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鉴书画及其辨伪

2022-05-23 11:02:35 来源:网络整理

王鉴(1598-1677),字玄照,后因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改为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等,江苏太仓人。他出身于书香名门,祖父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书画家。王鉴年少时受家庭熏陶,有机会观赏五代、宋、元名画,从中领略传统名画笔墨的精华。明崇祯六年(1633),王鉴得中举人,崇祯八年(1635)任廉州(今广西合浦县)知府,故世人称他为“王廉州”。崇祯十年 (1637)罢官归故里,入清隐居不仕,过着以书画自娱的生活。他家富收藏,善画山水,与王时敏、王翠、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合称为清初“六大家”,在清代画坛上享有盛誉,为正统画派的巨匠。他的山水画,笔墨苍莽浑厚,画风清真雅正,沉雄古逸,意境幽深,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其声望甚高,润格自然也不低。正因为如此,一些好利之徒,大作其假画,造成真伪杂糅的混乱局面。笔者根据《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统计,全部现存的王鉴的绘画共有 510多件(不包括国内私人收藏和海外藏品),但赝品有多少则难以计算。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例,藏王鉴的画共186件,而其中伪作则达72件之多,占37.8%,从中可概知全国伪品之多。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鉴定家自有辨伪之法。

《九夏松风图》

一、要系统全面地掌握王鉴画的笔法和个人风格,用对比分析法找出其中的规律来

笔法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鉴定王鉴之画也是如此。他的山水画,历代艺术史家评价甚高。徐沁《明画录》评王鉴曰:“得宋元诸家法,出以己意,变化成家。”与他同时代的著名画家王时敏曰:“廉州刻意摹古,所作卷、轴,一树一石,必与宋元诸名家血战,力厚功深,久而与之俱化。不但笔墨位置咄咄逼真,而取精去粗,秀逸高华,骎骎才殆将过之。”(《王奉常书画题跋》)又说:“玄照骨带烟霞,笔能扛鼎。”张庚《国朝画征录》云:“琅砑王鉴,精通画理,摹古尤长,凡四朝名画,见辄临摹,务肖其神而后已。故其笔墨度越风流,直追古哲,而于董、巨尤为深诣。”秦祖永《桐阴论画》云:“廉州与烟客齐驱,笔墨迹相近,特运笔锋较奉常稍实耳。然两家宗法,已是并传千古。”恽寿平在王鉴《仿吴镇溪亭山色图》中说:“廉州先生用笔沉厚,墨气淋漓,盖得于北苑者 (董源)深,故仿仲圭落笔即与神合。石谷称为直逼董、巨,可为定论也。”以上诸家对王鉴画的渊源及艺术成就评价得十分恰当。

王鉴的山水画,从传世作品看,其面貌较多,但常见的大致有三种:一是以水墨为主的山水画,代表作品如《梦境图》;二是取法董源、巨然、王蒙一路细密浅色山水画;三是青绿设色山水画。第三类山水画,融赵伯驹、赵令穰、赵孟烦之长,画格不暴不媚,不温不火,温润柔和。故秦祖永《桐阴论画》评“虽青绿重彩,而一种书卷气盎然纸墨间,“洵为后学津梁”。

王鉴的山水画,如按时代分,又有早、中、晚的变化,尤其是早期与中晚期变化特大。徐邦达先生说:“以一般人的变化规律讲,总是早年尖细,晚年圆秃些,甚至变到粗简雄放,如沈周、吴伟等人,大都如此,惟独王鉴则相反。”(《古书画伪诈考辨》)为便于读者理解,详述如下:

早期,约29岁以后,用笔板木平实,功力较低,画风接近董其昌和黄公望。他说:“余初学画,即宗子久,谓为思翁赏识。”代表作品有上海私人收藏《山水册》等,此图作于天启元年(1626)。

中年,约40岁以后,主要宗法董源、巨然、王蒙等。所画山水,多用圆笔中锋和直皴,代表作品有辽宁省博物馆藏其42岁作品《北固山图》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其52岁作《四家灵气图》、59岁作《梦境图》以及63岁作《仿北苑山水》轴。而此时王鉴仿王蒙的作品,不论早、中、晚,用笔大都较尖细,较接近晚年的风格。代表作品有70岁作《长松仙馆图》(北京故宫藏)等。

晚年,约65岁以后,主要发展了董、巨一路风格,用笔坚硬而细刻。代表作品如70岁作《夏日山居图》和71岁作《仿梅道人山水图》以及北京故宫藏他79岁作《仿古山水册》中三开真迹。这类作品,丘壑深邃而不碎,树木丛郁而不繁,用笔凝重而不板,落笔淹润而不薄,风格沉雄古逸,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谈到王鉴画的渊源,虽说仿宋元诸家,但主要学董源、巨然和王蒙,然后加以变化,形成自己的风格。王鉴山水画的笔法变化和个人风格,我们要系统地加以掌握。心中有了王鉴真迹画的“样板”,一旦遇到了伪作,只要用对比分析法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其中的破绽。为加深读者的印象,我们不妨各拿一幅真、伪画,对比分析一下,看看其中的奥妙何在。

