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博物馆里的这些字甑、斝、鬶、罍你都认识吗?一文带你看物识字

2020-05-19 16:21:53 来源:走遍世界博物馆

作者:M·辰

#陶器篇-28#

亲爱的小伙伴们,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走遍世界博物馆”为此推出特别篇——“博物馆里的这些中国字你都认识吗?”本篇重点与大家分享博物馆里有关陶器名字中的一些生僻字的解读与含义,如:

鼎、鬲、釜、甑、甗、斝、鬶、盉、簋、罍、瓿、埙等。

这些字怎么念?它们所对应的陶器长什么样?今天,咱们就将一起去博物馆体验一次特殊的参观活动——“看物识字”。Let’s Go!

(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扁足陶鼎,约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鼎(音同“顶”):古代炊煮器,用于煮食物。鼎下面通常都有高足,足部中空之处用以燃柴生火。

陶鬲,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鬲:多音字,用于古代陶器命名时读作li(音同“立”),为古代炊煮器,用于煮食物,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另外,也可读作ge(二声),用于地名、人名等。

黑陶敛口釜,约公元前4800年;上海博物馆藏。

釜(音同“辅”):新石器时期的一种蒸煮炊器。使用时,需要在釜的下面用支脚将釜支起,然后在釜下燃火做饭。

陶甑,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甑(音同“赠”):新石器时期蒸食炊器,相当于现在的笼屉,其底部带有一些小孔(图红圈示),一般与釜等配合使用(把它放在釜的上面)。陶甑的发明意味着蒸食的出现,它既避免了食物烧糊的现象,也为古人增加了一种制作美食的新方法。

甗(音同“演”):先秦时期蒸食炊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有通蒸汽的小孔,相当于笼屉,下部为釜或鬲等。

由于新石器早期古人蒸食物时必须要将甑和釜等摞在一起使用(如上图),故而觉得非常不方便,于是发明出了二合一的“甗”。甗出现于新石器晚期,它作为一种复合炊具解决了古人蒸食物的用具问题。

(注,甗类陶器博物馆里很少见。辰馆自己图制了一个(^_^),并非实!物哈!小伙伴们如果有实物图片,跟帖分享喽)

陶斝,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斝(音同“贾”):古代饮器,多用于饮酒(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白陶鬶,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鬶(音同“规”):古代用来烧水或温酒的容器。也可做饮器使用。

黑陶盉,公元前2400年—前2000年;上海博物馆藏。

盉(音同“合”):古代饮器,多用于盛酒与调酒。

印纹硬陶罍,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上海博物馆藏。

罍(音同“罍”):古代盛贮器,多用于盛酒。商代晚期器物。

几何印纹硬陶瓿,西周时期;南京博物馆藏。

瓿(音同“部”):古代盛贮器,相当于瓮、缸等器物,用于盛酒或水(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陶埙,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埙(音同“熏”):古代吹奏乐器,相当于现代的哨子。其顶部有吹口,器腹有音孔,吹奏时依按孔不同可发出不同的音阶。埙的发明源于狩猎的石头。猎人用石头投击猎物时,有些有空隙(空腔)的石头会在投掷的过程中因气流的作用而发出哨音,古人因此而受到启发制作了“埙”这种乐器。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狐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