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 ∣ 海派今潮,迷失在石库门弄堂内的当代艺术传奇
城市奇遇空间艺术展
近日,海派今潮艺术季的《城市奇遇空间艺术展》在上海市虹口区今潮8弄商业区开展,据悉展期将持续至2022年3月31日。
这是一个让人耳目一新1的展览,汇集中外极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科幻作家等,展现上海石库门弄堂生活的前世今生,营造城市中的奇遇体验。人们畅游在艺术装扮的弄堂里,既能感受到时光流逝,也能体会到岁月常新。以下是“凤凰艺术”特邀撰稿人于奇赫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还记得笔者小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上海地址中的“弄”字,真的是一头雾水。因为这个词在北方一直是个动词,从来不当作名词使用;那时也没有去过上海,不知道为什么那里没有胡同。直到长大后真的来到了弄堂,才发现这里的建筑风格确实特别,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是超出想象。但历经百年的弄堂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形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难以割舍的本土语言,这永远是上海的一个文化符号。
在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与武进路的交叉口,有8个低矮的弄堂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与路对面的钢筋混泥土玻璃大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被叫做“今潮8弄”的空间中,一个名为“城市奇遇空间艺术展”已经开幕了一个多月,每天还是有很多观众进进出出。本次展览由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上海市美术馆协会副会长阮竣担任艺术总监;由欣稚锋艺术机构创始人,APSMUSEUM 馆长汪斌担任策展人。
当弄堂变身当代艺术展场
上海人对童年的回忆常常会和弄堂联系在一起。在人们常说的“上海滩”时代,住在花园洋房和公寓大楼的都是上流社会的人物,平民百姓都住在一条条弄堂里。多数弄堂由一个个“石库门”组成,后来出现的新式里弄就是将住宅和石库门组合而成的新方式。此外,由简易建筑材料搭建的棚户也弄堂,所以,弄堂里隐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差异。
汪斌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她小的时候住在静安区威海路陕西北路的石库门中,动迁后搬到了长宁区愚园路的新式里弄房子里,愚园路的房子至今还让她印象深刻。长大后,汪斌的学习、工作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曾任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师,后又至陆家嘴开发公司参与了小陆家嘴规划深化方案。
对于长期活跃在国际超高层建筑产业领域的汪斌来说,过去的弄堂确实存在很多缺点,落后的设施与高昂的装修成本给至今居住在这里的人来说带来了诸多不便。汪斌说道:
“但是从物理层面来看,弄堂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历史建筑,也是老上海城市脉络和地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精神层面来说,她是老上海人的生活记忆,保留着上个世纪的生活特性与文化肌理。所以保存状态较好的弄堂街区值得加以修缮并和进行利用,是我们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并活在当下的一个空间支点。”
“今潮8弄”所在的虹口,在上个世纪就是鲁迅、瞿秋白、郭沫若等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坛名流曾经生活的区域。虹口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而上海这座城市的命名与虹口有关。而开埠以后的上海,接纳西方文化的前哨也是虹口。因此,在这里举办一场当代艺术展览,也是借助艺术的力量在漫长的时间涓流之中投掷出历史般的回响。
▲
而对于汪斌来说,她也十分善于将国内外当代艺术领域最为著名的艺术家和优秀艺术作品引入都市环境和建筑空间之中。此次“城市奇遇空间艺术展”分为“城市森林”“烟花迷宫”“折叠未来”三个板块,其中“城市森林”试图将自然生态和城市环境结合,基于老建筑发生的“烟花迷宫”把历史人文与现实当下结合,沿着四川北路一侧新老共生的建筑展开的“折叠未来”方志具有科幻虚拟、超现实元素的艺术作品将话题引向未来。
布满弄堂的当代艺术作品
在展览“城市森林”部分中,袁侃的雕塑作品《偷窥》《翻越》《熊猫一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形态各异的熊猫以一种特别的姿势与空间结合,或坐着或扒着,借熊猫拟人化地表达都市人生活中的状态。
▲袁侃作品《熊猫一家》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袁侃作品《偷窥》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穿过“今潮8弄”已经设置的多个正方体展示区,陆毅、朱云雁和韩博绘制的墙绘作品《异托邦迷航》也引人注目。这件作品不同于街区出于环境改善为目的的墙绘工作,艺术家回到了自己童年的梦,将自然生态、现实环境等主题融入其中。
▲陆毅、朱云雁和韩博作品《异托邦迷航》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 陆毅、朱云雁和韩博作品《异托邦迷航》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在墙绘的旁边,陈小丹用砖墙砌起《满地花》中,可以看到陶瓷质感的植物、蝴蝶与蜻蜓,硬性材料的砖具有了一种保护的软性功能,蕴含着希望和生机。作为女性艺术家,陈小丹作品中坚定和柔美的并存,也回应了不远处的石库门建筑。
