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石窟艺术:莫高窟的彩塑

2022-03-24 15:27:27 来源:佛像雕塑艺术


一、莫高窟的彩塑是如何制作的

彩塑是莫高窟艺术的主体内容,现存上起东晋十六国晚期,中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下至西夏、元,历时一千余年间所造2000余身,其中基本完好和保存原貌者近半数。彩塑的制作方法及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圆塑、浮塑和影塑。莫高窟彩塑全面系统的反映了我国彩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部真实系统的彩塑史。

1.圆塑

彩塑艺术之一,用具有可塑性的泥土材料制作的适合从不同角度观看的立体造像。敦煌石窟的圆塑制作根据所塑形像的大小,方法可分为三种:(1)小型塑像,先用木料削制成造像的大体结构,再在表面敷以细质薄泥进行塑造。(2)中型塑像,大小与人等高,用圆木根据造像动态扎制骨架;部分人体构件,如手掌用木板制作,手指以铁条制成,手臂则以圆木削制成有榫的配件,上泥前用芨芨草或芦苇捆扎,然后表层敷泥塑制。(3)大像,与前两种不同,不用木质骨架,而是在开窟时,预留塑像石胎,在石胎上凿孔插桩,表层敷泥塑成。前两种方法制作的彩塑又称木骨泥塑,第三种通常称为石胎泥塑。此外,所用的泥分为两种:粗泥,用澄板泥加麦秸塑制人物大样;细泥,用澄板泥、细沙、麻或棉花等材料塑人物的表层、衣褶、佩饰、五官等。敦煌圆塑多塑造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菩萨、供养菩萨等主体性造像。


图1莫高窟第328窟 西壁龛内南侧 阿难(木骨泥塑) 盛唐

第328窟阿难 塑造于盛唐,位于主室正龛龛内佛像南侧。阿难,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喜庆,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侍佛二十五年,多闻佛法,长于记忆,故称“多闻第一”。此身塑像保存完好,将阿难塑造成一踌躇满志的少年弟子形象。其身躯斜,两手笼于袖内,昂首挺立于佛侧,面相饱满圆润,双目微微睁开,凝视着空茫,好似在谦恭的出神聆听。金碧辉映的锦襦与姿态的从容洒脱相得益彰,神情的文静稚气与忠厚憨直也掩不住这位贵族少年睿智的流露。

图2莫高窟第96窟 北大像(石胎泥塑) 初唐

北大像 莫高窟第96窟,唐代称北大像,俗称大佛殿。它是莫高窟的第一大窟,建于初唐。洞窟直通崖顶,高40米,窟外有九层木构建筑,高45米。窟内无壁画,依崖塑敦煌石窟中最大塑像(高35.5米)的弥勒佛像。在室内泥塑造像中,其高度居全国之首,因此号称“室内第一大佛”,也是世界第三大佛(第一为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第二四川荣县大佛,高36.7米;均为露天大佛)。因位于第130窟大佛之北,遂称北大像。大像就崖镌刻石胎,外敷草泥,然后造形上彩。

此窟及像最早由禅师灵隐及居士阴祖等造于695年。五代后,因地震毁,同窟壁画亦毁于此时。由于石胎尚存,故后代重修此像的身材比例和基本姿态仍保持原状。据文献记载,武周初建大佛时,窟外木构建筑为四层;晚唐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重建,改四层为五层;宋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托西大王曹元忠避暑莫高窟,将下两层拆换重建;清末敦煌商民戴奉钰集资重修,改为七层;1928年,刘骥德、易昌恕等重建,改为九层;于1935年建成,即今之“九层楼”。大佛现存外表即1928年重修九层楼时妆绘,彩绘僧祗支及土红袈裟,并在袈裟垂裾边沿绘清式云龙纹,非佛非俗;但基本上还保持了初建时的造型。1987年由敦煌研究院主持重塑了大佛的双手。

2.浮塑

彩塑艺术之一,用泥土塑出浮凸壁面上的泥塑。莫高窟的浮塑以装饰性为主,用来表现洞窟中附属于龛、窟顶和佛坛等的装饰部分,形式大都是仿照木构的建筑部件,上施以色彩或彩绘纹样,到五代、宋时还进行贴金、描金,使泥塑的窟、龛、佛坛等平添建筑的真实感,给彩塑和壁画增添了装饰效果。在第268、272、275、259、257、251、254、248、437、419、420、427窟中有北朝和隋代的浮塑龛楣、龛梁、龛梁尾、龛柱等;在第268、272、275、259、254、248、437、431窟有窟顶的浮塑装饰;在第61、449、130、16、366、367窟中有五代、宋、西夏的浮塑中心藻井图案,如双龙宝珠、蟠龙、蟠凤等装饰,均在浮塑的形象上彩绘贴金;在第231、360、367、9、142、61、55、449窟中有晚唐、五代、宋浮塑的壶门;唐代还有浮塑的头光、身光或靠背。除了这些装饰性的浮塑作品外,近似于圆塑的贴壁半圆塑和高浮塑还用于塑造较小的菩萨与弟子像。

