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代美术馆 :2010青年批评家对话系列—鲍栋

2022-05-03 14:05:45 来源:网络整理

鲍栋

鲍栋简历:

鲍栋,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与诗歌写作者。他1979年生于安徽芜湖,1995年开始写诗,1997年担任白鲸诗社社长,2000年加入了由余怒发起的不解诗群体,2002年开始介入当代艺术实践,2003年入四川美术学院攻读艺术史硕士学位,2006年硕士毕业后曾先后工作于重庆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现在他居住在北京,为自由撰稿人与独立策展人。至从2005年批评“新卡通绘画”的媚俗性以来,鲍栋的批评实践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在价值论述上,批判潜藏在中国当代文化观念中的庸俗社会学思想,诉求建立一种积极的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在方法建构上,从视觉理论、图像理论及话语理论出发,以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表征为案例,探索一种可能的批评理论。而在策展实践中,一方面,他极其关注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状况,推动各个维度上的艺术实验,另一方面,他也强调以艺术史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些策展实践中,他发现了一系列极具张力的哲学及思想主题。Bao Dong, art critic, curator and poetry writer. Born in Wuhu, Anhui Province in 1979. Started poetry writing from 1995, and was appointed as the president of White Whale Poetry Society in 1997. Joined Bu Jie Poetry Group led by the Chinese poet Yu Nu in 2000. Began to work in contemporary art field since 2002. After graduated from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with a Master degree in Art History in 2006, he has worked as a teacher at Institute of Movie and Media,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Duolun Museum of Modern Art, Iberi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Currently works as a freelance writer and independent curator and lives in Beijing. My critical practice can be described along two axes: Fir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judgment, my critique against the vulgar sociological trends hidden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cultural ideas strives to establish a positively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society; second, on the level of methodological construction, I attempt to utilize visual, pictorial and discourse theories to discover a new critical approach through conducting case studies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My curatorial practic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focusing on the artistic practice of emerging artists of the new generation, hence pushing forward art experiments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another emphasizing a research perspective from art hist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These curatorial practices have greatly facilitated my discovery of a series of expansible philosophical ideas and subjects.

知识是别人的,思想是自己的——鲍栋与葛磊的对话

时间:2010年3月31日地点:望京鲍栋寓所

鲍栋:最近在读什么书?葛磊:最近看书很少,刻意的,我想暂时远离一下知识。以前的经验是,你一个阶段的作品,总是或多或少的受那个时期阅读的影响,我想试着看看能不能摆脱这种“知识”的束缚,受经验的影响更多一点,这个经验是“体验”也好,“思想”也好,它不是某个阶段的产品,是相对“知识”独立的、内在的。

鲍栋:但是你说的“经验”或“体验”难道就是“干净”的吗?它们是不是已经受到了影响?葛磊:受到了永远摆脱不了的影响。简单的说,我是想要作品有一个更独立的状态,不依赖太多东西,甚至背景。就如同“思想”,但又有跟视觉经验密不可分的自主的语境,一种称其为“艺术”的东西。在你的词典里,这也许叫“诗”?

鲍栋:但是“诗”是无法摆脱“思”的背景的,起码海德格尔是这么看的。这里提到海德格尔,意味着他的思想已经介入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甚至可以说,是生成出了这个问题,即诗与思的关系。我想你是希望获得一种纯粹的状态?自由的状态?葛磊:完全、纯粹的自由又是不可能和没有意义的,你只能尽量的用“抽象”的方式说一件事,来代替你本要说的很多废话。我想“诗”之所以称之为“诗”,就是因为“诗”摆脱了冗繁的环境上升成了知识的精华。

鲍栋:你希望你的作品中有更多的不需要因知识而成立的东西?葛磊:我想改变作品和知识的关系。我想“艺术”应该存在的理由和不该存在的理由其中都有一个是“知识”(或“思想”)。经典时代伟大的艺术家们一步步把“美”变为“审美”,变为“经验”和“知识”——理所应当的东西,存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用这个东西审查一切;而现代艺术的危险之一竟也是,它有一种濒临沦为“哲学”和“社会学”的附庸的危险,在这里,知识战胜了“艺术”成为了艺术的前提。

鲍栋:你是在批评杜尚与博伊斯?葛磊:我想说的是,不管这种危险是否真正存在,是不是正在真正侵蚀艺术的边界,它的影响已是勿容质疑的。我想,理想的艺术不应是“哲学”和“社会学”的附庸,而是,超然于这两者之上,有其独立的价值。那么这个价值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你称之为“诗”的东西。

鲍栋:那你对现在常见的那些“当代艺术”怎么看?葛磊:严格的讲很多东西并不能称为“当代艺术”,投机、跟风的人太多。我欣赏有一惯创作思路,能独立思考,不受商业干扰太多的艺术家。当然,这个要求已经很高了。

鲍栋:问题不在于所谓的独立人格,而在于独立的世界观,这有意味着,艺术家必须有一套世界观,看来,哲学不是那么容易摆脱的。葛磊:独立的世界观不读哲学的人也会有,只是更朴素,就象独立人格一样,不识字的人也会有这个东西,依靠经验。当然,哲学可以让你少走弯路,把你的朴素的经验变的抽象和稳固。不是艺术家必须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观,是任何人都该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观。那么投机、跟风的人才会少。

鲍栋:那么有没有一种超越我们所说的理性的东西,在我们谈论的艺术中?葛磊:我觉得就是独立人格。

鲍栋:你说的独立人格包括哪些方面?葛磊:有基本的价值判断,立场和独立的世界观。我把世界观纳入了人格,是因为我认为“艺术家”的基本是做为“人”的活动,而非“艺术家”的。

鲍栋:那么“人”和“艺术家”之间毫无区别吗?或者说,一个哲学家与一个艺术家之间的毫无区别吗?葛磊:就是“人”所从事职业的不同,以及职业不同带来的语言方式不同。而我们所感到的“哲学”对“艺术”的威胁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近,它们还是有天壤之别的,这种区别主要就是语言方式的差异带来的。然而我们感到了“哲学”、“社会学”这样另外一个领域对“艺术”边界的侵犯,我想多是一些善于套用哲学话语的艺术家,找一个让自己安全的借口而已。

鲍栋:艺术是一种不安全的地方?葛磊:是有些艺术家觉得不安全,非得找一个看似理性的借口,把自己解释的象个样子,有了知识的保护,看起来也许就有了安全感了。这样的知识,最根本的不同就是思考的被动,它不是创作前主观的思考而只是事后的掩饰而已。

鲍栋: 但是知识是一回事,理性是另一回事啊。葛磊:我的意思不是为了摆脱知识而摆脱知识,而是要让作品成为独立的知识系统,它可以依赖艺术语言,才可能产生新的知识。如果艺术脱离了自身的语言系统,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而变成庸俗的社会学和哲学话语,那么,艺术才真正死亡了。我并非保守的维护艺术的“边界”,而是想看看艺术自身的可能性到底在什么地方。

鲍栋:知识与思想,你是怎么区分的?葛磊: 知识是别人的,就象你在超市看到的东西一样;思想才是自己的,就象你吃了在超市买的东西除掉拉出去以后剩的那些东西一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