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油雕院|作品赏析】“时代风华——上海油画雕塑院特展” · 李枫专题推介

2019-07-20 10:00:24 来源:上海油画雕塑院

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代风华——上海油画雕塑院特展”正在院美术馆展出,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展览不仅呈现了时代风华,观照了历史记忆,映射了社会生活,它还像是一个风格样本,约略地体现了建院五十余年来上海油画雕塑院在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手法、美学等的流变。本次展览作品,以油画、雕塑为主。其中,一部分来自上海油画雕塑院典藏,大多为院前辈艺术家创作的精品,一部分则是院在职专业人员创作的近期作品。

本期专题推介:李枫


李枫 · 作品

参展作品《新嫁娘》大理石25×18×50cm 1977

《鹿鹤同春》汉白玉 1954

《俄罗斯少女》石膏1957

《鲁迅》铸铜 1963

《创伤》上色树脂 1979

李枫· 简历

李枫(1917—1993)

1917年出生于江苏如皋。1944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1956年被选入文化部主办的中央美术学院苏联雕塑家克林杜可夫雕塑训练班学习。曾任上海市文化局美术工场业务部负责人、中苏友好大厦建馆委员会雕塑室组长、鲁迅纪念馆代主任、上海美术设计公司雕刻室负责人。1958年参与筹建上海市雕塑创作研究室,任副主任。1959年参与筹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雕塑系教研组长。1963年任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雕塑创作研究室副主任。1965—1984年任职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今上海油画雕塑院)。曾任中国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主要作品:《渡江胜利纪念浮雕》《重庆抗日战争胜利纪功碑浮雕》《收获》《俄罗斯少女》《顾正红烈士》《志愿军战士》《鹿鹤同春》《大办钢铁》(又名《为钢而战》)、《工人群像》(合作)、《鱼米之乡》《毛泽东伏案工作像》《矿工》《毛泽东》《鲁迅浮雕》《新嫁娘》《创伤》《抗战时期的刘少奇》(合作)、《刘少奇》等。其中作品《刘少奇》《创伤》为《人民日报》《新华月报》刊载并专题介绍。

《鲁迅浮雕》《新嫁娘》《刘少奇》等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上海油画雕塑院等机构收藏。

李枫· 评论

1954年,上海市为筹建中苏友好大厦(即现在的上海展览中心),由李枫负责雕塑创作。工作量很大,任务很紧急,必须在半年多时间里要与建筑同步完成,以迎接“苏联经济文化艺术建设成就展览会”暨“中苏友好大厦开馆揭幕典礼”之盛会。于是他便及时地建议增调中央美院华东分院雕塑系的师生们来沪一起参与设计,同时并可结合教学研究。其间,我们有机会常与苏联雕塑家凯尔别和莫乃温一起研究雕塑,学术气氛相当浓烈。李枫负责领导并创作了富有中国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表现自然界生生不息又充满生态和谐的作品《鹿鹤同春》,这一坐落于大厦西厅喷水池边,半圆形的汉白玉石雕,是上海建国初期第一座配合建筑的汉白玉石雕。作品刻画得非常生动且有着很强的形式美感。那次我们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至今令人难忘。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李枫是拿供给制的,生活非常艰辛。可他的工作热情和对雕塑艺术的追求却比以往更强烈、更深刻。期间,他满怀热情地创作了纪念碑浮雕《渡江胜利》等许多作品。不久后,他又开始负责筹建坐落在虹口公园的鲁迅纪念馆,这使他有机会专门研究鲁迅的文集作品,并在以后所创作的鲁迅圆雕和浮雕肖像中呈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中,1963年展出于上海博物馆的“上海市美校师生雕塑作品展”上的《鲁迅纪念浮雕》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此作品后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李枫先生创作个性很强,从雕塑艺术的角度来说极为可贵。他基本功力扎实,且个人文学艺术修养深厚,可谓“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他的另一件代表作品《新嫁娘》在处理手法上吸收运用了我国民族雕塑艺术中的一些手法,塑造了一个充满江南风情的农村初嫁少女,内心既喜悦又害羞的刹那间的神态,感情交融处理得恰到好处,作品整体质朴简练,这也是李枫独到的艺术魅力。雕塑《创伤》则是李枫在“文革”后的第一件展出作品,他以人体艺术形象来表现十年浩劫中整个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心灵创伤,在上海展出时影响强烈,作品在《新华月报》上发表后,更引起了广泛共鸣。

——摘自陈道坦《纪念李枫》

展览现场


上海油画雕塑院微信公众号正陆续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代风华——上海油画雕塑院特展”参展作者与作品的介绍,敬请继续关注。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9年7月10日~8月31日

开馆时间:10:00~17:00(16:30停止入场)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金珠路111号


编辑:周雨亭

校审:李诗文

现场摄影:吴哲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