先看王鉴的真迹《云山图》轴。此图纸本,墨笔,纵143.8厘米,横6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自题:“癸卯夏日为祝湛源亲翁六十初度作。王鉴。”下钤“王鉴之印”白方。“癸卯”为公元1663年,王鉴时年66岁。图中松针用笔尖劲而沉着,松干勾勒顿挫有法,山石用圆笔中锋和直皴,完全是王鉴中晚年时风格,且款印均真,故此画为王鉴的真迹无疑。伪作《仙山掌云生图》轴,此图纸本,设色,纵 170.2厘米,横76.3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画中自题“人家在仙掌,云气欲生衣。丙辰中秋虎丘僧舍为云老词翁仿大痴笔意,湘碧王鉴。”钤“员照”、“弁山”、“后人”等三印。此图论画法,与王鉴的真迹十分相似,但色调青灰而俗,用笔轻飘细琐,墨色平均,无浓焦变化。再看年款,“丙辰”为公元1676年,王氏79岁,应为王鉴晚年之笔。但王鉴晚年,画风由板实圆浑变为尖硬而细刻,树干勾勒顿挫而毛,此图则用笔琐碎尖滑,树干勾勒方硬,且款书拙劣,其印章与真印篆法不符,实为后人翻刻,故此图为同时代人仿作无疑。

 二、牢记作者的款题

王鉴的书法,师法何人,书史无记载。但从传世作品看,他所书之字多为中锋用笔,笔墨秀劲流畅,结体略长,骨肉兼备,书风学董其昌,上溯至王羲之、王献之,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这类书法,作伪者要在很短时间内掌握是很困难的。从所书内容看,大都是“仿x x人作”,几乎很少有画论之题。所署的名款有“王鉴”、“鉴”、“染香庵”、“娄水王鉴”、“东海王鉴”、“染香遗老”、“琅砑王鉴”、“湘碧”等,其中以“王鉴”二字款用得最多。他所书“鉴”字,几乎不用楷书,而用行书;书“镒”字时,右边“监”字,上方用萆写,如“监”字。

王鉴的款题,不仅是确定王画真伪的主要依据,而且是确定作品大致年代、了解王鉴思想的重要史料。比如说“玄照”二字,是他早年的字,1644年清兵人关后,为避康熙帝玄烨讳而改名“圆照”,如见到署有“圆照”款或钤印,说明这件作品是康熙元年 (1662)王鉴65岁以后的作品,相反,如见署“玄照”款或钤印,则应为65岁以前之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未见过有“玄照”款的画传世,但见钤有“玄照”印的画。又如他在《仿三赵山水轴》(上海博物馆藏)上自题“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以三赵笔法合为之,未识得以一二否?”说明他的青绿山水画仿赵伯驹、赵令穰和赵孟源。他又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说明他的画师法董源、巨然。“染香庵”、“染香”原是佛教《楞严经》中的偈语,说明王鉴晚年对佛教有所崇拜。“琅砑王鉴”,据《辞源》记载:“琅砑,旧郡名,地址在今山东胶南诸城一带。”王鉴用此名,说明他祖籍在山东。

此外,一些有眼力的鉴定家的题记,对书画的鉴定也有借鉴作用。

三、要熟悉画家本人的印章

在书画中钤的印章,可分两类:一类是画家本人的印章,表示作品是他创作的;另一类是收藏家、鉴定家的印章,表示作品曾经他们收藏或鉴定过。前者对书画鉴定起重要作用,后者可以供鉴定家参考。鉴别印章最简便之法就是核对,即以真作为范本,与被鉴定作品中的印章相比较,从印文、尺寸、篆法、刀法、笔画的曲折.粗细、印色等诸方面逐一核对,完全相符的就是真,有出入的就是假。因此鉴定家的脑海中,应有画家印章的“样板”,并牢记印章的内容,了解和熟悉印章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王鉴的印章,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共有60余方,其中多数是印文相同,但篆法、刀法、形状(椭圆或方形)、大小不同之印。其中“王鉴之印"13方,“圆照”7方,“湘碧”‘方,“玄照”5方,“染香庵主”4方;“王鉴”、“弁山后人”各3方,“鉴”、“来云馆”、“弁山堂”各两方,“蛮草”、“臣鉴印”、“琅砑”、“萧爽”、“玄照氏”、“王鉴湘碧”、“真赏”、“染香庵”、“湘碧氏”、“宝觯楼”、“玄照”、“烟波钓客”各一方,此外还有个别之印未统计在内。

再者用印章鉴定书画,一定要与笔法、款题一并考虑,这是因为:其一印章即使是真的,画也不

一定真,比如代笔画;其二印章容易保存,易于流传,即使画家去世,印章仍然存在,后人可以利用前人留下的真印作伪;其三有的书画家印章很多,使用无规律可循,一些核对不上的印章,是真是假,难以确定。此外,印章还有翻刻作伪的问题,尤其是锌版技术出现以后,翻刻的印章几乎可以做到毫厘不差,不具高深的眼力,很难识别。从一般规律看,真印大都篆文清晰,刀法自然流畅,印色鲜艳而火,

艺术水平高;伪印的印文大都光滑呆板,刀法做作,印色火爆,水平相对低下。值得注意的是王鉴用的“鍳”字朱文小方印,有一样大小而篆法稍异的两方:一方较粗,其“监”字右边的“臣”字作“臣”样,大约在康熙二年(1663)以前常用;另一方一边较细,其“臣”字作“臣”样,一般在康熙二年以后代替粗边之印并见于王鉴画上。二印均真,因大小、篆法几乎一样,很容易误为一真一伪。

此外有眼力的历代鉴定家、收藏家,如吴湖帆等,在王画上的鉴定印、收藏印,对帮助我们辨别真伪也有辅助意义,但不要绝对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