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皮娜”关于一位伟大舞者的影像展展播影片介绍
为纪念世界现代舞大师皮娜•鲍什(Pina Bausch)逝世一周年,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与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合作,于2010年7月3日至25日举办“绝对皮娜——关于一位伟大舞者的影像”展映活动。
杰出的舞蹈摄影家盖特•魏格尔特(Gert Weigelt)将受歌德学院(中国)之邀首次访华,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展出他创作的18件有关皮娜的作品。他本人也将出席7月3日举办的展览开幕式,并在影片放映之后与观众交流。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魏格尔特以舞蹈编年史作者的身份跟踪拍摄了诸多享誉世界的知名编舞家。标志着皮娜•鲍什艺术生涯突破的《春之祭》于1975年诞生后,魏格尔特便开始用镜头对乌珀塔尔舞蹈剧场的活动进行跟踪记录,至今已拍摄下由原创班底演出的所有作品。
展览同时还将放映有关皮娜•鲍什的《舞蹈梦》、《六十五岁以上女士和先生》、《与皮娜有约》、《女皇的悲歌》、《春之祭》和《华尔兹舞》六部影片。其中纪录片《舞蹈梦》、《六十五岁以上的女士和先生》和舞蹈录像《华尔兹舞》是第一次与中国观众见面。《舞蹈梦》是皮娜•鲍什的最后一段影像记录,展现了对这位享誉世界的舞蹈家所做的最后一次采访。《女皇的悲歌》此次为在中国正式授权的首映。每部影片首映当天将有中德文化界人士出席与观众交流。
2007年,歌德学院全程协助了皮娜•鲍什乌珀塔尔舞蹈剧场舞团首次访华演出的宣传和推广工作。继这以后,歌德学院长期推动和促进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中德现代舞领域艺术家和机构的对话与合作。皮娜•鲍什虽已告别人世,但通过此次摄影和影像展映,我们希望可以以一种更为新鲜和深入的方式来回顾皮娜的舞台经验,重温这位舞蹈女神的不朽精神。绝对皮娜!
影片介绍
1、《舞蹈梦》(Tanzträume)| 纪录片
青少年演绎皮娜•鲍什作品《交际场》
导演:安妮•林赛;莱纳•霍夫曼
联合出品:NDR,Köln/Arte, Strasbourg
片长:90分钟
年代:2010年
影片简介:
《交际场》是一部带有鲜明的皮娜•鲍什风格的舞剧,它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近,两性的相遇,对爱与温存的寻找,以及伴随这一切的恐惧,欲望,怀疑——它讲述了人类的种种复杂情感,正是这一点对青少年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挑战。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来自乌珀塔尔十一所中学的青少年们踏上了一次情感的探险之旅。对于这四十多名年龄从14岁到18岁不等的中学生而言,每周六都意味着要在皮娜工作室的两位舞蹈演员乔安•安迪科特(Jo-Ann Endicott) 和贝内迪克特•比利叶(Bénédicte Billiet)的指导下排练舞蹈,并且这一切都是在皮娜•鲍什的严厉监督之下进行。
由安妮•林赛和莱纳•霍夫曼执导的影片《舞蹈梦》记录了《交际场》从日常排练到登台首演的全过程。我们看到了青少年们将剧本主题转化为舞蹈动作时尚显稚拙的初次尝试,直至最终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舞蹈表达方式;
皮娜•鲍什于2009年6月30日逝世,《舞蹈梦》是皮娜•鲍什的最后一段影像记录,同时展现了对这位享誉世界的舞蹈家所做的最后一次采访。
2、《六十五岁以上的女士和先生》(Damen und Herren ab 65)| 纪录片
编剧、导演:力洛•曼格尔特多夫
制作:Cinetix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方:NDR/arte
片长:70分钟
年代:2002年
影片简介:
他们本可以在家中颐养天年,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结果却被报纸上的一则小广告所吸引——“寻找六十五岁以上女士和先生”。乌珀塔尔的知名编舞皮娜•鲍什重新执导和排演了她的舞剧《交际场》,此次登场的均为年老的非职业演员。纪录片《六十五岁以上男女版本》将镜头对准了这个群体,他们结束了以往的职业生涯,面对此刻的全新挑战,必须克服世俗偏见,突破传统界限,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人生经验融入舞台表演。《六十五岁以上的女士和先生》——一部关于衰老的影片。
3、《与皮娜有约》(Coffee with Pina)| 短片
编剧、导演:李•雅诺
片长:17分钟
年代:2006年
影片简介:
