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艺术家与壶艺家陆全明联袂游艺壶中,致敬文人壶传统

2020-12-21 12:49:34 来源:光明日报 颜维琦

12月18日至12月21日,由上海朵云轩、上海市收藏协会主办的《游壶》紫砂壶艺术展在南京东路422号朵云轩4楼举办。展览以紫砂壶为载体,结合书画、题跋、全形拓等多种艺术形式,艺术家陈履生、叶放、陈强、肖谷、大壶,与壶艺家陆全明进行了一次“文心游壶”式的文化对话。壶在他们手上各自彰显,相得益彰,托物寄情,畅抒胸怀,以此完成了一次引人入胜的集体创作,也是一次向文人壶传统的致敬和全新阐发。

从明代中叶后,紫砂壶渐成名陶名器,为士林所重,并将紫砂壶从饮茶器具蜕变成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载体。紫砂壶的美在于壶艺、诗词、书画、镌刻相兼于一体,紫砂茗壶,要汇集壶砂、壶色、壶形、绘画、书法、壶铭诸多艺术。文人壶是中国紫砂文化几百年来最为精彩的一条脉络。著名的文人壶创作有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的曼生壶,顾景舟与吴湖帆、江寒汀、唐云等书画大家合作的大石瓢壶等。

此次游壶展,则将文人壶的传统重新推向大众视野,并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和呈现方式。五位艺术家在紫砂陶艺名家陆全明创作的紫砂作品上各自游走,书画创作恰到好处,衬托壶形,绝不抢戏;艺术家、壶艺家的个性化创作绝无雷同,每一件作品都是孤品。

陈履生作品

展览还运用全形拓这一传拓技艺,将紫砂壶型和壶面书画传拓至宣纸上,艺术家们在宣纸上创作相关的书画作品,在反复的艺术碰撞和智慧交锋中完成数度创作。有评者认为,诗文题跋、书画创作、全形拓印、紫砂壶艺四美合为一体,“在文人壶领域实现了一次前无古人的跨界合作”。

参与此次合作的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主张画自己的画,读自己的书,论自己的理,走自己的路,他的文人壶创作充满了个性。在他看来,这一次游走壶间的集体创作,也可看作一次以传统方式完成的当代艺术。

艺术家、书香文化研究院院长叶放梳理了文人壶的发展脉络,表达了他对紫砂文化的思考。“所谓游壶借刀,其实是假刀来戏壶,也就是以刻刀为笔,以紫砂壶为纸,无论是用刀笔对壶上的书画进行雕刻,还是直接用刀笔在壶上进行书画雕刻,皆通过壶上的刀笔书画来展现表达。与壶刀的相约,显然,后者只是工具,前者才是托物,与其说因壶上得意,莫如说为壶中忘形,外见性情,内藏思辨。”叶放认为,“所谓文心载道,是借刀而文心,心领神会;游壶以载道,道法自然。”

叶放作品

中国画学会江苏省常务理事陈强以浅淡彩墨入画,创作出木版水印般感觉的绘画作品,刷新了前代书画家在全形拓上的艺术创作天地。艺术家、上海油画雕塑院原院长肖谷跨界于书画创作,为紫砂壶注入强烈的人生感悟,大大提升了紫砂文化的美学高度。职业艺术家、艺评人大壶(吴林田)个性色彩强烈的书画风格与紫砂壶相融合,落拓奔放的笔墨体现出了他的文化思考。

陈强作品

职业陶艺家、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陆全明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是一位对紫砂艺术有着传承与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其创造的“泉鸣十八式”为紫砂实物教科书。他认为文人壶的审美价值在于一壶一铭,切茗切境,应器映情。意境是一种品格,而人的品格是艺术品格的基础。

学者余秋雨参加了展览开幕式,他说,今天展出的小小紫砂壶,就是几位艺术家长期生命投入的结晶,里边包含着造型之美、制作之美、诗画之美、镌刻之美、合作之美,可谓“小器物,大文化”。

肖谷作品

“请大家想一想,手上这把小小的壶,居然装下了明清的形体、江南的诗画、今天的创新,还装下了云南澜沧江畔的千里山水,不仅供人欣赏,而且供人品尝,这是多么精采的生命体!由此想到,其实这也就是我们生命的象征。紫砂壶也有可能成为我们生命的简缩体。”余秋雨感慨,“紫砂壶有可能成为我们生命的简缩体。不错,我们很琐小,很朴素,但是,我们可以用历史、用美学、用大自然来扩充自己、润泽自己,而且,还游走四方,来润泽他人、润泽天下,这实在是中国文人一种最问心无愧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把游壶。”

大壶(吴林田)作品

据介绍,未来,《游壶》展将成为朵云轩持续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