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他8次科考铩羽,仅活39岁,却将书法写出飘飘仙气

2022-04-27 22:12:19 来源:

雅宜山人王宠(1494—1533,字履吉),生长在一个贫困喧嚣的酒肆家庭,再加上幼时丧母,养成了他生性淡泊的性格。王宠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却8次落第。最终在遗憾之中离世,寿数仅仅39年。

但是,王宠却在书法史上留下光彩夺目的一笔。他以其巧拙互用、古雅遒逸的小楷书法,与祝允明、文徵明共同撑起彪炳书史的“吴门书派”,使明代小楷成为继魏晋之后中国小楷书法的又一座高峰。

生活在复古风尚强烈之明代中叶的王宠难免不受时风陶染,更兼性雅格高,所以心仪魏晋古韵,手追晋唐古法,其书法的字里行间一派高古气息。

他的书法不仅格调迥异于“台阁体”时俗,即与同时代年长于他又极负盛名的祝允明、文徵明相比也大异其趣,具有古质之美、古雅之韵。

据记载,王宠书法启蒙于文徵明好友沈明之,正学老师是明代文学家、书法家蔡羽,王宠从其学书三年,而后近学祝枝山,上接隋唐,远绍魏晋,为学甚广。

虽然王宠更钟情于锺繇委婉含蓄、朴茂古质一路的风格,但也对二王风神潇洒、俊朗遒逸一路(王宠临终前一月余,仍在精临王羲之《孝女曹娥碑》)倾心较多,形成其书笔意简古、点画厚拙、结构疏朗、风韵遒逸的风格特征。

综合分析,王宠小楷于前人首学虞世南、智永,并接席王献之,后拓展至魏晋唐诸贤,包括锺、羲、褚、颜、柳,唯独没有宋元间笔墨,可谓慧眼择师,取法乎上。

正是这种取法乎上又取舍适宜的学习方法,使得雅宜山人既根植传统又有所创新,形成超拔时流、格调高古的独特面貌。

细加观察,王宠小楷笔画长短不一、肥瘦各态,用笔提按不惊、圆厚含蓄,结字疏朗宽博,体式纵长欹侧,章法参差错落,古态灿然,古韵盎然,盖取锺之神采、颜之筋骨、羲虞之清韵、大令之结体镕而铸之所致。

在用笔上,王宠的小楷往往笔墨简省、笔势外拓而至简古疏阔,字的笔画之间多有隔断,间架之间多相脱离,笔短意长,笔断意连,此种处理似取锺、颜古法,唯笔画对比更为强烈。

王宠这种古韵书风与时俗之“台阁体”露锋直入、尖锋轻收、布白均匀、工稳平正的秀媚书风拉大了距离,格调显然高迥其上,即使对比祝允明、文徵明亦能以韵胜之。

王宠小楷笔画少露或不露锋芒,虽起笔大多露锋直入(或有空中藏锋动作),但并不尖刻,然后顺势中锋微按行笔,藏锋重按回笔,线质浑厚圆转,含蓄凝重,尽显拙趣。

王宠小楷章法疏朗自然,极少有界格,至多是有竖向乌丝栏,绝大多数作品是有列无行状态,且列列之间拉开距离,因而字外空白较多,整体萧散简淡,加之结体疏阔宽博,呈现出一种空灵虚静之美,弥散着平淡冲和的逸气。这种逸气自然流露,不假雕饰。

品读王宠小楷书法“三味”,我们可以悟出,学书从临古到入古再到化古,是一个漫长积累、综合成就的复杂过程。高古的取法、高超的技巧,乃至时代环境的熏染,固然重要,而个人心性、品格、学养、审美对书风的形成似乎更为重要。

王宠小楷书法不随时流、寻源魏晋、学古化古的成功实践,沉静、孤高、优雅的人生况味,高古、朴拙、静逸的书风取向,成就其在中国书法史尤其是楷书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地位,也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