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雕塑館 ‖ 麦积山石窟典藏

2022-04-08 10:08:47 来源:佛像雕塑艺术

北朝雕塑館

天水麥積山石窟典藏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 ,因山形似农家积麦之状得名。山高 142 米,四周群山拱卫,麦积一峰突起,奇特别致。

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及宋、元、明、清不断的兴建和修缮,洞窟开凿于东、西两崖面及东侧的王子洞,现编号窟龛221个,各类造像17000余身,壁画千余平方米。因麦积山山体属第三纪沙砾岩,不宜雕凿,塑像以泥塑为主,尤以北朝雕塑保存最多,艺术水平最高,被誉为“北朝雕塑陈列馆”。

僧人习禅需有安静的环境。观像、造像、礼拜、供养都是禅僧修行的重要实践内容。观像主要是观释迦牟尼佛、释迦多宝对坐佛、十方三世诸佛、 无量寿佛、 四方佛、 七佛和弥勒菩萨等。

禅僧为了更好地修行, 除了观像之外, 还大量开窟造像,因为造像不仅可以用来观像,而造像本身又是一种功德行为,造像内容与观像内容相似。礼拜、供养的范围也不出观像之内容。

佛像泥塑第78窟正壁和右壁北魏

甘肃早期大型石窟如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等的开凿均与禅僧有密切的关系。麦积山从创建时即为禅观胜地。

5世纪以来,麦积山吸引了众多的著名禅僧来此禅修。与麦积山关系密切之译经僧人或禅僧应该有鸠摩罗什、浮驮跋陀(佛驮跋陀罗)、玄高、昙弘、玄绍等。其中玄高诸人当最有直接关系。

第71龛右胁侍菩萨

麦积山石窟是由崖面(崖面遗迹包括洞窟及其造像、壁画、摩崖题刻等)、寺院、舍利塔等其他建筑及馆藏文物、古代文书等组成的综合体文化遗产。

现存麦积山石窟最早的遗存年代,有两种观点,一为后秦时期,一为北魏时期。应以第二种观点比较接近现存实物。自后秦开始开凿石窟后,北魏、西魏、北周、 隋唐续凿, 北朝至隋唐时期为麦积山开凿的盛期。宋代直至明清时期对大部分北朝洞窟造像及壁画进行了重塑重绘。

第 133 窟又称“碑洞” ,窟内保存北魏晚期至西魏时期造像碑 20 余件。其中 10 号造像碑为精品,北魏晚期。

20 世纪 50 年代,中央文化部组织的麦积山勘察团对麦积山石窟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参与者多为从事美术的人员,如吴作人、王朝闻、常任侠、罗工柳等,从而引起了关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的高潮。雕塑家刘开渠把麦积山石窟誉为“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

麦积山石窟同敦煌莫高窟等一样,是建筑、雕塑与壁画的结合体。但麦积山所处的潮湿环境使得大部分洞窟的壁画未能保存下来,而适合麦积山崖体状况的泥塑造像却大多完整地保留至今,时代序列清晰,成为麦积山石窟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所在。

螺髻梵王与菩萨像第121窟

正壁左侧与左壁右侧

麦积山造像大部分为北朝的泥塑作品,既系统又完整,体现出当时中国佛教泥塑造像艺术的发展规律,代表了北朝造像艺术的高度成就。

现存洞窟由麦积崖本体和东面的王子洞窟区三部分组成。现编号窟龛221个,西崖142个,东崖56个,王子洞窟区20个,另外,2007年在中区崖根外部塌落的堆积中清理出三个残空窟,分别编号为第219、220、221号。

弟子像第117窟石雕坐佛背光内,弟子面容饱满,侧身,头略上扬凝望着佛,似在聆听教诲,袈裟衣纹刻画较深,左手下垂提净瓶,右手于胸前持一圆形盒状物,浮雕圆形头光。

第13窟摩崖泥塑一佛二菩萨

东崖中部隋(宋重修)

各时代洞窟内均由造像(包括泥塑和石雕、石胎泥塑)、壁画构成其内容和艺术形式。据统计,现存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面积约979.54平方米。其中造像多为北朝(北魏、西魏、北周)作品,并反映了北朝各个阶段的造像艺术特点,全面展示了北朝泥塑造像发展演变的过程,被誉为“北朝雕塑陈列馆”。隋唐时期的造像较少,宋代对北朝造像大量重修,多数洞窟都可见宋代重修的痕迹。元明清时期仅对部分洞窟进行重修重绘,并有极少量的泥塑造像。

