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头上的永恒乐章——徐州汉画像石概说

2022-05-16 04:46:56 来源:网络整理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清同治《徐州府志》碑碣考中就有徐州沛县发现汉画像石的记载。民国年间,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张伯英(徐州人)也收藏、保存了一些汉画像石,但这些都是未经科学发掘的零星发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铜山县的茅村、洪楼、苗山、白集、利国、柳新、汉王,睢宁县的张圩、九女墩,邳州市的燕子埠、占城,新沂市的瓦窑,沛县的栖山等乡镇,保护性发掘了一批汉画像石墓。目前,徐州地区保存的汉画像石共有1300多块,其中,大部分收藏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内,现在实际对外展出的有600多块。

徐州地区的汉画像石,从雕刻技法、艺术风格和题材内容上看,不同于河南南阳、陕北、晋西、四川一带的汉画像石,而和山东南部一些地区的汉画像石极为相似,因为这两个地区在汉代同属徐州刺史部,经济、文化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形成了同一风格。

徐州汉代画像石产生的历史背景

汉代画像石艺术是在当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厚葬之风盛行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和艺术渊源,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那精美的画面不仅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而且使我们得以窥见汉代社会风貌。

两汉时期,徐州一带经济富庶、文化发达、自然条件较好,古汴水、泗水在这里交汇横贯,土地肥沃,既有渔舟之便,又有灌溉之利,生产中除了使用铁工具外,还不断改进农具和提高耕作技术。诚如史书中记载的一样,这片土地曾经是一派“人口殷盛”、“谷米丰赡”的欣欣向荣景象,是汉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图1 《庄园生活图》

如图1所示,画面中描述的主要是庄园生活,上面一格主要刻人物,下面一格刻庄园的一角。在这所庄园的院落里,正在进行杂技表演,主人及其家属、侍从正在观看;而另一个房间里的织女却在继续从事着纺织生产,有的纺纱、有的络纱、有的摇纬、有的织布,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家庭作坊的纺织情景。

汉代,徐州的冶铁业十分发达,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在全国设有铁官49处,其中的彭城铁官、下邳铁官、沛郡铁官都在今天徐州市的附近。在考古发掘的铁器中,大多数是农具或手工工具,如犁头、铁锛、铁锤、铁凿等。铁工具的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同时也为雕刻汉画像石提供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两汉时期一直为封建王朝所重视。西汉初期,刘邦封其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地方广大,有薛郡、东海、彭城等共36个县,西到河南,东至大海,南达淮河,北到今山东的临沂和泰安的汶河一带,今天苏、鲁、豫、皖交界的广大地区皆以今徐州为中心,徐州无疑成为“五省通衢”的重要门户。两汉四百年间,这里共有楚王、彭城王十八代,至于其荫封的王子侯孙、豪族世家就更多了。豪强之家生时恣意享乐、极尽其欲,死后则崇仰厚葬,加之崇仰鬼神,迷信之风甚盛,多爱把自己所崇拜、爱慕的东西在墓中雕刻成画。豪族贵戚如此,一些中小地主也竞相效仿。同时,徐州地区盛产石灰岩、青石,为营造汉画像石墓提供了充足的石料来源,因此,众多的汉画像石墓便在徐州一带兴盛了起来。

徐州汉画像石的题材和内容

徐州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神话传说,也有历史典故,还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石刻中有车骑出行、宾主宴见、击剑比武、乐舞百戏、奔逐狩猎、耕种纺织、珍禽异兽、仙人捣药、玉兔守鼎等图案,是研究汉代社会的一部“绣像的史书”。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上的神仙世界和表示祥瑞的珍禽异兽,描绘的主要是墓主人在死后祈求步入的仙境;另外一类是人间的现实社会,描绘的大多是墓主人生前享乐的生活场景以及汉代社会的民俗风貌。如图2《庄园乐舞图》,画面中的建筑形制极具特色。画面光整,楼分两层,一楼正中是两匹马,右为庖厨,一庖丁正在持鱼下釜,其上方还悬挂有羊腿、猪腿。左为抚琴图,一女抚琴,一女跳长袖舞,旁有仆人。画中间是双扇大门,铺首依稀可见。两边两个仆人,一躬身而立,一下跪禀事。二楼右边为二仆人跪献,手中各持一鸟。左边一人抚琴,一女起舞。三屋顶上,有四条龙、一羽人。除上述两种之外,汉画像石中还有很多描写历史故事、征战习武的题材。