以色列导演李•雅诺跟随皮娜三年,从法国的巴黎到德国的乌珀塔尔,用超八厘米摄影机拍下她排练的舞剧《水》和《粗剪》期间的点点滴滴,从漫步公园、情迷咖啡厅到排练场,目睹为寻找灵感的编舞大师烟不离手,在镜头前毫无保留的真情流露,并独家上演她的手之舞。与皮娜一期一会或许只此一次。《与皮娜有约》是一部介于纪录片与录像艺术(videoart)之间的影片,一段与皮娜•鲍什的珍贵对话。李•雅诺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直觉与视觉联想,创造出这部可称之为“电影摄影”的作品,片中荟萃了皮娜创作室中鲜为人知的生动瞬间,以及《水》和《粗剪》的表演片段。本片为2006年耶路撒冷电影节,2007年第25届蒙特利尔国际艺术电影节及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舞蹈片影展参赛作品。
4、《女皇的悲歌》(Die Klage der Kaiserin)| 剧情片
导演:皮娜•鲍什
制片:L"Arche Editeur
编舞:皮娜•鲍什
片长:103分
年代:1989年
影片简介:
《女皇的悲歌》拍摄于1987年10月至1989年4月间,是皮娜•鲍什执导的首部剧情片。影片的外部结构遵循秋、冬、春的季节更迭,内容上则再现了皮娜•鲍什自1973/74年演出季以来与乌珀塔尔舞蹈剧场共同创造的工作方式。因此该片没有可供讲述的情节,而是由错综斑斓的不同场景拼接而成,这些场景传达出特定的情绪,并且能引发各式各样的联想。在松散的线索中,不时浮现出皮娜•鲍什在其之前创作的舞剧中一再探讨的主题:人类行动的徒劳无果,爱的寻找。片中大段场景则以西西里岛的葬礼进行曲作为配乐。“观者会感到绝望,这部影片是一曲悲歌。”皮娜•鲍什如是说。
5、《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 舞蹈录像
根据斯特拉文斯基作品改编
编舞:皮娜•鲍什
舞美、服装:鲁尔夫•博尔齐克
助理:汉斯•波普
片长:36分钟
首演:1975年12月3日,乌珀塔尔歌剧院
影片简介:
《春之祭》为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三部舞剧之一。在编舞方面,皮娜•鲍什仍旧延续了表现主义舞蹈传统,同时亦运用了一些新的手法,这些手法在她的后期作品中逐渐发展为一种标志性风格。在《春之祭》中,她遵循了舞剧脚本中原初的场景顺序,但在情节方面并没有将异教的俄罗斯作为背景。两性之间的斗争不是从“大地的崇拜”开始,而是以二者的分割作为情节的起始点,在此,少女的献祭成为了主要的艺术动机。
6、《华尔兹舞》(Walzer)| 舞蹈录像
与荷兰艺术节合作出品
导演、编舞:皮娜•鲍什
舞美:乌里希•贝克菲尔德
服装:马里昂•希托
编剧:莱蒙德•霍格
音乐协作:马蒂亚斯•博尔科特
影像资料:弗里德里克•勒博耶
片长:55分钟
首演:1982年6月17日,阿姆斯特丹卡勒剧院
影片简介:
一群以交叉队形排列的舞者,脸上挂着犹疑的微笑,摊开的掌心上,颤颤巍巍地捧着一只只小小的纸船;与此同时,轰隆作响的背景声不绝于耳,这是一段来源于汉堡港“船舶迎送系统”的录音剪辑:在震耳欲聋的国歌声中,一艘艘船只被迎入港口,播音员正根据体积、吨位及所载货物对进港船舶加以描述。
“然后皮娜•鲍什说……”一位舞者走到麦克风跟前,开始讲述皮娜•鲍什在排演期间给她的剧团规定了哪些任务。队列散开,众舞者开始用“被冲到岸上的遇难船只货物”——植物、石块和纸屑为自己框定一个个体空间,少数几人站立一旁,用手势打出了摩尔斯符码,看上去如同一种早已退化的无声交流方式。《华尔兹舞》中的语言常常简约到极致,留下来的只有符号、简单的称谓。剧终,所有演员倒伏于地,形态各异的动作逐渐融汇为一个巨大的船帆图案。
关于皮娜•鲍什
皮娜•鲍什(Pina Bausch)1940年生于德国索林根(Solingen),1955进入德国埃森(Essen)的福克旺(Folkwang)艺术学校学习舞蹈,师从库尔特•约斯(Kurt Jooss),1958年从福克旺艺术学校毕业,获得奖学金赴美深造,在纽约朱丽亚音乐学院学习。在纽约,她与保罗•萨纳萨多(Paul Sanasardo)和冬雅•福耶(Donya Feuer)的舞蹈团一同表演,并担任新美国芭蕾舞团(New American Ballet)和纽约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 New York)的舞者,一度与保罗•泰勒(Paul Taylor) 版权:AP Images 及安东尼•都铎(Antony Tudor)联袂合作。1962年,皮娜•鲍什遵从其师库尔特•约斯的愿望重返德国,成为新组建的福克旺芭蕾舞团的一员。1968年,她首次为该剧团的芭蕾舞剧《碎片》独立担纲编舞一职,此后,由她编舞的作品开始成为福克旺芭蕾舞团的表演节目,一年后她成为舞团的艺术指导。1973年起,被聘为乌珀塔尔芭蕾舞团团长,兼任导演、编舞;同年起,剧团更名为乌珀塔尔舞蹈剧场(Tanztheater Wuppertal);1983年起任福克旺舞蹈工作室艺术总监。皮娜•鲍什以其独特的编舞风格使舞蹈从旧有的形式中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在担任乌珀塔尔舞剧团团长期间,她一手打造了“舞蹈剧场”这一全新的艺术概念。2009年6月30日,皮娜•鲍什因罹患肺癌不幸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