由于麦积山处于比较潮湿的环境,洞窟内壁画大多脱落,少量洞窟保存壁画。较重要的有北朝晚期的第4、26、27、127、133等窟,其中一些经变画和本生故事画保存相对完整,尤其是第26、27、127、135等窟的大型经变画如西方净土变、维摩变、涅槃变、法华变等是国内石窟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大型经变画,对研究中国经变画的发展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佛与菩萨第12窟正壁北周

洞窟内壁画所反映的北朝建筑、洞窟内部空间建筑结构以及现存的崖面崖阁建筑也是麦积山石窟很重要的内容之一。第4、26、127、140等窟内的壁画中有一些北朝建筑的形象资料。西魏、北周以及隋代等洞窟内部的构造如帐形洞窟多反映了古代室内建筑的形式。而第1、2、3、4、5、28~30、43、49等洞窟外部的崖阁建筑形式是北朝时期的仿木构建筑遗存,是研究北朝建筑的珍贵形象实物资料。

麦积山崖面的各种大小窟龛和摩崖造像通过纵横交错、上下多达14 层的栈道相连, 其间又点缀多座崖阁,远眺极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古代人类建筑艺术的杰出范例 。

对麦积山石窟的开凿,民间有 “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的传言,颇反映了麦积山石窟在开凿过程中所用木材的量非常大,这与麦积山所处的秦岭山区相当丰富的木材资源的实际相符合。无独有偶,距麦积山石窟不远与其同处于秦州地域的武山县拉梢寺石窟也有这种关于开凿时使用大量木材的传说。

第78窟 右壁主尊局部 泥塑 北魏

第78窟右壁主尊保存完整,高3米。水波纹肉髻,面形方圆,宽额,高鼻阔目,脖颈粗壮,穿偏袒右肩袈裟,衣纹为凸起泥条加阴刻线。造像具有典型的早期外来风格。水波纹在犍陀罗造像写实性的基础上,变化为图案化的形式。

二佛并坐 第80窟正壁左侧下龛

二佛并坐于圆拱形龛内,尖拱龛楣。龛内影塑二佛并坐,依据《法华经·见宝塔品》而作,与上龛的坐佛组成三世佛。高0.32 米,均高肉髻,高鼻,阔嘴,穿偏袒右肩袈裟,衣纹阴刻,结跏趺坐。左侧一身右手斜举指向右侧坐佛,左手残断。右侧一身右手置于胸部,左手置于膝头握衣角。龛内彩绘背项光。

飞天 第76窟顶部

此身飞天为第76 窟顶部飞天之一,戴宝冠,双髻,侧脸,有胡髭。颈戴圆形项圈,裸上身。左手抚于胸部,右手端花盘。鼓腹,下穿长裙。脑后飘带呈环形,然后绕臂肘向上飘扬,裙带亦随风飘起。屈腿,双脚露出裙裾。肌肤所露部分涂以白彩,飘带裙带施以石绿色,裙子为黑彩,周围花瓣以蓝、白两色涂染,项圈等装饰品则以墨线勾描。整体造型准确,线条流畅,动感极强。

文殊菩萨像 第123窟右壁

高0.87米,塑于浅龛内,与左壁的维摩诘相对。戴冠,双目下视,下巴略尖,发辫和宝缯自两肩下搭,着帔帛,身穿交领衫,腰束带,衣摆自然下覆。右手举于腹前,左手为宽袖所掩置于腿上。龛内彩绘同心圆头光,衣饰表面施蓝、绿等彩,肌肤涂白粉。

一佛二菩萨像 第135窟左壁龛内

第135窟左壁龛内一佛二菩萨像,塑于圆拱形浅龛内。主佛高1.35米,顶作高肉髻,眉间有白毫,面相细长俊秀,面带微笑,微微向前俯视。内着僧祗支,外穿双领下垂袈裟,衣角搭于左臂,双手施无畏与愿印,半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衣摆分两大瓣下覆佛座之前,衣纹对称而富有韵律感。

坐佛像 第141窟左壁 北周

第141窟左壁第一龛内,高0.68米,在贴体的袈裟处理方面更为细致,被袈裟包裹的脚形都细致地塑作出来。另外衣纹也采取了双阴刻线和凸起的贴泥条衣纹相结合的方式,这都是在当时复古思想和新的造像风格综合影响下产生的。衣裾比右壁第一龛的更短。

來源: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美術出版中心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