3.影塑

彩塑艺术之一,原料为泥、细沙、麦秸,用泥制模具(泥范)翻制,表面经过处理后,进行敷彩。通常将背面粘贴于墙壁上,正面凸起呈高浮雕状,主要为装饰性的,用来衬托主像圆塑。成群影塑的上色,符合均衡、对比、变化的要求,与周围的背景和谐统一,浑然一体。莫高窟的此类实物有北朝和隋代洞窟内的中心塔柱或四壁上粘贴的佛、菩萨、供养菩萨、千佛、飞天、化生、莲花,以及唐代洞窟粘贴的小型一佛二菩萨说法图、小型佛像等。此外,在圆塑身躯上的一些饰件,如璎珞、串珠、宝冠上的花饰也均属模制粘贴的影塑。

二、莫高窟彩塑有哪些形象

莫高窟彩塑的种类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僧人等佛教塑像。

1.佛像

佛是音译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按佛教的说法就是大彻大悟觉行圆满的意思,乃佛教修行中的最高境界。小乘佛教徒认为:只有教主释迦牟尼才达到了这种境界,所以只有释迦牟尼可称为佛。而大乘佛教认为:凡是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皆可称佛。在莫高窟中,每一窟内都有佛像供养,并多居于主位。其艺术造型为:身披袈裟,头有肉髻,耳长及肩,眉间有白毫,指间有蹼,手印随说法、降魔、苦修、禅定等不同内容而不同。根据姿态来划分,有立、结跏坐、半跏坐、交脚坐、并坐、倚坐、侧卧等姿态。早期洞窟多为交脚弥勒,释迦佛说法、降魔、苦修、禅定,释迦、多宝两佛并坐说法与卢舍那佛等形象。隋唐以后,则增加了三世佛、三身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倚坐弥勒佛、释迦涅槃等多种形象。

图3 莫高窟第259窟 北壁下层 坐佛 北魏

第259窟坐佛 塑造于北魏,位于该窟内北壁下层龛由里向外数第三龛内,眼睛和左腿已略有破损。坐佛高0.92米,波发高髻,脸面浑圆,耳大垂肩,挺胸收腹,体态端庄,比例适度,双腿盘起,结跏趺坐在长方形须弥座上,双手在腹前重叠作禅定印。深红色袈裟覆体,在膝盖前呈三莲瓣状自然下垂,阴刻衣纹流畅自如疏密有致,紧贴躯体,给人以薄纱透体之感,即运用画史上所谓“曹衣出水”之法。此像结构严整,脸面和胸部,精刻细作,使之显得细腻滋润,富有血肉感;特别那弯眉下微睁下视的双眼,约略隆起的鼻翼,嘴角微翘和深深陷进的两个小窝,弯如半月形的双唇,都现出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会心的微笑。此佛充分地体现出我国传统艺术中,以形写神、有主有次、形神兼备的特点,是敦煌彩塑中的上乘之作。

2.菩萨像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埵”的略称,意为“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以解脱众生苦难为己任、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菩提(觉悟),在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都可以被称为菩萨。鉴于菩萨以普渡众生为修行的最终目的,莫高窟中的菩萨往往是神态安详、肌肤丰润、衣着飘逸、超凡脱俗的形象。大多数的菩萨本为男性,但为了表现菩萨以慈悲为怀,彩塑的菩萨多以女性的阿娜多姿与温柔善良来表现。从十六国到蒙元,彩塑菩萨似乎也经历了年龄的变化,十六国菩萨多为十一、二岁的少女形象,到了北周就发展成十五、六岁年轻女子的形象,再到唐代变成风韵成熟的贵妇形象。

3.弟子像

按字面的意思讲,跟从师父接受教导的人都可以称为弟子。这里的弟子指佛教中那些通过听从佛的教导,进而自我修行,最终达到自我觉悟,解脱生死轮回的修行者。与菩萨不同的是,弟子不能超度他人,只能解脱自己,其最高果位是罗汉。就塑像而论,弟子多以比丘(即僧人)的形象出现。在莫高窟,释迦佛左右作为侍者出现的比丘都是迦叶和阿难两弟子。敦煌的弟子画像出现的很早,十六国时期的第272窟就有,但北魏时期无此题材,北周又重新出现了塑、画的弟子像。隋唐多绘塑结合进行表现,以表现十大弟子为主,多是塑二而绘八。五代以后的洞窟则是将弟子都付诸绘画,并有榜题保存至今。

