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能否混搭时尚?
编者按:
近日,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American High Style”的时尚服装展。熟悉布鲁克林博物馆的人都知道,这家位于纽约的博物馆,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以展示古埃及艺术品和现代艺术品而闻名天下。不过,这么一家传统博物馆近来却常常与国际时尚大牌设计师、时尚工业协会合作办展,有时甚至还会在馆内开设时尚大牌的销售店。
一边是常年展示颇具历史感的文物常规展,一边是当下流行的时尚奢侈品牌展,这种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强烈碰撞,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些保守人士认为,时尚展与博物馆传统形象很不搭界,博物馆应该避免这种展览;也有一些年轻人认为,这种形式很吸引人,能够为博物馆增添一点新鲜活力。对此,业内人士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这种经营思路又能否为我国博物馆所借鉴?
本期嘉宾
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
陈建明:湖南省博物馆馆长
马 军:北京收藏者
勿忘博物馆是艺术殿堂
潘守永:布鲁克林博物馆的经营方式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一般情况下,博物馆陈列的都是古老的文物、高雅的艺术,而参观者也多是身着正装。要知道,就是这样的博物馆却最早成立了儿童博物馆。在那里,多数展品都能触摸,其中,在一个名为“祖母阁楼”的展室里,孩子们可以试穿各种精品服装,另外,该馆还组织了专门针对儿童的特别展览和演出。布鲁克林博物馆的这种创新举措至今令人称道。
可以说,时尚展也是布鲁克林博物馆的一次示范性尝试。这并不是生硬的商业性展览,而是与博物馆自身的理念相结合,在这个基础上找出一个共同“点”来开展的展览。博物馆正是有了今天这种经营思路的创新,才有可能形成未来意义上的“传统”。同时,这种尝试也反映出管理层顺应时代的脉搏——跟踪国际最新潮流,及时展示LV等国际大牌的设计动向,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
博物馆特别是艺术类的博物馆,与各种设计活动和新产品本来就不可分割,时尚设计经常要借助博物馆的平台得到推广。除布鲁克林博物馆外,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等也经常举办各类当代艺术家的沙龙。不过在中国,一些人更习惯从最窄的意义来认识和理解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属于“历史”,距离“当下的时尚”有较大的差距。这实在是一大误解,须知,从博物馆发展的历史看,几乎所有的博物馆建筑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出色设计,而博物馆里面的展览则聚集了当时最先进的灯光、材料、设施、设备和设计理念等等。另一方面,博物馆是艺术的殿堂,又是文化普及、文化共享的场所,这样的“好名声”经常被现代时尚用品、奢侈品用来打开普通消费者的“敲门砖”。
事实上,国内博物馆的管理层们也一直在进行探索。在软件方面,博物馆一直在拓宽思路,并不断地向国外借鉴一些先进的经验。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它从最初的书画、青铜器、陶瓷三大基本陈列开始,不断地学习和借鉴法国的卢浮宫、凡尔赛宫等经营模式,并进行自我开发,由此衍生出了故宫生活展、“印象故宫”摄影展等不太常规的展览,不过这可为参观者提供了多种选择。
为了明天收集今天
陈建明:判断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的时尚展是否有悖于常理,还是要看该博物馆的定位。
通常情况下,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分为常设性展览和临时性展览。一个定位清晰的博物馆要以常设展览为主,而临时性展览的比例不能太大。
据我了解,布鲁克林博物馆的服务区域为大布鲁克林区,常常陈列一些古埃及文物艺术品、象征着美国文化的展品,以及布鲁克林区居民的生活曾用品,而时尚展并不会对该博物馆主体定位产生太大影响,它只是临时性展览。如果这个展览不是功利性太强的商业展,我们完全可以接受它。
在这里,我还想重点解释一下博物馆的概念。有人认为博物馆只能陈列古董,而事实上它的意义很广。用“为了明天收集今天”这句话形容博物馆应该更恰当。因此,一些时尚展品虽然仅有较少的历史积淀,但它也代表了今天这一段时间的历史。
现在我国的博物馆有多种定位,如以地方志为特点的山东省博物馆、福建博物院等,就拿湖南省博物馆为例,建馆最初它只是一所地方志博物馆,即包括山川、土地、自然和人文多个内容,不过发展至今,已经定位为湖南省区域范围内的历史、艺术博物馆。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曾举办了“这个冬天并不冷”的主题展,办展宗旨是希望在金融危机下,用漂亮的芭比娃娃和粉红色场馆布景,给参观者带来一股暖意。展览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注意,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种展览不仅能够增添博物馆的活力,而且也比较符合博物馆的定位,因为芭比娃娃本身就是艺术品的一种。
但是,从总体上看,国内对于博物馆的定位和功能研究还不够。这就导致了一些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五花八门,常设展览、临时展览的主次不突出。因此,国内博物馆在借鉴国外的一些新型展览之前,还是需要提前做好自身的定位,即明确自己基本的常设展览是什么,要塑造什么样的品牌形象。有了这个基础,才能适当地加入一些临时性展览,比如时尚展等等,而非单纯地为了谋生而影响自己的长远发展。
这就像爱乐选择周立波
马军: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世界大牌的时尚展,可能是出于经营的考虑。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无论交响乐团还是博物馆、报纸、杂志,其中的很多机构都在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寻找生存之路。
美国由于没有文化部这个机构,因此缺少政府资金的支持,而博物馆的主要资金来自私人赞助。金融危机时,美国经济状况受到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的私人赞助更是大大减少。出于生存的考虑,像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一些有悖于常规的时尚展,也是可以理解的。
事实上,博物馆遇到的生存危机是整个文化领域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爱乐乐团在一个国家的音乐领域代表着相当高的水平,而在前不久,它却选择与周立波合作。高水平的交响乐团搭乘当下比较“火”的脱口秀名人,其实也是出自经营的考虑。
博物馆欲求新的生存之路本身无可厚非。不过有些新兴展览对于广大受众来说,确实难以接受。我认为博物馆想要生存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吸引人的常设展览,即让人觉得有必要去看一看;其次要尽可能地丰富馆藏。
像法国卢浮宫、北京故宫博物院等,馆藏数量相当惊人,甚至一天都看不完。不仅如此,有些小型博物馆的藏品数量也十分丰富。前不久我去了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的居民数量只有8万人,然而博物馆的运营状况却很好。该博物馆的负责人告诉我,政府每年都会拨出一定款项支持其运营,资金虽然不多,但可以用来一点点地修缮馆内设施,一点点地丰富馆藏。此外,与国内很多博物馆不同的是,这家博物馆很注重细节,如印制博物馆画册、赠送纪念品等等。
而国内有些博物馆的藏品本身并不多,平时也很少有人参观。但博物馆为了维持生存却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商业展览,这种做法缺少统一的规划,对其长远发展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