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文物为何屡遭盗挖 秦祖陵盗墓案追踪

2022-05-24 11:11:12 来源:网络整理

秦始皇父母的陵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秦东陵一号陵园10月份发现一个30多米深盗洞,并直通一号大墓主墓室内的黄肠题凑。目前专案组已抓捕了数名犯罪嫌疑人,但此次被盗绝非首次,国宝级文物屡盗不止的情况令人困惑。

盗墓者专业化程度较高

秦始皇陵举世闻名,然而距其不远埋葬着其父母亲人的秦东陵则默默无闻,直到1986年,通过农民提供的线索才发现这处重要的秦公帝王陵区,其命名就是与陕西省凤翔县的秦公陵区相对而言,陵区内埋葬着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与养祖母华阳太后、父亲庄襄王与母亲帝太后等,在中国陵墓制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根据考古调查资料,秦东陵面积达27平方公里,陵区内有4座陵园,如今盗洞直通主墓室的就是1986年最先发现的一号大墓,有专家认为其墓主很可能是秦始皇母亲帝太后(史称赵姬)。

据介绍,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盗墓分子的犯罪活动近年来呈现出专业化、集团化和智能化的倾向。民警在盗墓现场发现的对讲机、鼓风机、电线、通气软管等作案工具,透露出盗墓者的犯罪手段相当专业。

据爆破专家分析,30多米的盗洞是用火药炸出来,专业化程度很高。盗墓分子利用爆炸产生挤压作用的原理,用洛阳铲等工具挖出土,形成数米不等的细长土洞后,向内装上炸药,人走到远处点燃引线引爆,如此反复(最多几天时间、最短则数小时)就一路爆到了30多米地下的主墓室。

大墓为何屡次被盗? 

为摸清墓室被盗情况,专案组又组织相关专家先后5次下盗洞和墓室了解被盗情况,提取物证,于11月5日至9日先后跨省抓获9名犯罪嫌疑人。他们中有附近村的村民,更多的是河南等地的农民,对于参与盗掘秦东陵一号大墓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然而,进一步的调查表明,一号大墓发生盗掘的事这次绝非首次,犯罪分子很可能是利用了去年冬天的一次不很成功的盗洞“经验”。

据办案人员讲,去年冬天秦东陵文管人员接到村民举报有人在盗挖一号大墓,经在田野中仔细踏察发现一个深达20多米的盗洞,并在大墓附近发现一辆不明来历的警车。文物人员报案后,斜口派出所民警来到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在蹲守几个夜晚未能抓到盗墓分子后,文物人员即对盗洞进行简单回填,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除了不名警车与盗墓有无关系让人困惑之外,一号大墓几年前还发生过一起令人震惊的“挖地道”盗墓事件。据当地一位村民介绍,枣园村一户农家有一处宅院,被一外地人利用租房的机会,通过废弃的水井向一号大墓横挖盗洞70余米。正是由于长时间的夜间爆炸声引起村民注意,终被文物人员发现这个“地道”,将数名犯罪分子暴露出来绳之以法。

问题是,有如此重要文物价值、应该在重点保护范围内的大墓为何一次次地被盗挖呢?

专家认为,像秦东陵这样的大型田野文物常常处在偏远之地,交通不便与经济水平低共存,文保员一个月120元的保护费难以调动个人积极性,而集团化犯罪分子的威胁他们却要不时面对,当地老百姓对于保护文物也较为淡漠。

记者发现,秦东陵虽然有一个文管所,但是几个人的编制与简陋的设备只能满足隔日巡查的需要。他们虽然有文物安全巡查记录,除了一些空白显示太平无事外,有的页码甚至有“到西安送石榴”的字句!

回填还是发掘?是个难题

作为一起极为严重的盗掘帝王陵的重大案件,截至目前案情虽已基本清楚,国家文物局与公安部也派员督办深挖此案。然而,如何处理这个摆在大家面前的深30多米深的盗洞呢?

根据文物保护工作的要求,发现盗洞后一般是进行简单的回填,即从别处取来土将盗洞重新填上土,掩埋好的程度最好是做得跟没有发生过盗挖行为一样。小的盗洞无疑容易回填,需要土方量不大;而大的如30多米的盗洞,就需要从远处运来大量土方,并且把土夯实到不因下雨而塌陷,这样的回填就是一个大工程。

专家认为,回填还是发掘的问题自案件发生起,就是大家关心和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办案的角度讲,回填后就无法再进行取证了,谁也不敢保证已经进行了完美的取证。如果漏掉了一个重要线索,今后是谁的责任?从秦东陵考古实践看,秦东陵至今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应该解剖一个麻雀了解一下情况。

专案组的进一步调查也表明,秦东陵除了一号大墓被盗之外,其他几座大墓的情形此前应该也已被盗,有的传言发现过木炭。但是,对于盗洞所采取的办法是如出一辙:回填!

争议还有更深的原因。一位考古专家说,回填的痕迹经农田耕作风雨冲刷,时间一长就会消失无踪,但是墓室被盗的情况就无从知道。等到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很多未曾记载盗洞,出土的矿泉水瓶子表明被盗的时间不远,但是追问一下,谁来负责?谁能负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