十大弟子 佛祖释迦牟尼的门徒中最有成就的有十人,被称为十大弟子,即摩诃迦叶(简称迦叶,头陀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简称目连,神通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摩诃迦旃延(简称迦旃延,论议第一)、阿那律(亦称阿尼律陀,天眼第一)、优波离(持律第一)、阿难陀(简称阿难,多闻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等十位学有所长的人。

4.天王像

佛教传说中,须弥山的山腰有一座名叫犍陀罗的山,山上有四峰,每峰上有一王居住,护一天下,称为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是:东方持国天王,身为白色,手抱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身,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手上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手中托塔。在莫高窟彩塑中,中唐以后多有表现,也常常和力士并列出现;归义军时期的洞窟中多于窟顶四角画四大天王,表示护持四方之意。

图4 莫高窟第194窟 西壁龛内南侧 南方天王(局部) 盛唐

第194窟南方天王 塑造于盛唐,位于主室正龛内的南侧。该塑像身躯略微向内有所倾斜,体格极为健壮,身穿绢布质地的铠甲,头部朝向外侧,左臂向上抬起,右臂和右腿向外伸展,足下踏着山石,挺胸分腿而立。此像突破了天王像的凶神恶煞的单一程式,注意着力刻划天王言笑的面目表情,使得这一尊天王的面部肌肉显得格外饱满。其头挽高髻,面部丰润,浓眉飞扬,双眼略眯,启唇露齿,笑容可掬,把赳赳武夫英武豪爽而又憨厚善良的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别有一番情趣在其中。此天王在上色方面,铠甲上以石绿、石青绘上石榴卷草纹样,爽亮富丽,对人物性格的表现起到了辅助作用;白色的面部又以赭色绘胡须,使其质感细软、蓬松、飘动。总体上,人物内心世界与整体的动态和色彩极为和谐,形神均饱满凝练。

5.力士像

力士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多指对称守护于两侧的佛教护法二天神,也就是俗称的“哼哈二将”。莫高窟的此类塑像多是长发绾髻、袒裸上身、筋骨暴起、腰系战裙的凶狠形象。

6.禅僧、高僧像

禅是“禅那”的略称,中国古代将其译为“思惟修”,就是将散乱的心念集中,进行冥想。禅僧就是坐禅修行的僧人,坐禅求冥想也是早期佛教僧侣进行修行实践的主要方式。莫高窟所存的禅僧像都是佛弟子进行修禅的塑像。北凉第272窟外门南北两龛(门北之龛编为第273窟)的两身和西魏第285窟主室正壁南北两侧龛的两身是其代表。此四身禅僧像均置于仅能容身的小龛内,用以表示在山林岩窟禅修。修禅的僧人以袈裟缠身裹头,姿势为禅坐,即结跏趺坐,两手相叠作禅定印,体现出了禅修时的凝神摒虑,冥思入定的心境。

图5 莫高窟第285窟西壁南侧 禅僧像 西魏

第285窟禅僧 塑造于538~539年前后。为一青年静坐的禅僧形象,其双手作禅定状,身穿水田袈裟,色彩明快,裹头缠身,头微微下俯,双目凝视空茫,双唇轻合,静神沉思。底色为土红色,头光为红色和白色火焰组成的圆形,后有装饰着小花的白色三角靠背,三者将禅僧坐禅时的宁静衬托的更为突出。虽身着袈裟,却依然隐现出禅僧圆润的肌体,表现出了静从习定的禅僧充满着生命力却又心如止水,不染尘埃。从整体造型上看,上实而下虚,塑造者更注意对头部的刻画。所以塑像的面部显得犹为细腻,红润的肌肤、饱满的天庭、清秀的眉目、耸直的鼻梁、略方的口唇,使僧人在清秀俊逸的面相中透露着颖悟睿智、潜心参禅、不染尘世的意境。

高僧像多是为敦煌当地著名的高僧大德塑的纪念性塑像,如著名的藏经洞内就有归义军高僧洪辩的真容像。

三、莫高窟彩塑有哪些组合

在莫高窟除了单体的佛像之外,彩塑多是以主尊佛为中心的多个彩塑结合的塑像群来表现的。简单来说,可以按主尊佛的数量来划分成一佛并随从、二佛、三佛、七佛等多种组合形式。

1.一佛并随众组合

在莫高窟,一龛内彩塑的数量总称为一铺。一铺所包括的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的数量因龛的大小而有不同。在这一类中,每一铺彩塑,都是以一尊主佛为中心,两侧分别列菩萨、弟子、天王、力士。通常有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一佛二弟子二天王、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3身、5身、7身、9身、11身数种组合。