▲陈小丹作品《满地花》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 陈小丹作品《满地花》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安东·西比克(Aldo Cibic)的《大象喷泉》是为“今潮8弄”度身定制的,这位居住在上海鞍山新村的建筑师因为对于老校区房子的改造而在网络上走红。安东·西比克制作了红色的大象喷水头,并在整体装置的的上方种了绿色麦苗,以一种诗意的手法展现出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安东·西比克作品《大象喷泉》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安东·西比克作品《大象喷泉》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日本艺术家宫岛达男12米高的作品《时间瀑布》,矗立在车水马龙的四川路武进路口。在临近傍晚的时候,屏幕上的数字愈加清晰,并且随机掉落。这种掉落引发的时间消逝感,在这个空间中寓意城市化进程中的时代变迁。
在展览的第二部分“烟花迷宫”中,来自北京的“绘造社”模拟了过去上海弄堂中晾晒衣服等物件的场景,以1:3缩小的比例在室内做了装置作品《彩旗下的弄》,观者能看到空间层层叠加出一个丰富的系统、其中发生着重与轻、新与旧对话。
▲绘造社作品《彩旗下的弄》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绘造社作品《彩旗下的弄》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秦思源的影像《暖》讲述的是一个老人在冬季饲养蝴蝶的故事,而不远处的马良两幅摄影作品《上海最后一个骑士》讲述的是一个身着重甲的骑士被困在了上海的老旧房屋。这两件作品虽然一北一南,但是形成了有趣的对照效果,都是对于社会变迁的一种具有叙事性的呈现,讨论了时间、命运等话题。
▲秦思源作品《暖》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马良作品《上海最后一个骑士》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杨剑平的作品《长尾骨的男人》,这是一件非常小的雕塑,长尾骨的男人具有尚未进化完成的含义,但他用力地以推搡状依附在墙体上,却脚踩虚空,扮成英雄,让人想到了西西弗。
▲ 杨剑平作品《长尾骨的男人》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林天苗的作品《我的花园》是由很多涌动着绿色系液体的玻璃试管组成,玻璃壁上写了很多植物的名字。艺术家设置的液体不同喷射角度所形成的丰富的颜色变化,是必须要观者“在场”才能体验到的,与所在的天井空间形成了新的关系。
▲林天苗作品《我的花园》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刘建华的一组雕塑《颜色》,呈梯形状贯穿了四个不同尺度的天井。这组作品保留了手揉陶土后的一种形态,将艺术家的力量可视化。这些作品能让人感受到当代艺术在历史保护建筑中,依旧可以演绎出多种形式与环境发生对话。
▲刘建华作品《颜色》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刘建华作品《颜色》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乔瓦尼·欧祖拉(Giovanni Ozzola)对光线、空间以及观察力有着深入的思考,而他的画面语言也可简要概括为:在一面满是涂鸦的墙壁中,开了一个天窗,窗内是一片宁静的海。这种场景显然是不真实的,制造了一种对人类世界的隐喻。
▲乔瓦尼·欧祖拉作品《三位一体》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加拿大画家、雕塑家、诗人米歇尔·马多(Michel Madore)制作的铜像,展示了一种混沌状的身体。这种近乎原始的形态也蕴含着东方古老的哲思。这样的融合,是在生活与创作中自然而然发生的,一种对于生命平凡的感动。
▲米歇尔·马多作品《恋人》作品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在展览“折叠未来”部分中,AATB的互动作品《握手》是由两个可以通过手机操控的交互作品。观众可以扫描作品前二维码进入互动程序,匹配成功后就可以使用手指控制机械臂上的布手进行触碰。其创作的背景是因新冠疫情出现的社交距离,让人与人之机械臂模仿人类的交往礼仪,帮助人们克服因为社交距离带来的孤独感。
▲AATB作品《握手》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艺术家组合郝经芳&王令杰作品《Cubic Light》使用了三道空心矩形光柱在空间中交汇,围成一个由光构成的立方体。这件作品处在一个独立的黑暗空间中,这种对比让人们推开门后当即留下深刻印象:一条光的通道,联结希望、圣洁与救赎。
▲郝经芳&王令杰作品《Cubic Light》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高伟刚延续其之前展览“猎户座”中的星际旅程,用一个宇航员的形象与滚筒洗衣机相连,赋予日常物一种的超现实的意旨。另一个世界的入口,可能就在身边。
▲高伟刚作品《是谁、在哪、为什么》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张鼎的《一种需要-情调-2》围绕着感官与意志,通过隐藏的信息依靠直觉激发思考,让人想到了火焰与黄金灼人燃烧。
▲张鼎作品《一种需要-情调-2》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邱岸雄的作品《逝者如斯》取自孔子的话语,艺术家对时间与空间进行了新的诠释。透明屏幕后是四川北路的街景,动画中出现的事物都在时间的洪流中逝去。作品中人与物的失重状态暗示场景的不真实,但当下真实世界不正在转为数据流么?而数据经过算法的配置后,还会作用于真实的世界。
