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博物馆里的这些字甑、斝、鬶、罍你都认识吗?一文带你看物识字
作者:M·辰
扁足陶鼎,约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鼎(音同“顶”):古代炊煮器,用于煮食物。鼎下面通常都有高足,足部中空之处用以燃柴生火。陶鬲,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鬲:多音字,用于古代陶器命名时读作li(音同“立”),为古代炊煮器,用于煮食物,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另外,也可读作ge(二声),用于地名、人名等。黑陶敛口釜,约公元前4800年;上海博物馆藏。
釜(音同“辅”):新石器时期的一种蒸煮炊器。使用时,需要在釜的下面用支脚将釜支起,然后在釜下燃火做饭。陶甑,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甑(音同“赠”):新石器时期蒸食炊器,相当于现在的笼屉,其底部带有一些小孔(图红圈示),一般与釜等配合使用(把它放在釜的上面)。陶甑的发明意味着蒸食的出现,它既避免了食物烧糊的现象,也为古人增加了一种制作美食的新方法。陶斝,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斝(音同“贾”):古代饮器,多用于饮酒(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白陶鬶,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鬶(音同“规”):古代用来烧水或温酒的容器。也可做饮器使用。黑陶盉,公元前2400年—前2000年;上海博物馆藏。
盉(音同“合”):古代饮器,多用于盛酒与调酒。印纹硬陶罍,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上海博物馆藏。
罍(音同“罍”):古代盛贮器,多用于盛酒。商代晚期器物。几何印纹硬陶瓿,西周时期;南京博物馆藏。
瓿(音同“部”):古代盛贮器,相当于瓮、缸等器物,用于盛酒或水(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版权所有,侵权必究)。陶埙,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埙(音同“熏”):古代吹奏乐器,相当于现代的哨子。其顶部有吹口,器腹有音孔,吹奏时依按孔不同可发出不同的音阶。埙的发明源于狩猎的石头。猎人用石头投击猎物时,有些有空隙(空腔)的石头会在投掷的过程中因气流的作用而发出哨音,古人因此而受到启发制作了“埙”这种乐器。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狐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