀巴烂,北关也被洗劫一空。而后,东关遭遇一场大火,72座古庙烧了个一干二净。

值得一提的是,毁掉大半个北楼城的4场重灾,在繁峙、应县县志上一字未记。

而后,清朝后期边防线北移至外长城,北楼关所辖三关十八隘口大都开市,商源分流,北楼口商业渐渐淡去了昔日的荣光。至民国时期,才又渐成贸易重地。随着时代变迁,北楼口商家或公私合营,或入农业社,终为千古边市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历史句号。

如今的北楼口,沿袭了五百多年的“四月十八庙会”被重新拾起,并被朔州市录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帝庙内游人不绝;北寺沟里的石蝶谷,奇花异草、奇峰异石、蝶舞纷飞……

在跟随常亮等人走访中,那一块块染满历史风烟沧桑的巨石,在阳光的闪射下,似乎还在不断地幻出当年此处商埠的繁华。站在残存的西城城墙上,面对埋葬了无数历史传说的巨石乱滩,看着眼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在石缝中用洪水淤积出来的几片良田,不禁从心中生出一股历史悲情。

应县文物局工作人员智满刚说,4位老人对北楼口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志愿、朴实、善良、执著地保护文物的精神,才是保护长城等文物古迹的主力军,正是因为有这些大都不知名姓的群众的守护,才是长城等文物古迹在几千的岁月磨砺中得以保存的真正原因。

梦回千年,北楼口在几千年的颠沛流离中,似繁华,似落寞。就在遍地的废墟里,4位老人一步步、一遍遍、孜孜不倦地用双手努力掀起古老文明的一角,他们用最真诚、最无私的行动,自发地守护着文明。余生不长,这些老人却把所有的热情都给了家乡,给了陈旧的历史,给了长城。传承之火,熊熊燃起。才让我们所有人可以真正走进北楼口。

致敬,文明守望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