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推荐|蔡磊个展《单 元》将展出最新创作
蔡磊:单 元
新浪讯,2020年9月5日,艺术家蔡磊的个展《单 元》将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推出。展览由隋建国先生担任策展人,由展望先生提供学术支持,展出蔡磊2020的最新创作。
从浮雕式的透视压缩物象,到造成视错觉张力的物品形象,再到室内场景式的装置现场,蔡磊多样化地实践着从个人语言样式到艺术观念的转变。这次受到疫情影响而探索的主题“单元”,则展现了蔡磊作品的新方向——关于日常叙事和身体经验的感知。
《经过202003》,200×90×9cm,布面丙烯,2020
感受“单 元”(节选)
/隋建国
2014年“降维法”,2015年“模棱”,2016年“景·别”,三年时间里,每年一个个人展览,从浮雕式的透视压缩物象,到造成视错觉张力的物品形象组合,然后又是室内场景式的装置现场,蔡磊三级跳一样地完成了从个人创作手法到语言样式到艺术观念,三者合一的快速跃进,迅速成长为一个醒目的新晋年轻艺术家。
《#0102》,150×63×4cm,布面丙烯,2020
眼前这个展览是去年年底就开始进入规划了。但是,从春节前一天开始的新冠肺炎大瘟疫,打乱了蔡磊的工作计划,也给他的作品方向带来了变化。现在展览的呈现分为三个相互连通的展厅。第一个展厅四面墙上,还是展出了蔡磊的拿手作品:压缩后呈透视状态的房间和通道。不同的是,透视的房间通道经过前后压缩,再左右二次压缩,改变观看角度和强调空间对心理的暗示,看得出这是蔡磊心目中对于原来透视主题作品的推进。
《金色之外20200303》,42×34×85.5cm,底座42×34×116 cm,青铜、24K金箔、水泥底座,2020
但是,第二和第三个展厅陈列的作品中,透视的主题几乎消失了。或者说,第二展厅中主要的一面墙上,虽然出现了一系列随着透视没入墙中的床,但它们不再是与第一个展厅一样处心积虑的精致状态。
《#0102》,180×152×5cm,布面丙烯,2020
疫情爆发后,蔡磊租用的位于顺义区杨镇的工作室被封而几个月无法进入。同样由于惊惧,蔡磊居住所在的小区也不准居民出入,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通过网购,然后快递到自己住的单元楼门口。取快递时,为了避开电梯这个最危险的群体传染源,蔡磊每天宁愿爬本单元的楼梯上下出入。一、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就是吃饭、睡觉、看手机,从床上到沙发再回到床上,最后几乎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躺在、倚在床上。三居室的空间里,床竟然成了最亲密的家具。时间一长,蔡磊萌生了以床作为表达对象的念头。就这样,这些床的形象,就成了本展览第二个展厅的主题。从中间主要墙面上十几架以相同灭点不同深度没入墙体的床上,可以猜想艺术家在疫情期间拼命压抑住的疯狂。
《毛坯房20200820》,180×30×5cm,水泥,2020
疫情期间每天爬上爬下的单元楼道里的楼梯,也成为了蔡磊观察与思索的对象。爬十几层的楼梯虽然很累,但比起舒适却随时暴露在病毒传播轴心的电梯,肯定安全得多。几个月时间里穿行于楼梯间的经验,就成为第三展厅的主题与内容。展厅中最后一件2.5米高的作品,作为最完整的单元楼道与楼梯的形象,体现出缠绕与周而复始的意向。与其他几件作品中楼梯形象不同的是,楼梯踏步之间的空间不再是虚空而是被另外一种颜色的水泥填实,楼梯结构上所依附的楼道四面墙,却化为虚空,与观者所在的空间融为一体。
《上·下20200718》,166×34×16cm,底座42×34.5×110cm,青铜、24K金箔、水泥底座,2020
在第二、三两个展厅里,透视退居配角,床和楼梯的形象借助不同材料的制作,从艺术家的手中自由地显现,映衬出艺术家对于本次展览主题的选择:“单元”。因为从字面上看,这次展览所有作品的选择都与艺术家自己日常居住的空间——板楼中的单元住房有关,无论是透视还是没有透视。疫情的破坏使得艺术家不自觉地本能选择了自己每天被囚禁在其中的单元楼,以及室内外的楼道和家具形象,作为承载自己情感的载体。
《上·下20200825》,102×55×1cm,青铜,2020
一座塔楼或者板楼,包含很多单元,单元中又包含一串居室;每个居室的住户都借助楼梯上下沟通;房间里又有很多窗户,还有各种家具。所有这一切,共同组成了艺术家楼房中日常生活的叙事。楼房与楼房之间,总有几条陶板或者水泥砖铺就的行道路和几块草坪。2014年以来,蔡磊就把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这些元素,化为自己工作室里的作品形式与内容。
《一单元》,58.5×40×232cm,底座58.5×40×30cm,水泥、钢结构,2020
回头看蔡磊2014至2016年的三个展览,发展方向明确而且非常有效。但仔细分析,其中已然包含了不同的可能性。奇妙的是,经历过这半年多的疫情,艺术家的作品,出现了新的迹象。这就是“单 元”这个展览所呈现给大家的。我们可以从蔡磊之前的作品和新的作品里,在的透视形式之外,发现了更偏重作者生活体会与身体经验的方面。这些作品相互呼应,让蔡磊作为一个艺术家,更加丰满和成熟起来。
