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松本秋則:用自然、时间与人谱写“竹音交响曲”

2019-07-08 11:33:43 来源:艺术人人网

首届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将于2019年8月3日拉开帷幕。现年68岁的国际艺术家松本秋則(Akinori Matsumoto)受邀来到本次艺术季,33岁开始尝试将声音介入美术的他,至今已发明了300多种声音艺术装置。这次来到武隆,他将艺术与有50年历史的老土房结合,使用武隆懒坝大地上生长的材料,与当地竹艺人合作,创造出融于自然,关联时间、关怀人文的声影作品——《竹音剧院》。截止今日,艺术家已完成为期30天的驻地创作。笔者受邀提前来到武隆,走进懒坝现场,探秘艺术家与他的“竹音交响曲”。

日本艺术家松本秋則

1

与自然对话,独属于武隆的大地之声

松本秋則与中国这片土地有着不解之缘,从1993年开始他就曾在多个亚洲村落进行访学。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淳朴的民风给松本先生留下了珍贵的回忆,同时他也对中国少数民族乐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一次有机会来到中国武隆,松本秋則表示:“是当地居民的淳朴热情、竹编艺人精湛的手艺以及那栋有着半世纪历史的老房子吸引了我。”

改造前的老土房

改造后的老土房

《竹音剧院》与老房子以及周边的环境相互融合,相互呼应。整个作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艺术家完全依据老屋自身原本结构展开的竹制乐器组合场景。二是室外庭院用武隆的竹子搭建露天休憩场所,这部分以艺术的方式在院落之中营造惬意的氛围。第三部分在湖边,艺术家搭建了“竹音阵”,来自周围和尚崖、乌江等四面八方的风带动竹子们发出不可思议的声音,奏响了属于武隆懒坝的自然之声。

《竹音剧院》的户外部分——“竹音阵”

《竹音剧院》采用武隆当地生长的竹材、茅草、藤蔓、芦苇等植物作为创作材料。创作材料源于自然,主题回归自然。可以说,艺术家是作品的灵魂,但是环境却给予了作品生命。相对于在美术馆中的作品来说,融于自然的《竹音剧院》没有刻意传达具体的主题,更像是艺术家与环境对话得来的结果。

《竹音剧院》的庭院部分

《竹音剧院》的老土房部分(四号剧场)

幕布背后是艺术家采集的武隆植物,经过风干晾晒后,通过艺术家的组合造型,加上运动的竹乐装置,12个灯光随机投射,成为了观众所见的生动自然。

也正如艺术家所言,只有观众来到武隆才能真正体验到整个作品,《竹音剧院》不同于此前作品的地方就在于,它和老房子是一体的,它与环境、与自然是一体的。观众甚至无需把它当作艺术品对待,因为它只是自然里的一份子。

2

用竹音联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面对作品,松本秋則用《竹音剧院》关联起的时间,不只是过去、现在还有未来。

松本秋則从三十多年前就开始制作“声音物件”,并将这些乐器组成一个“交响乐队”,在光与影的纵横交错中,在静谧的时空里,打造出天籁级的声音剧院。从1993年的中国记忆,到2018年来的武隆4次现场考察,再到一个月的驻地创作。独属于武隆的《竹音剧院》终于完成。从过去的记忆到现在的艺术创作。作品背后是艺术家对记忆的回归以及对中国乡土生活的关注。

松本秋則与手艺人合影

对于从小就开始学习竹编并以此傍身的手艺人们而言,这位远道而来的艺术家慢慢改变了他们对“竹艺”的理解。原来“竹”这种平常可见的材料不仅仅能幻化为千种姿态,更能在风的作用下发出“自然之声”。这也正是松本先生想要达到的目的,传统手工艺被工业生产淹没的时代,手工艺人需要新的创作方法来带动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松本秋則与手艺人一起寻找竹材)

当下,竹艺人们利用自己的手艺,只能获得微薄的薪资,还要担忧手艺后继无人的发展问题。而在在《竹音剧院》介入乡村之后,手艺人们既能轻松投入工作,又能让自己的手艺获得更高的价值。据主办方介绍,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开幕后,会根据松本先生的竹艺作品,作出更多的艺术衍生品,这又将为竹艺人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让人们更多的关注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价值。

《竹音剧院》的老土房部分(一号剧场)

老房子因为《竹音剧院》的加入展现新面貌,而依据老屋环境创作出的作品又像是原生于屋子一般,包括在庭院和湖边的乐器作品,都一同融于老屋、融于环境。当人们走进《竹音剧院》就回到了记忆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之中。更多的是,艺术家带来的艺术创作思想以及新的竹艺创作方法,在未来将为观众,手艺人带来关于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新思考,为其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竹音剧院》的老土房部分(三号剧场阁楼)

