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创造和加工 艺术贵在真诚贵在独创

2020-07-05 17:27:10 来源:晓峰影像生活美学

经过选择、提炼、想象等,艺术构思虽已趋成熟,但它还只是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心灵中孕育的“胎儿”。审美创造的最终目标是构筑可供读者、观众欣赏的作品,因此必须把心灵中的“胎儿”、转化为可以为感官所知觉、感应和触及的物化“作品”。这样艺术创作便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进行美的创造和加工,让作品问世。

从构思到完成作品,也就是把“胸中之竹”转化呈现为“手中之竹”。这种转化,不光需要传达心灵构思的艺术技巧和专业基本功,同时必须具备艺术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这同运动员上场比赛有点相似,要想夺冠军,既离不了高水平的技术,同时要行头脑和调整心态。摄影家在完成作品时应抱有什么心态?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完成作品呢?

1、法无定法,既有又无。郑板桥在他题跋中说:“ 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任何艺术(包括摄影在内)既不可能是生活存在的摹写,也不会是构思意象的直演,总是要做某些修正和提高的,尤其在摄影创作时,更要辩证地看待“胸有成竹”。

摄影家进入创作,其最佳的心理状态应是:既胸有成竹,又胸无成竹。此话初听自相矛盾,实际上讲的是构思不等于最后成品,或倒过来说,笔下的作品不能完全与心里所想的一模一样。首先,摄影必须有酝酿和思考,明确拍什么?怎样去拍?这就是“胸有成竹”,但又不必把画面上每个细节、每处布局……都想得那么精确、具体,这又是相对的、局部的“胸无成竹”。文人写诗作画讲“每乘兴得意而作,则万事俱忘”和“应从法求无法”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为什么既要有又得无呢?有了创作总的构思和意图、可确保摄影家事先深入研究题材,作好心理准备拍摄时不转向、不仓促应付,但如果把构思和酝酿规定得过于死板,创作就可能僵化。那样,在实际拍摄时对新出现生动活泼的情況,反而会视而不见,对构思中不合实情的地方又不敢变手法,结果很容易顾此失彼,左右为难,弄得一无所获。

这种“既有又无”的创作心理、对摄影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摄影的主要工作方法是现场发现、抓取,不可能削足适履,让客观世界事事、处处都来适应摄影家主观构思。聪明的摄影家在创作中,既不放弃艺术构思的原则性,又在具体细节和表现形式上讲究灵活性。

2.厚积薄发、当机立断。我们在阐述艺术创作过程中分为“眼中”、“胸中”和“手中”三个阶段,中间也有一过渡时间,这是一般艺术的共性,在摄影创作中这三个过程有其特殊动作方式,有的与一般文学和绘画一样,阶段分明,反复时间很长,有的则在刹那间就走完了全过程,从发现题材,思考立意到确立表现形式可能只用了几秒钟,甚至几分之一秒的时间。这就常常引起有些人误会,认为摄影是一种碰大运的艺术创作,好比“瞎猫碰到死耗子”一样,用不着认真深入生活,也无需仔细思考和推敲表现手法,凭直觉和灵感就可以了。

从不少摄影拍摄实际情况看(尤其是纪实抓拍的作品),的确与机遇、巧合有关,是偶然取得的成果。有的连摄影家本人也不一定说清自己是怎样想的。其实,这种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摄影的成功并不是只在最后按快门的功夫上,而是决取于摄影家以长期多方面的积累和研究,机遇来到他之所以决定拍还是不拍,并在瞬息间决定如何拍?就是他全部美学追求、文化修养和专业基本功的综合反映。这种情况,就像打猎一样,目标一出现猎人就“本能”地、“下意识”地知道该怎么样打枪、怎么抢占有利地形,甚至不用瞄准就击中猎物。猎人的本领当然不可能靠临场碰巧,而是得益于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

作品的产生,可以是偶然得之,但是这种偶然得之是建筑在长期积累和修养基础上的。归纳起来即:“厚积薄发”,摄影就要从“厚积”和“薄发”这两方面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力。

厚积,就是深入生活,从时代洪流中获得创作激情、提高认识水平。同时从政治、哲学、文化和其他艺术方面吸取知识营养。只有内在修养成熟、经验丰富了,才能在偶然的机遇中爆发出必然的反应。正如你是一桶油,碰到火就必然燃烧,反之你平时不努力还是一桶水,碰到火也就灭了。厚积,是争取摄影创作成功的内因。“薄发”就是要抓住瞬息即逝的机遇,讲究快速反应,脑快手快。因为摄影创作,它的主流产品靠现场纪实,不能像文学绘画可当“事后诸葛亮”,当时没看清、没重视的题材事后再反思,重新酝酿。摄影创作时常会碰到这种难得的机遇,“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错失良机会后悔一生,再也追不回那个关键瞬间、那个关键人物和场面。所以摄影家在自己灵感来到直觉冲动时,即使理性思考还不成熟,说不出头绪,应多拍,不要浪费瞬间。

图片摄影家实际是多面手,即是“编剧”,又是“导演”、“照明”、“美工师”……所以应该尽量具备全方位的修养,有利摄影特殊需要的思维方式以及快速心理反应。根据摄影艺术的涉及的题材、酝酿构思方式及制作拍摄的手法,摄影家应在内外修养上具有:记者的嗅觉、文学家的思辨、诗人的激情、画家的目光、冒险家的勇敢和猎人的敏捷。当然,他首先还应该是个精通专业的摄影家。

3.排除杂念,痴情投入。艺术家以什么样的心境投入创作,直接影响作品的格调和档次,因此,要当一个严肃的、有时代使命感的摄影家应全身心地考虑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质量。

艺术作品当然附有商品属性,能赚钱,艺术作品也能给人带来荣誉、奖杯,扬名四海,但艺术家不能把这些眼前利益看得过重,或视为第一目标。

20世纪初,俄罗斯伟大戏剧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教育培养演员时有句名言:“要爱心中的艺术,而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已”,这句话对摄影家净化灵魂,不受物欲私利干扰,至今仍有教益。

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也谈了艺术家的创作心态问题。艺术家爱的是艺术本身,应痴情于艺术劳动本身,而不是最终的结果。他在文章中以赌钱汉来类比,一般赌徒并不是想靠赌来发财赢钱,要的是赌博时的紧张,获得情感宣泄。艺术家也有类似心理,常把艺术创作过程视为一种精神享受,在探索实践过程得到情感满足。至于最后自己能得到什么报酬是次要的问题。如果.摄影家真能在艰苦的摄影工作中尝到甜头,在精神的艺术探索中痴情着迷,淡忘了名利、那么他的心境就摆正得差不多了。

影响摄影艺术发展的另一个心理障碍,是摄影者自身的因循守旧,尤其是在初学者中有不少人,盲目迷信前人古人,拘泥于技术教条,缺乏独创意识和自信心。在中国摄影界有个怪现象,名家大腕拍了什么,获奖作品拍了什么,随之就有一大批模仿之作。其实,每个摄影者的家乡,自已工作的单位都有艺术宝藏,关键要有自信、要敢于闯出自已的新路子。

艺术贵在真诚,贵在独创,摄影家只有在创作心理和思维方式上真正树立这两个信念,摄影艺术才能谈得上飞跃,更上层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