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一文不名,死后其名远扬
借物抒情是中国文人惯常使用的手法,梅花孤高、幽兰洁操、秋菊凌霜,不同的花卉均代表特定的含意,而竹子的寓意更为丰富,墨竹更是被赋予绘画与哲学的统一体,成为单独的画科。
一位藏友带来了一幅蒲华的墨竹图,画幅很大,约有8平方尺。墨竹以草书之法画成,率意而为,纵横挥洒,却仍然不失法度。竹竿、枝叶、怪石都水墨淋漓,落笔不凡,将竹子青翠欲滴的生态意境,寓于浓淡不同的水墨之间。
蒲华 墨竹
墨画的竹子相传始于唐吴道子,蒲华非常喜欢画墨竹,一生画了大量的墨竹图,大至丈余巨幅,小至扇面小品,不计其数。他画墨竹受吴镇和八大山人的影响非常多,作品上多喜欢题“拟梅道人”,吴镇的别号就是梅花道人。
从这幅墨竹作品看,无论是中锋浓墨的运用,还是浓淡墨的变化,都深得八大山人的神韵。在墨竹的造型与笔墨变化上非常自由,非常能体现蒲华大写意功力。
蒲华(1832年~1911年),字作英,原名成,初字竹英,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蒲华一生贫贱,他本人无论是仕途还是作品市场都一直不太得志,这样的画家本来很容易被历史湮没,但是他与同时代海派大师吴昌硕的深厚友谊,让他的作品具有特别的历史艺术价值。
在蒲华的存世作品中,山水、墨竹和其他花卉题材约各占三分之一,兼长山水、花卉,这在“海派”画家中并不多见。蒲华比吴昌硕年长12岁,两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由于蒲华曾因生活潦倒当过寺庙主持,这让他在文人圈子中经常受到鄙视,但吴昌硕却非常仰慕他的学识,与之交往甚密。吴昌硕的大写意画风正是受到了蒲华的一些影响。
尽管吴昌硕与蒲华的友谊朴素而真挚,但在收藏市场上,两人的画作却代表着成功与不成功的两级。
据当时资料显示,1914年吴昌硕画一个扇面就需要大洋两元八角,到了1916年扇面的价格就已翻倍,后来吴昌硕年老多病,作品更是有钱难求。而蒲华则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他的作品一直没有得到市场认可,只是在朋友之间私下交易,而且价格非常低廉。尽管吴昌硕从蒲华那里继承了很多风格因素,但吴昌硕的进士出身、为官经历、广阔的交友圈、众多的社会兼职让他的作品在生前就得到了社会认可,而蒲华不具备这些条件。
直到现在,蒲华作品的价格仍然与吴昌硕的作品难以相提并论,但他的艺术价值也开始逐渐被市场认可,书画作品价格有所攀升,书画界人士多认为这是他的作品开始向固有价值回归,不过这一切已经和画家本人没有什么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