图2 《庄园乐舞图》

汉代的画像石在处理神话题材时,常使用夸张的形象,图像一般较为奇异,创造了一幅幅充满着浪漫激情的非现实世界画卷,用形象化的图像语言表达出汉民族对天国的幻想与对祖先的崇拜。西王母、伏羲与女娲等图像表达的就是对日月、祖先的崇拜,也表达了人类生育繁殖等多重涵义。如图3《天上人间图》所示,画面上半部分中间西王母戴胜端坐,两侧为伏羲女娲,画面左上角为玉兔捣药;画面下半部分主要描写人间万象,有练武之人、杂耍之人等,中间刻有两匹壮硕的马,呈现出一幅天上神仙悠然自得,人间生灵乐在其中的生动景象。

图3 《天上人间图》

汉画像石所打造的仙境,与人们的死亡和灵魂观念、最原始的潜意识和幻想的直觉活动深刻地联系着。如图4《祥禽瑞兽图》所示,图中两凤鸟引颈交喙,左右有麒麟、龙、雀鸟。边饰齿纹、云纹、缦纹、菱形纹。边饰外,左有一马系于树上,右有鹳鸟衔鱼。此外,反映神话故事内容的还有伏羲、女娲、炎帝、黄帝、日中金乌、月中玉兔等;表示祥瑞吉祥的图案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九尾狐、羽人、双龙等。

图4 《祥禽瑞兽图》

在表现墓主生前的生活状况、农耕桑蚕与炫耀墓主生前或家族地位与身份的题材方面,所使用的创作手法一般比较“写实”。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主要有:车马出行、对搏比武、舞乐杂技、迎宾待客、庖厨宴饮、建筑人物、男耕女织等。

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

汉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自信力最为强劲的时代。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中心艺术,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象征并且塑造一个时代的灵魂。雕塑是秦汉时期的中心艺术,汉画像石作为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虽属墓葬艺术,却充满了乐观向上的喜悦。在汉代先民看来,死亡的仪式就是新生的仪式,大多数汉代人也就是在丧葬和祭祀仪式中得到了汉画像石的人生艺术教育。

徐州汉画像石雕刻浑然有力、画风质朴简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雕刻技法有阴线刻、浅浮雕两种。线刻细腻真切,有阴柔之美,浮雕浑雄苍健,有阳刚之美。阴柔阳刚,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美的基本要素。

徐州汉画像石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构图紧密、夸张得体、以形传神,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我们应当看到,汉画像石以浑古的笔锋和简洁的刀法,很好地传达了生命力自由流动的中国文化精神的本质。

图5 《天神出行图》

如图5《天神出行图》所示,画面左上二人骑二龙左向为前导,后有三龙拉车(车残),中有三龙拉一鼓车,上有一驭夫、一天神,车后一人击鼓,一人长袖作舞蹈状,后有三龙、一鹿,鹿上骑一人,鹿前一人作击鼓状。鼓车下三人,一人戴三山冠站立,两人单腿跪手托车轮。左下角有一双鱼拉车。画面空间饰云气纹。该汉画像石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技法,对人物和动物的塑造,强调声势、夸大动态、造型生动、古朴豪放,用刀健而有力,表现了汉代石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汉画像石在古代艺术上独具特色,对汉代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有全方位的表现,是浩荡汉风和宏大汉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本文作者尹钊系徐州师范大学教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