图6 莫高窟第45窟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组合 盛唐

第45窟群塑 现存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共七身,主佛结跏趺坐在束腰式金刚座上,二胁侍弟子、二胁侍菩萨及南北二天王均为立像。主佛脸面丰满圆润,双目修长,口端鼻正,内着僧祗支,外穿通肩式袈裟,衣纹流畅自如,色彩浑厚深沉,结跏趺坐,作说法相,身后的头光和身光,及一道道凸起的泥条金饰,绘塑互映,更显得层次分明,富丽堂皇。分侍在两旁的迦叶和阿难,一老一少,一个老成持重,一个年轻洒脱,一个睿智达练,一个童心外溢,形成鲜明的对比。两身菩萨,面带微笑,温婉慈祥,袒露上身,肌肤洁白如玉,斜披的飘带以及华美的长裙,与阿娜多姿的一波三折的S形躯体,巧妙结合在一起,既超凡脱俗,又雍容华贵。南北二侧的天王,上穿金甲,下着战裙,瞪目张口,一手卡腰,一手挥拳,威武凶猛,与温柔的菩萨和虔诚的弟子,一文一武,形成强烈的对比。整铺造像更显得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内心世界明显,性格各异,实为我国彩塑艺术中之精华。

此外,涅槃像也是一种特殊的一佛并随从的组合。“涅槃”是指佛教徒全部修习所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获得的一种境界。按佛经中记述:释迦牟尼在八十岁时,行至拘尸那城熙连若跋提河畔裟罗双树间,为阿难等徒众最后说法完毕,在所敷置的佛床上,头向北,面朝西,右胁累足而卧,面容端详自若,毫无痛苦而逝;因此,后人绘、塑、雕造佛涅槃像时,以卧佛为主尊,周围绘塑弟子与菩萨像。

2.二佛组合

二佛指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反映了《法华经·见宝塔品》中释迦、多宝对坐说法的情景。故事讲:多宝佛曾发下大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作为证明。”于是,每当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时,多宝塔果然涌现出来,令众弟子惊诧,求见多宝佛。但多宝佛还发下誓愿:“其有欲以我身示四众者,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一处,然后我身乃出现。”于是,每到此时,四方诸佛云集,释迦用右指开多宝塔,多宝佛请释迦佛入塔并坐,赴会者均因释迦的神力升到虚空。

3.三佛组合

三佛在这里主要是三世佛,一般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过去世佛,多指迦叶佛,也有说是燃灯佛;现世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世佛则为弥勒佛。这三世佛因按时间顺序排列,所以又称竖三世,莫高窟第158、244窟有完整造像。在敦煌石窟中,其表现形式有二:(1)三铺主像式。即在窟内的三个壁面各塑一铺有一主尊、二胁侍的主像;其中正壁、右壁的组像,各为一佛二胁侍菩萨像,左壁的组像,主尊为弥勒菩萨,主尊左右各一身胁侍菩萨。(2)三身尊像式。即洞窟正壁长佛坛上塑释迦涅槃像,右壁塑过去佛立像,左壁塑未来佛倚坐像。(3)弥勒三会式。于中心佛坛左、中、右三面各塑一铺以弥勒为主尊的组像,表现弥勒佛三次集会说法的情景。另外,还有按地域方位来划分,指三个佛国世界中的佛主,即横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图7 莫高窟第55窟 中心坛 三佛组合 宋代

第55窟弥勒三会群塑 宋代塑于中心佛坛之上,是表现弥勒三次集会说法的群塑,莫高窟仅本窟有这一题材的造像。佛经讲:弥勒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二会说法,九十四亿比丘得阿罗汉;三会说法,九十二亿沙门得阿罗汉。此窟现存弥勒倚坐像三身,分塑于佛坛西、南、北三边,成三足鼎立之形,用以表示弥勒三会。尚存有三身菩萨像、一身弟子像、一身天王像,分别侍立于弥勒像之侧。另有二身肩负弥勒佛座的天王像。莫高窟所存宋代彩塑不多,这是其中保存最好的一组,造型、衣饰依然保有唐风,只是不如唐塑生动有力。佛坛的背屏直通洞窟的西披。西披上绘有弥勒经变,与佛坛上的弥勒三会群塑珠联璧合,相映成辉。

4.七佛组合

印度部派佛教以来,认为过去世界上先后有过七位佛陀。释迦牟尼前世有六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加上释迦牟尼佛,通称为过去七佛。莫高窟第365窟就是以七佛组合为主尊的洞窟。

莫高窟南北两区现存洞窟共735个,其中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窟有492个,主要集中在南区。莫高窟南区洞窟以礼佛窟为主,也是游客参观的重点区域。在这些洞窟中,窟形、壁画和彩塑被较好地保存至今,也正是在这些洞窟中,我们能感受到莫高窟艺术的悠长与博大。

本文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独冠天下】系列·新书首发|预售

[马上抢购,限时6.6折购书]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