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嬉皮士─《九龙皇帝的文字乐园》

2022-07-03 00:56:48 来源:网络整理

香港文化评论人梁伟诗评论《九龙皇帝的文字乐园》展

“英国人抢了我块地,九龙係我的!”─“九龙皇帝曾灶财”和他的城市涂鸦是香港的传奇。曾灶财在生之时酷爱在街道墙壁电箱灯柱涂写家族族谱、大骂前英统治,风雨不改。即使香港回归、特首已由董建华易为曾荫权,曾灶财亦贯彻始终从不间断。恰恰因为持续地于公众地方涂鸦,曾灶财曾数度被控“破坏公物”,甚至被视为严重精神病患者。及至曾灶财的涂鸦被香港时装设计师搬上国际时装天桥,“九龙皇帝曾灶财”才摇身一变为香港街头传奇,成了“香港 Icon/涂鸦艺术家”。近日,ArtisTree举办的《九龙皇帝的文字乐园》展览,便全方位回顾了“九龙皇帝曾灶财”的个人经历和涂鸦精神。

甫踏出地铁站,当眼之处已挂满了《九龙皇帝的文字乐园》的宣传条幅。这次展览的宣传条幅设计相当耐人寻味。策展人把曾灶财的城市涂鸦,以帝皇专用的明黄色为条幅衬底,这不但强调了曾灶财的“九龙皇帝”身份,同时鲜黄的长直条幅又大有“招魂幡”的意思,似乎要召回“九龙皇帝”虽被同时代人视为疯子、仍在急功近利社会中坚持自我的精神。有趣的是,曾灶财的涂鸦经常痛骂英国殖民者,掠夺了他这个“落难皇帝”的香港领土,如今太古坊前方的宣传条幅赫然与中国国旗并置,似乎有所暗指。

《九龙皇帝的文字乐园》固然是围绕“九龙皇帝曾灶财”生平和作品所展开的一次检阅,策展人对“九龙皇帝曾灶财”其人其事的梳理却颇见心思 —— 展场被划分为“皇帝的足迹”、“皇帝的宝藏”、“皇帝的墨宝”、“皇帝的创作疆土”、“皇帝驾崩”、“皇帝万岁”和“街角留言”几部分。其中“皇帝的足迹”、“皇帝的创作疆土”、“皇帝万岁”最富巧思。首先,“皇帝的足迹”部分不但放置了香港立体地图,标示出“九龙皇帝”微服出巡、涂鸦画遍的港九新界不同地区,亦展示了在几位文化界着名摄影师镜头下对“九龙皇帝”的光影捕捉─“九龙皇帝”扶着柺杖憨笑、回归前夕在桥底走笔疾书、涂鸦与香港英式邮筒相映成趣等等,都在在记录了香港殖民地时期的片片回忆。如果说罗马是一座露天博物馆,香港便俨然是“九龙皇帝”的私人画廊,可以率性而为、任意所之。

“皇帝的墨宝”和“皇帝的创作疆土”部分,陈列了曾灶财的城市涂鸦和从而衍生的文化产物,从涂鸦到一系列邓达智时装、GOD产品,似乎浓缩了曾灶财“被成名”和经典化的过程。“香港 Icon/涂鸦艺术家”的冠冕塬非从天而降,而是需要文化精英的确认和转化。至于“皇帝万岁”部分,才是延续继承“九龙皇帝”精神的当代形式。向曾灶财致敬的“皇帝万岁”,陈列了多位年青艺术家的各式设计,包括张卓、朱迅和一批青年创作人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有着“重复”的共通点,每每就着单一的形象或图像进行堆叠。有的是壁画上非人非兽图像的堆叠,有的是无数隻一模一样的陶器公仔的延伸,还有我特别欣赏的由毛毛小白兔簇拥而成的粉红晚装裙─“九龙皇帝”的城市涂鸦就是通过无数的重复堆叠,来产生出其独特的风格和气势。在这一点上,“皇帝万岁”明显是致敬者对“九龙皇帝”城市涂鸦的阅读和理解、拆解和重构,并回过头来用自己的艺术形式,向“九龙皇帝”这个缪思的主人致敬,用另一种艺术形式大喊“皇帝万岁”。

或许有很多人,愿意把“九龙皇帝曾灶财”美化,并对之比拟为与巨型风车对抗的唐吉诃德。难得的是,《九龙皇帝的文字乐园》并没有把“九龙皇帝”盲目拔高至人格高地,反倒还原基本步,敢于凝视曾灶财真实生活的一面,包括曾灶财的街坊对他的涂鸦其实颇有微言、所住的公屋单位蟑螂横行又一直传出恶臭、沙士期间甚至要劳动政府部门为他搞卫生。曾灶财的城市涂鸦,其实是令他乐在其中的一种寻乐方式和自我实践,多于卑微个人对外来极权的微观反抗。正如当代涂鸦人 MC仁所言,曾灶财的涂鸦固然非常出色,更重要的是“他有意志去做一件他喜欢做的事,而且做了51年。” 因此,在香港所进行的城市涂鸦,乃是曾灶财为自己创建的“文字乐园”。

借用“城市旅人”林一峰在《涂城记》歌词中,所描绘的“九龙皇帝曾灶财”城市漫游创作:

“清风两袖悠然自在到处走 闹市内挥御笔墙壁电箱灯柱 记载史诗港九最强 汗水混了墨水字体大小参差 笑脸始终不变样 最爱喝可乐 白纸木板石屎旧衫浴巾餐牌 到处都可展所长 割地收地煲呔曾或董建华 领土始终不变样 永远有福彩 皇后长伴直到永久 从无遗漏……胸襟广阔 从不稀罕冠冕 只想一心一意记下 年年月月裡的丝丝点点 那就够”

有说涂鸦是自由世界的表徵,在没有框框、什么都可以的情况下,可以堂而皇之将自己所思所感示众。可是香港可能还不是一个如此开放的社会,曾灶财的城市涂鸦就曾惹来票控。“清风两袖悠然自在到处走”、“笑脸始终不变样”的曾灶财,在阶级愈来愈森严、城市洁癖愈重的香港社会,恐怕已是香港最后的嬉皮士。艺术工作者、文化精英乃至普罗大众称许“九龙皇帝曾灶财”的同时,内心深处又何尝不在哀悼一种自由自我的生活方式、一个时代的温馨歷史背影的消逝?!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