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议题+现代艺术,关于广州CBD一场和地球单独的约会
广州的这个春天,开启了一场关乎人类与地球如何相处的艺术思辨对话。3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艺术家,带着各自的能量聚集在一起。他们有的走到广州的街头,记录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声音,然后将它们装进铁箱;有的为自己创造了一间透明的温室,模拟植物的状态并拍下影片;有的穿越到千年以后,构建出当代的我们从泥土中被挖掘出来的模样……
北极熊濒临灭绝,澳大利亚丛林大火或已致30亿动物死亡,亚马逊雨林逼近失去能力“临界点”,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正摆在人类的面前。新一代的年轻人又该如何作答?
在出品人伍立恒的启发与引导下,策展人、青年先锋艺术家仰成通过半年的调研和思考,终于首届“地球临界点”环保公益当代艺术展于2月22日正式拉开帷幕。仰成开始留意到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减少使用塑料袋,同时也期待更多人参与到环保当中。“我认为一件好的作品需要有同频的感知,和真诚的表达。不是教唆和硬性要求你去完成一件事,而接近于一种巧妙的提问方式。”他期待着,观众自己去阐述作品、提出问题,并种下信念。
沉浸式“环保表达”,将自己变成“植物”
在艺术展的现场,不同类型的作品充斥着人们的眼球。绘画、影像、装置、行为等跨媒介展现形式,多维度探究地球环境的现状。在展厅中央有一幅近5米长的布面油画,糅杂了具象与抽象,如许多星球之间的撞击,又如一颗水滴被无限放大的视角。“我选择将这样一种跟地球有关,跟宇宙有关,跟人类的灵性有关的力量放在这里。其实是我对这整个场域的综合。”仰成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现场还有两位驻地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受邀请来到广州,就地取材,花上大半个月,完成一组作品。张回的《箱系#9 》是其中之一,一组金属质感的箱体带来信息、声音混沌的场域。
张回的《箱系#9 》
一旁放着一个听诊器,带上听诊器才可以清晰地听到每一个箱体中藏匿的自然之声,有的低昂,有的澎湃。“这些声音都是采集于广州的街头,有些来自公路,有些位于人类生存的地方。”六个箱体分别对应了气、水、火、土、风以及圣灵。
另一位从江西过来的驻地艺术家则带来一件拓印作品,记录着古老城区与现代都市并存的广州的各种痕迹。植物的肌理、铁网、蚝壳墙、工业建筑的表面……“他每天都会在不同的地方取样,用他所感受到的城市魅力,一天一天拼贴而成。”最后这件作品取名为《共生》。
“我最重视的是他们是否有在真诚地表达。这是我作为策展人最看重的一个点。”仰成希望所有在场的呈现,都是创作者基于自身立场、经验,以及个人的思想去关注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而本次艺术展的整体思路围绕着“变动的现状”这一主旋律,并从两大板块去落地,一个是生物多样性,另一个是人类的行为。
正如《一小时的居住体验》这段行为影像。艺术家为自己创造了一间透明的温室。此前,她都是将植物作为实验对象,这次她想亲自体验。温室听起来像一种保护措施,但里面没有任何必需物资。“没有手机,没有卫生间,也没有吃的喝的,就在这样一个空间待上一小时。”渐渐地,她的感知能力开始下降,精神也愈加疲惫。
迷茫的一代,寻找“绿色出口”
“地球临界点”计划是一项跨界联盟式的公益创新实践,由“生活即公益”理念倡导者与践行者伍立恒发起。“我所接触到的青年一代,他们谈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迷茫。其实他们有很多的热情,也向往为社会做贡献,但好像找不到那个突破口。”
在后疫情时代,她发现,环境保护成为一个让年轻人更容易产生共鸣的领域。“大家都很热爱大自然,喜欢参与户外活动。特别是他们对动植物的这种连接感比前几代人都要更强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拥有越来越成熟的环保及公民意识,他们更愿意学习遵从垃圾回收原则、使用可循环材料的消费品,通过选择新能源汽车、共享交通工具等实现绿色出行。
《囚树》
首届“地球临界点”艺术展,自2021年12月20日正式启动作品征集以来,引发了超乎预期的热烈反响,收到了来自海内外超过240位青年艺术家的近300件艺术作品。“地球临界点”短短的五个字带给所有人一种紧迫感。“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伍立恒说。
仰成表示,最初筹备的时间点刚好与去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Earth Overshoot Day)临近。自1987年开始,地球就开始进入“透支模式”。每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标志着人类已使用完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2021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落在7月29日,这也意味着,这意味着,从7月29日到去年年底,我们都在透支自己的生态。
“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看起来是代表着整个地球的数据,但最后都会落在每一个小小的个体上,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持续性地收集到很多的样本、案例和数据,带给仰成非常大的触动。他告诉记者,现如今的年轻人有时会被大众误解其对公共环境的话题漠不关心,其实他们在睡梦中也忧心忡忡。《巡游》这组绘画,就源自作者的梦境,一个全身燃着熊熊烈火人在湖面上自如行走。周围看似美妙和谐,但困境正慢慢逼近。
《人类制造1》、《人类制造2》、《人类制造3》
而《人类制造》系列是3件互动装置,其中两个批量生产的服装人模包装成佛陀的外表,靠近时会听到21世纪的嘻哈音乐。其作者将时间设定在遥远的未来,未来人通过挖掘,出土了一批廉价的还没消解的塑料制品。观众看到时,不禁发问,我们究竟会留下什么给到后人?
凝聚多方力量,“我们应该阻止世界变坏”
“跨界”是这次公益实践的一大关键词。不再是单纯由某一个NGO组织去发起的模式,而是融合了NGO、企业、青年艺术家群体、媒介传播等,开放且包容地共同促成环境保护这个核心议题。
伍立恒特别提到,在中国提出“双碳战略目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关注和支持推动环境保护议题,最终通过跨界资源整合促成了此次公民自发的环保公众倡议行动。
“向内探索,与自然共振。”“我们应该更坚强地存在,我们应该阻止世界变坏。”“ONE EARTH,ONE LIFE。”在现场专门设置的留言处,几本留言簿已被写得满满当当。“我们同时期待着更多的公众可以来到这个公益免费的对话空间,用艺术架起更多碰撞与交流的桥梁。”仰成也代表参与展览的青年艺术家们向公众发出诚挚邀请。
现场的留言簿已被写得满满当当
虽然之前参与环保的艺术实践并不多,但在策展的这半年,仰成逐步从衣食住行中做出改变。“大数据说,一个人一年会使用超过1000个塑料袋。那我个人而言,去年就减少了500个塑料袋。”他开始减少外卖,拒绝使用化学染料的衣物。“当看到多种多样的艺术家的作品,也给了我很多不一样的灵感,和想要表达的方向,会一直滋养着我后续的成长。”
与此同时,他收到了不少国外画廊的反馈。目前已经有一位伦敦的策展人联系到他,想要发起联合策展。“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不仅在国内,在国际层面也容易引起共鸣。”能够引发青年群体,乃至公众对“低碳”、“环保”、“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关注、思考以及行动,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从自己多年的经验来看,伍立恒认为,广州是一座烟火气浓厚的城市,在公益事业上也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在首届艺术展举办期间,还将举办环保宣传志愿者行动、艺术工作坊等公众互动活动,以吸引、启发更多的青年群体投身到为公共利益作贡献的场景中来,展示当代青年的社会影响力。
采写:南都记者 刘安琪
摄影:南都记者 邹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