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寺庙,其实“寺”和“庙”差别大啦!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能够深深扎下根,并且枝繁叶茂,绵绵不绝,这与遍布九州的寺院有很大的关系。
在清朝之前,寺院并不仅仅是礼佛的所在,也是教育的所在。这个传统今天在泰国还仍然保持着,泰国很多的男孩在成年之前,都要到寺院出家几年,其实这几年就是去寺院接受教育的。
寺——寺院
“寺”的称谓,最开始是没有宗教属性的。在古代,“寺”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比如文学作品的“大理寺”,是干什么的呢?
古代的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中国最早是从北齐开始设立大理寺,历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
“寺”在古代汉语里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意思是说,皇帝设立的这个机构是个永久性的机构,不是临时性的机构,是要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的,这就称“寺”。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倍受历代王朝重视,认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国家统治,并且对民众有教化作用,因此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希望这个场所能够永久的存在下去。
永平十年,汉明帝派特使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开始就是鸿胪寺负责接待的。后来因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欢迎,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
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西面,按天竺僧伽蓝摩(梵语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样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这些房屋依照当时的习惯,也被东汉王朝称为“寺”。因为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
白马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它的目的就是翻译经典,此外就是指导大众共同修行。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而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历史上的佛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里面有藏经楼,起到了现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里面不单单佛教经典,儒家道家的经典都有收藏。很多读书人,象王阳明、朱熹、范仲淹这些大儒,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讲座,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去听,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众共同修行的一个场所。
寺院里的出家人,相当于大学里的专职教授。学佛选择出家或者在家,这是分工的不同,出家只是选择做专职弘扬佛法的工作。好比有人选择在学校里教书,也是专职做传播知识的工作,这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学佛不一定非要出家,就好像学知识不一定非要当老师。
庙——庙宇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庙”在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寺”更长远,像大家都知道的: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我们没有听说供关帝的叫“关帝寺”的。
因为功能不一样,所以称谓也就不一样。
了解了“寺”和“庙”的不同,就应该明白我们去寺院其实是去学习的,不是祈求神明保佑的,也就应该明白,去寺院并不是去从事什么迷信活动,寺院是开启人的智慧的地方。
现在很多人不懂这个意思,把寺都看作庙。学佛之人,首先要自己明白这个道理,然后再随缘告诉他人。
【独冠天下】系列·新书首发|预售
[马上抢购,限时6.6折购书]
▼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