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个体户生存有道
“即使有一天人类灭亡了,蟑螂还能继续生存下去。这和我们独立漫画家的状态很像。我们曾被人看不起,但我们偏偏是最有生命力的。”上周末,两位香港独立漫画的代表人物智海和欧阳应霁,也是曾经合编《路漫漫——香港独立漫画25年》的作者,于北京再聚首,谈起独立漫画人的生存现状与出路,也道出各自对独立漫画发展的思考。
形式:个体户式的创作
“独立漫画一般指‘个体户’式的漫画创作,由漫画家本人独力担当故事编写及漫画绘制,不主张分工绘制,有时甚至兼顾出版和发行宣传。相比市面上广泛流通的武打漫画或日本漫画,独立漫画更讲求创作者个人关注的题材以及个人化的美学实践,自成系统。”这是在《路漫漫——香港独立漫画25年》中,两位作者给独立漫画下的定义。
而提到香港独立漫画,不得不提一本名叫《Cockroach(蟑螂)》的漫画刊物,它让许多独立漫画家找到了发表独立作品的平台。欧阳应霁透露,“当时我和利志达被邀请在香港电影中心办展览,并且拿到了制作与展览相关和杂志的经费。我们想,既然展览是我们俩的作品,杂志不如邀请其他漫画家。于是找到当时我们比较欣赏的几位漫画家,向他们约稿。”
缺陷:缺少产业链支撑
“现实问题是香港的生活成本太高,漫画不能成为谋生的工具。”欧阳应霁说,常会有“活不下去”的感觉,“我们之所以做独立漫画,就是明白自己没办法进入产业,只能在旁边做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少了产业链的支撑,即使完成了创作,自己花钱出版,在面对发行和宣传时又会犯难。起初,有一些小书店或是电影院旁边的书店愿意接受这种另类的出版物,我们以为看到了曙光,但是这不足以支撑我们的生活。所以在坚持爱好的同时,必须花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能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工作。虽然在生活面前,我们很少谈及理想,但要清楚这是你长远坚持的目标,所以我会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要坚持做出品质,这就是我对自己创作水准的要求。”
对此,智海也有体会,“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香港有一些小书店愿意接受新作者手工书的寄卖,这成了他们店里的特色,但2000年以后,香港租金越来越贵,本来在二层的小书店都搬到十几层,再没人爱去小书店里看书,而改去大的连锁书店,但连锁书店是不会理会个人作品的,于是读者就越来越少。”
出路:别过分排斥商业
近些年,香港独立漫画的发展渐趋蓬勃,而独立漫画人正努力拓宽漫画叙事领域。
“20年前,我只是单一做漫画,会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漫画创作上,慢慢地我发现,自己似乎还有其他兴趣,还有其他需要专注的范围,于是重新定位我在漫画领域的工作。”目前,欧阳应霁将自己定位为独立漫画的推动者、连接者,“我还是坚持每周发表漫画,但精力投入不像一线作者那样,我还会做一些推动工作。”
欧阳应霁建议,独立漫画家也好,独立音乐人也好,都不需要过分排斥商业,“漫画在一个商业市场上还是有价值的,漫画家和读者之间可以以任何形式接触。同时,我们也不需要排除与商业机构合作的机会,如果他们本身有一种产品和商业运营模式,或者说如果这个漫画和产品的某一个角度有共通点,也可以进行合作,这种所谓的跨界是越来越普遍的合作方式。”
“其实国外的独立漫画家和我们差不多,除了卖书,还要做一些设计或教学工作,有些成熟的作者甚至会和画廊合作出限量的版画等。”智海的经验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用以维持生活的工作,用剩下的时间做你感兴趣的。
思考:如何去跨界合作
小克是香港正当红的独立漫画家,他擅长用同一声调的粤语玩文字游戏,所以也一直坚持粤语的对白。他并不是不可以写普通话,只是坚持粤语才能最好地表达他的意思。欧阳应霁分析说,“我也明白,很多意思如果翻译成普通话,味道就不在了。但我又会担心,这其实制约了更多读者认识他的机会。我想这也是香港漫画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此外,欧阳应霁还认为,香港地方太小,所以独立漫画家要积极和外部连线,“这都是能量的来源,不但要多了解欧洲人、美洲人是如何创作的,还要和他们的独立漫画家合作,做一些跨领域合作。香港独立漫画在过去20多年里有了一些成绩,但还要思考如何能集中力气,和内地、台湾的独立漫画家联合,为华人圈里的独立漫画做一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