蔡磊,1983年生于吉林长春,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生活与工作于北京。
蔡磊最近的个展包括:23平米(白石画廊,台北,2018);景-别(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16);模棱-无伴奏(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16);模棱(林大艺术中心,北京,2015);降维法(林大艺术中心,新加坡,2014)等。
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要的美术馆展出并获奖,包括泰勒基金会(巴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四川美院美术馆(重庆),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台北关渡美术馆(台湾),杰克逊维尔当代艺术馆(美国),今日美术馆(北京),波恩当代艺术馆(德国),大同博物馆(大同),蓝顶美术馆(成都),刘海粟美术馆(上海),长江当代美术馆(重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等。作品亦被多个美术馆、公共机构和个人收藏。
蔡磊是一位十分重视形式表达的艺术家,其作品有着浓郁的构成主义特点。然而,在作为表象的形式背后,对所谓“有意味的形式”似乎并不是艺术家真正的追求。虽然作品的语汇仍具有现代主义的特征,但内部的形式并不是自律的、静态的、封闭的,反而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稳定感。同时,对材料“物性”的强调使作品具有雕塑化的特点,但置身于墙面的展示方式,又使其分享属于架上绘画的观看经验。从这个角度讲,蔡磊的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介于雕塑与装置之间,在形式建构的过程中则隐含着解构的力量。(何桂彦)
《经过202005》,200×175×10.5cm,布面丙烯,2020
蔡磊重要的作品系列《毛坯房》中,空间纵深感既来自起位线的高低序列,也来自于透视法的前后缩减,而作品带来的毛坯房内部的经验真实感,又不仅是来自视错觉,也来自水泥材料本身。也就是说,他既建构了一种写实主义的“现实”,也带来了一种实在主义的“真实”。(鲍栋)
《毛坯房20200425》,88×28.5×119cm,水泥,钢结构,2020
在这一代年轻艺术家中,蔡磊是一个从语言下手的雕塑家,从鲍栋第一次策展的降维法到模棱两可的立体浮雕系列,他看似始终在语言层面探讨,但实际上这些灵感来源基于现实中的生活刺激: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毛坯房。蔡的平静创作态度有别于当今年青一代浮躁的流行病。(展望)
《自由之外191103》展出于“浮云的根-此岸:OCAT南京公共艺术计划”现场,南京,2019
迄今蔡磊的实践——无论是形式,还是实在-物(它不仅指物或现成材料,也包括非物质化的物,且带有某种现实感或社会属性),以及复杂的空间关系等——都是紧扣“透视”在展开和部署,或言之,它本身即是一次次关于“透视”的推演。由鲍栋策划、先后于2014、2015、2016连续三年举办的三次个展“降维法”、“模棱”和“景-别”业已清晰地呈现和概括了蔡磊近年的实践。(鲁明军)
蔡磊个展“23平米”,白石画廊,台北,2018
从浮雕的本体语言出发,蔡磊逐渐把主题锁定在空间性与视错觉之间的关系上,同时也在尝试着不同的材料与环境,但在“景-别”这个展览中,蔡磊不再局限于个人生活范围内的题材与经验,而是把已经形成的工作方法朝向了更为广义的公共生活与集体经验。 同时在这个展览里,蔡磊也在把原来压缩在单件作品中的视错觉空间调度扩展在了整个展览场域中, 把原来再现性的错觉转换为了在场性的体验。(鲍栋)
蔡磊个展“景-别 échelle des Plans”,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16
在2015“模棱“这个展览中,我们把蔡磊作品在视觉与概念上的多义性,称作“模棱”。在汉语日常语境中,“模棱两可”是指态度上的含糊不清与处事上的骑墙。但在美学范畴里,“模棱”接近于新批评学派所说的“含混”或“复义”,意味着意义与感性的多重性。有趣的是,“模棱”这两个汉字形象,几乎通感于蔡磊那些需要翻模制作且布满了棱边的作品。(鲍栋)
蔡磊个展“模棱“,林大艺术中心,北京,2015
这些空屋不是老房子确具有老房子的神秘兮兮,蔡磊被这种莫名的空间以及所形成的神秘光影打动,他用一厘米的厚度向观众展开诉说,一种他在周边感受到的不知所云的现实、无厘头的空间、古怪的光线,以及夜晚一个人进入无人之境所带来的惶恐。正如每一个艺术家所必须经历的,一个人在夜路中摸索的感觉。(展望)
蔡磊个展“降维法“,林大艺术中心,新加坡,2014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单 元》
艺术家:蔡磊
策展人:隋建国
学术主持:展望
展览时间:2020.9.5 - 10.18
展览地点: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