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策展人告诉你山东当代绘画研究展的正确观看方式

2022-03-28 14:00:14 来源:中国美术报

编者按:“观看的方式——山东当代绘画研究展”自3月8日在山东美术馆开展以来,在学术研究和艺术普及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是山东美术馆自主策划并积极实施的又一学术性精品展览。此次展览是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展览共计展出作品56件,涉及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综合材料等不同的美术门类。展览聚焦于“观”,通过审视的方式,关注自我、窥见个体与周围的关系。

展览现场

展览策划始于对“图像时代”的独特思考——人类的文化被认为经历了口传文化时代、印刷文化时代以及现在所处的视觉文化时代。尤其在信息化时期,人们逐渐习惯于通过图像来完成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通过“读图”了解和融入世界。语言和文字的禅位,使得图像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斥于我们的生活、表达及交流。那么,在“图像化”的今天,作为“图像”的绘画如何更好申明价值?如何更好观看绘画的“图像”?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梳理观看绘画“图像”的不同模式,尝试建立不同的观看方式。


展览现场

围绕“观看的方式”这一主题,根据绘画的三种主要创作、表达倾向,我总结概括了“观我”“观物”“互观”三种观看方式。需要明确的是,这三种观看方式本身没有高低优劣的评判,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角色关系,以共生的状态普遍存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绘画图像的生产、认知与传播。

第一单元

观我:内在与想象



展览现场

所谓“观我”,泛指观看的主要是作者的“所思”、“所感”、“所悟”。作者的内在情感、想象物化为视觉图像,也是观看的主要对象。在这一观看方式下,作者将自己头脑中的想象或思考通过画笔转化为绘画图像表达出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高超的视觉审美情怀以及深厚的绘画技术功底是构成这类作品必不可少的元素。观者是对作者的观看,所看到的绘画图像是作者的直接“心源”。


李富 麒麟传说 中国画124cm×249cm 2013年

李勇 蒙山传说 中国画120cm×248cm 2013年

“观我:内在与想象”的观看方式,艺术家居于观看链条的核心位置,观看的主体是“观者”,观看关系较为单向。为了凸显对“我”的观看,本单元分为两大板块:古代神话、现代思考。观看过程中,观众将与作者一起穿越古今、穿梭中西、神游万物,感受艺术家的精神自由及情绪释放。

杨大鲁病友油画200cm×160cm2008年

周伟华借问-游园惊梦油画150cm×300cm2012年

第二单元

观物:外物与寄情



展览现场

所谓“观物”,简单地说,观看的是图像所表达的外物状貌和作者寄托其中的情思。但必须指出的是,图像时代情境中的“观物”,作者与观者基于几乎平等的视觉知识前提——没有哪一种外物的视觉体验是今天的艺术家独有的。因此,观看的过程中,作者的感受与观者的感受往往会产生博弈。在此过程中,审美价值的输出自“观我”的单项成为了“观物”的双向。

宋卫东 山村三月 油画100cm×150cm 2021年

张新权 酒瓶状的烟囱 油画120cm×160cm 2017年

“观物:外物与寄情”的观看方式,创作对象居于观看链条的核心位置,观看的主体是“作者”和“观者”,观看关系呈为双向。在“观物”单元,我选择了两类图像中的常见的“物”作为两大板块:湖光山色、花鸟鱼虫。在观看过程中,观者将结合自身的视觉知识和审美经验,与作者一起审视江河气势、品味花鸟生机,并进一步做出属于观者的独立审美判断。

李波 昌鱼 中国画69cm×69cm 2005年

郭志光 九霄 中国画232cm×121cm 2017年

第三单元

互观:破壁与探索



展览现场

所谓“互观”,观看的是围绕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流行图像进行创作和表达的绘画图像。换言之,观看的是图像之图像。图像本身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评判体系,对图像之图像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不仅需要遵循图像时代的逻辑与趣味,还要争取巧妙地赋予图像以艺术的新义。观者则带着对图像的既定价值认知,审视图像之图像的表达并做出判断。在此观看过程中,认知、表达、欣赏不断被打开,形成了相互影响、渗透的交互状态。

杨德玉 上网族 中国画178cm×191cm 2012年

刘晓百慧 快食代 漆画180cm×180cm 2019年

“互观:破壁与探索”的观看方式,观看对象是图像之图像,观看的主体是“作者”、“观者”和“作品”,观看关系变得交互。“互观”单元的作品选择分为两大板块:技术剪影、生活片段。“技术剪影”以将流行图像或符号再结构、再阐释、再组合并生成图像新义的作品为主,作品具备较强的多媒体技术剪影美感;“生活片段”以取材于流行图像的作品为主,这些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以新闻图像、社交图像等形式广泛地传播,具备深刻的大众普及印象和共鸣基础。

温兴兴 天鹅湖 油画180cm×240cm 2014年

毛艾迪 折射的旅程 版画120cm×214cm 2018年

正如英国艺术史家 约翰·伯格所说:“所有的图像,都体现出图像创作者的观看方式。进一步说,当我们在观看别人的图像时,我们对它的理解取决于我们的观看方式。”“观看的方式”这一策划项目,试图站在图像时代的大背景下,实现对本地区艺术资源的整合与推介,思考如何培养引导观众、关怀研究艺术家、还原绘画艺术史,逐步尝试建构能够对当代美术馆的开放运行和展览策划定位有益的长远学术课题,一定程度上能够启发美术馆工作者的思考与实践,继而提升展览品质,增强服务能力。(作者任职于山东美术馆策展部,本次项目策展人)

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刘 晶

制作|冯雅颖

校对|刘 晶

摄影|刘 澍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2年出版38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email protected]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