3

我们的“竹音交响曲”

这次创作中,艺术家松本秋則最大的突破就是和当地手艺人一起合作。

“一开始我也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因为竹艺人的加入,使得我的作品更加成功。”松本先生说。正是凉亭顶部的五角星图案、根据造型整齐排列的竹篾,海浪形的篱笆这些手艺人带来的编织元素使得凉亭整体的视觉效果更加精美。手艺人还用擅长的手法,作出舒适的竹凳。

手艺人在制作竹凳

除了休息凉亭外,艺术家还在凉亭旁边树立了高高的有声作品,这些有声乐器分别由一根完整的细竹竿支撑,有人晃动竹竿或者是起风的时候,乐器就会发声,为身处于庭院的人们带来天然的音乐节奏。

手艺人参与庭院作品制作

为了达到更好的视听感受,让艺术融于大众,与环境贴合更加紧密。原住民、当地居民也一同参与到创作中来。对老屋结构、元素的完全保留,使得原住民从一开始的抗拒到现在“原来我的房子可以这样”。其他村民前来参观时,他也会积极介绍整个作品创作过程。这都向大家展现着艺术无形的魅力。随着当地居民的口耳相传,陆陆续续有很多人外地村民过来参观,都得益于艺术家老屋与自然的深度融合。

《竹音剧院》即将完成时合影

观众来到艺术现场收获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审美体验,还有对过去生活的追忆。艺术作品也不再是艺术家观念的传递者,它可以成为观众内心,任何天马行空的想象。它像儿时父亲制作的竹蜻蜓,也是大自然的缩影。《竹音剧院》不再是“作品”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松本秋則(左一)接受竹艺人(右一)的赠刀

在《竹音剧院》中,艺术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手艺人也不再是单纯的“工人”,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志愿者的有趣互动,大家一起,以平等的姿态创作出作品,为观众带来舒适的感官享受。当然,正如艺术家所说,作品的诞生从来不在强制像观众传递固定信息,而是希望观众在这些意义模糊的音符节奏与视觉形象中,收获独属于自己的特殊体验。在这里,是所有人一起奏响的竹音。

艺术人人网:您的作品当中几乎每件都具有音乐因素,这些不同的音乐媒介在您的作品当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松本秋則:我学音乐是从西洋音乐开始着手的,但在我的作品当中,也不仅限于用西洋音乐,我希望音乐是包容的。比如,一些不同国家的少数民族的,带地域风格的音乐,这些都也应该传承下去。跟以往创作不同是,在《竹音剧院》中用来自武隆山谷吹来不同方向的风,让“竹音阵”中的作品发声,我们在现场能够感受到风的存在,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

庭院作品局部

艺术人人网:为什么会将音乐的表现方式与传统的竹子结合在一起?

松本秋則:首先我觉得在亚洲竹文化更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其次,竹子在也是广泛流传的一个手工材料。

艺术人人网:这次作品中有看到松本先生以前的创作元素出现,可不可以把这些元素当作是您艺术的标志?

松本秋則:我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都会用到相同、似的物件。但其实每一次展览并不是在展出声音物件本身,而是与当地环境的融合,两者最终形成的状态,才是作品的重点。

艺术人人网:近年来您的作品在表达空间上做了更多的尝试,您认为在审美感受上有哪些新的突破?

松本秋則:我的作品为观众创造一个“空间”,在作品环境当中,观众会产生自己特有的感受。这次的作品的一部分是在老房子里面完成的,通过新旧的对比,唤起大家对于过去的一些很美好的记忆的感受,也让观众对旧的物、对艺术作品有新的理解。

《竹音剧院》的老土房部分(四号剧场1楼)

艺术人人网:我们发现在作品中有对以前屋子灶台的保留,但这种立体、体积较大的物,其实会给观众直接的视觉冲击力,转移观众对作品的关注,为什么会这样做?

松本秋則:整个项目地是在一个有生活气息的老房子里面。灶台这类物品能够作为证据充分展现出人们居住过的痕迹,。为了让作品尽可能的融入这样一个有历史的房子里,所以原本带有生活气息的东西就保留了下来。

艺术人人网:其实就是对过去,对历史、童年之类,情感上的共鸣?

松本秋則:对,就是一种回忆的唤起。现在大家普遍都还是涌入城市,但很多人的童年还是会有老屋的记忆、生活经验。

《竹音剧院》的老土房中的竹音乐器

艺术人人网:3、4号房间的4个空间的声音是会相互传递的,但是每个房间看起来又是有不同的主题的,所以这些看起来各有特色的房间,其实是一个作品?

