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高登科:学校美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启示

2022-04-01 11:08:14 来源: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第263期美术新闻

美育课程评价有几个维度

本报记者 李振伟/策划

【编者按】本刊上期从美育最基础和便于推行的书法美育入手,探讨了“如何有效推动书法美育”的问题,本期则深入美育实施的现实问题,针对美育课程评价维度进行探讨。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作为一种集感知性、获得性和内生性于一身的教育形式,美育的教育效果难以像其他知识型或实践型知识教育一般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同时,鉴于美育对于人的涵育处于“润物细无声”的状态,衡量美育课程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简单明确的评价。对于美育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建”,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发挥美育课程的重要作用。近期,清华大学社会美育研究所也对此进行了探讨,本期时评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本期导读

●高登科:学校美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启示

●李发友:中小学美育课程实施与评价困境

● 李骏翼:美育课程的新机遇、新挑战——元宇宙概念下的美育想象

● 李振伟:提升美育在于人文素养的增强

学校美育建设离不开美育课程建设,不过美育并不是一个学科概念,很难界定专门性的美育课程,美育课程建设面临学科抓手和评价维度的双重困境。目前来看,学校美育课程一般会依托艺术教育课程来切入,中小学大多会选择美术课程为先导。从美术课程到美育课程的进阶思路是怎样的?美育课程的课程框架应该具有哪些维度?美术学科是以视觉形象为基础的,在视觉艺术蓬勃发展的国际背景下,国外的视觉艺术评价框架对学校美育课程评价有哪些启示?

学校美育课程应该注重系统性和一致性

美国学者斯图尔特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提出来两种一致性:一种被称为“纵向一致性”,另一种被称为“横向一致性”。胡知凡在《美国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与“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以艺术课程为例》认为,所谓纵向(垂直状的)一致性,是指从国家课程标准、州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纵向的内容相一致起来。横向(水平状的)一致性是指教师将教学目的、教学策略、学习结果、评价量规等从横向相一致起来的做法。目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构建完成,纵向一致性框架已经比较完备,以美术学科为切入点的学校美育,难点主要在教学目的、教学策略、学习结果、评价量规等方面实现横向一致性。当然,实现学校美育的横向一致性课程评价尤为关键,尤其是美术课程的评价维度,可以参照视觉艺术评价框架。

视觉艺术评价框架与美育课程建设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方面,尹少淳对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进行了分层,其中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独有的,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是与其他学科共享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高度对应的关系,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共享的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三种核心素养,分别对应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个方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从各个学科中提炼出来的,其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有自己的生发之源,尹少淳称之为“视觉形象”。如果我们继续追问“视觉形象”为什么可以成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发之源,我们可以参考的是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以及席格与布莱森设计的意识轮盘。视觉形象是人类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美术课程的话,就是基于学生原有的审美经验和美术知识,激发学生自己的内在潜能,建构新的审美知识与经验。美术课程评价一方面是对课程成果进行评价,比如学生通过课程建构的新的审美知识与经验,另一方面是对课程内容本身进行评价。

美育视域下的美术课程框架整合

美术课程如何升级为美育课程?视觉艺术和美育是美术课程发展的两个导向,对于具体的美育课程框架设计,在美育视域下有了新的维度。从美术课程到美育课程的发展,不是单纯地增加板块内容,也不是盲目地加强课程要求,更不是忽略美术课程基础知识与技能,而是应该把美术课程放在一个完整地学习美育视角下来去重新定位和整合。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美育框架,其中美育课程体系是学校美育中的关键环节。学校美育要协调好四个方面,首先,要区分艺术普及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使得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其次,学校美育有些时候并不是通过美育课程体现,而是美育课程与生活浸润两个方式方法相互结合;再者,课上和课外、校内和校外不同的美育空间要相互配合;还有,从幼儿园到大学,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要做好衔接。

将美育课程置于一个相对完整的美育框架之下,诸如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界定不清、美育课程与生活浸润互相割裂等容易出现的问题就可以避免。如果我们在美育视域下重新思考美术课程框架,就会注重美术课程的整合能力。目前,美术课程往美育课程进阶的初级阶段可以增加一个美育解读板块,美育解读可以从价值判断层面的审美导向、能力培养层面的创新实践、知识传授层面的人文内涵三个方面来开展,通过审美导向、创新实践、人文内涵三个方面建立立体的美育课程理念。在美育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按照情境导课、观察设问、探究分析、小结实践、展示交流、总结拓展的教学模式依次开展教学活动。

美术课程整合会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完备,美育理念会与课程内容的结合更为紧密。美术课程框架的发展方向未来应该将美育理念和美术教学实践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将审美导向、创新实践、人文内涵还原到美术学科中的观念、原则、媒材与模式,在情境导课和总结、评价、拓展几个方面共同发力,实现从美术课程到美育课程的升级。

由美术而美育,美育之审美境界是沟通物质境界与道德境界的桥梁,美育是自由的世界,学校美育最终培养的是有责任、有使命、审美自足、创意勃发的未来人才。■

编辑| 李振伟

制作|冯雅颖

校对|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2年出版38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email protected]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