松本秋則:基本上这4个空间的话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体的,他们之间是可以相互交融的。这是我一贯的风格,其实每个空间都没有特定的主题,这个房间可能想象的是海底世界的概念,但我没有想把这个概念强迫性传递给观众。观众走到这个环境里来,有可能也会想象成为天空之镜似的倒影。

艺术人人网:每个房间的声音不同,松本先生是在有意的组合成为一个乐曲吗?

松本秋則:作品是通过定时器在发出声音,所以在设置结束前,我也不知道会发出怎样的音乐。固定的曲子反而会强迫观众产生固定的画面想象。作品中的声音是大自然的声音。每个人听到这些节奏都可以有新的想法。

《竹音剧院》的老土房中的竹音乐器

三号房一楼是对海底环境的模仿,伴有幽深、神秘的节奏,

将观众带入海底世界。

艺术人人网:松本先生创作这些圆的、方的乐器,看起来像昆虫、飞机,作品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松本秋則:我没有说用作品去还原视觉印象,而是利用材料自身的特性给我带来感觉,再加上理性创作思维去呈现比较美的视觉形象。就像我在跟材料对话。

庭院中的竹音乐器

艺术人人网:在现代社会当中,人们更加热衷于碎片化阅读,这对传统的工业带来很多的冲击,那么您认为手工艺的技术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中进行继承和保护?

松本秋則:这个问题不只是中国在面临,在日本甚至在全世界都可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工业时代,手工艺产品的需求下降属于正常现象,但手工业也不会完全消失,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大家会反过来对传统手工艺产品产生需求。那么手工艺就需要向定制化发展,让手工艺制品不再是面向广泛的大众而是小众。

《竹音剧院》的老土房部分(2号剧场)

艺术人人网:您认为中国武隆的艺术创作经历给您的艺术创作带来哪些新的突破?

松本秋則:我来到这边之后发现这边的手工艺人特别的灵活,第一次来跟他们交流之后,我觉得我应该可以把自己的一部分作品交给他们一起来共同完成。

松本秋則助手加固竹乐器

在湖边,艺术家搭建了“竹音阵”,来自周围和尚崖、乌江等四面八方的风带动竹子们发出不可思议的声音,奏响了属于武隆懒坝的自然之声。

艺术人人网:整个作品像是对自然的还原,没有强迫观众去思考,没有传统艺术那样的高高在上。观众也比较好接受,所以松本先生为了扩大受众层面,有把作品形式做成观众比较好接近的状态?

松本秋則:不是说我刻意的迎合观众,作品的风格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的。碰巧这种简单自然,让观众感到快乐。我也是学现代艺术出身的,以前也会做一些“高高在上”的作品,遇到瓶颈的时候就在思考如何扩大与观众的交流。偶然间用竹子在公园做了一个作品,过程中有很多小朋友过来一起参与,在那个时候找到一种感觉,后来的作品就慢慢转向亲民有趣,比较容易看懂的艺术。

《竹音剧院》的老土房部分(四号剧场2楼)

艺术人人网:可以聊一聊您对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的期望吗?

松本秋則:我的作品没有特别深刻的意义,希望观众来到这个环境当中能自由自在的感受快乐,去发现、去感受激情,期待观众在“竹音剧院”现场有不同的感受。

艺术家松本秋則在《竹音剧院》做现场导览

结语:

武隆的《竹音剧院》在大自然中奏响了属于艺术家、手艺人、观众的竹音交响曲。松本秋则表示,《竹音剧院》目的从来不在于向观众传递固定的作品观念,更多的是要观众走进现场发现属于个人的独特体验。艺术家与武隆材料的对话,构成了作品的灵魂。武隆的环境又带给了作品大自然的生命力。而手艺人的加入、艺术家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使得《竹音剧院》洋溢更多人性的力量。

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主要场地在中国武隆·懒坝,每两年一届持续进行,以武隆懒坝为核心场地,逐渐覆盖周边村落至更为广阔的空间。艺术季将不断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到武隆现场,依据武隆现场的文化,场域,以当地风貌为基底,用当地材料为素材,创作具有专业高度和容易解读的艺术作品,强调与当地的关联,更强调大众的参与和互动,用特别的方式,把艺术还给人民,连通国际,激活乡村。首届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将于2019年8月3日开幕。

中国武隆·懒坝位于武隆仙女山核心板块,是重庆市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之一。武隆·懒坝规划范围17.61平方公里,总投资约30亿人民币。项目内连绵三公里雄伟壮阔的和尚崖,集结奇异花卉宛如仙境的天空花园,休闲度假懒人村落,以及贯穿整个项目的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将形成一个以自然资源为基底,以当代艺术为驱动,融观光旅游、国际人文、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创新形全域文化旅游景区。

end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