▲邱岸雄作品《逝者如斯》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邱岸雄作品《逝者如斯》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展览中有一件作品占据的并不是建筑空间,而是纸质空间,那就是陈楸帆创作的一部小小说《未来奇遇》,讲述自己在夜晚带着醉意进入这个历史与未来交叠的街区,在无尽的时空中遇见这场展览。在导览手册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我解开双手,整个街区开始变形、敞开,展露出无限多的路径,通往无限多的未来。”
引导观众理解展览作品
“城市奇遇空间艺术展”对于普通观众非常贴心,主办方在每一件作品旁都配备了一位身着暗红色运动上衣的志愿者。这些年轻的志愿者在现场不仅起到了维持参观秩序、倡导文明观展的作用,还肩负着为观众答疑解惑以及介绍作品的责任。
▲袁侃作品《翻越》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在这些志愿者中,有的人比较主动,例如笔者在参观刘建华的作品时,志愿者就会介绍作品的材质与造型想表达的想法,用词准确,通俗易懂。可以看出这似乎并不是主办方的要求,而是这位志愿者十分乐意分享自己对这件作品的理解。很多中年观众都十分认真地听从志愿者的讲解,刚进门时脸上的疑惑也被解开了。
▲刘建华作品《颜色》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AATB的互动作品《握手》需要使用微信扫码操作,或许观众只是以休闲的目的走到了作品的前面,随便看两眼就准备移步其他区域;但是在志愿者热情的讲解下,就有很大几率用手机扫码参与作品。志愿者的讲述不仅让观众快速了解了作品的创作意图,还激发了他们与作品之间的互动。
▲AATB作品《握手》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当然,每个志愿者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展览中秦思源的作品如果没有文字介绍,对于观众来说很难理解。笔者遇到的这个区域内的志愿者不会主动介绍作品,但是当观众向他询问的时候,他可以进行作品的简单介绍。位于“绘造社”作品《彩旗下的弄》的志愿者也没有主动介绍作品,因为这件作品对于观众来说容易理解,她主要负责观察观众与作品间的距离提示。
▲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很多当代艺术作品在公共空间中展示时,对于观众来说很难理解,特别是白天参观“城市奇遇空间艺术展”的观众以中老年人居多。日本艺术家菅木志雄(Kishio Suga)和英国艺术家杰拉德·海姆斯沃斯(Gerard Hemsworth)都认为,艺术家没有义务向观众解释自己的艺术;如果没有文字阐释,那么大部分的当代艺术作品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在理解上产生了很大的障碍,看展览的人也就是看个热闹。
▲艺术总监阮竣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志愿者对促进观众对于当代艺术的理性具有导向性,可以促使观众对作品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和意愿认同,这对于公共空间中的当代艺术作品尤为重要。从现场来看,很多人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接受当代艺术作品。而本次展览的主办方之一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与特别合作方“粟上海”的发起人阮竣先生表示:
“这两个品牌就是为了打破过去美术馆与社区的边界的束缚,用艺术作品联结艺术家与大众,开展专业艺术活动与社区公共美育,点亮和激活历史街区。“艺术不单是介入街区,而是融入、修复街区,让公众参与其中,碰撞出新的花火。”
都市生活中的艺术展览
今潮8弄能够成为一个当代艺术的展场,也并不是一个必然事件。“今潮8弄”所在的虹口区18街坊,在2014年完成旧改征收,成为了拆迁的对象。在2015年,市民反映其中的“颍川寄庐”和部分民居有一定历史价值,从目前网络上可以搜索到的《拆迁复燃,不可移动公益坊事态升级|现场》《虹口“公益坊”遭动迁 不可移动文物难逃“拆运”?》《拆迁者等不及 百年石库门被拆》等文章就可以看到事态的严重性。
▲今潮8弄主弄街景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今潮8弄中的游人 图片来源:于奇赫
因为虹口区保留的石库门建筑较多,新的建设用地较少,这就是上海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矛盾。后来经过各部门协商后政府叫停了拆除工作,决定保留这一地块。2018年虹口区18街坊完成土地出让,由崇邦集团竞得进行商业开发,并负责对地块内的保留保护建筑进行修缮。因此,“今潮8弄”就是一个城市保护的案例,它的存在有着特殊的意义。
▲高伟刚作品《是谁、在哪、为什么》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陈小丹作品《满地花》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柏林自由大学全球史和拉美史教授迈克尔·戈贝尔(Michael Goebel)认为,100年以来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事情,或许就是城市化进程了。上海的发展可以说是举世瞩目,城市化进程中科技、信息、智能、联动的外虽然表十分华丽,但是仍然解决不了自身出现的诸多矛盾。
▲ 今潮8弄广场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今潮8弄天井空间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指出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让城市成为全球性矛盾表现最突出、最尖锐的地方。上海和全球其他发展中的大城市一样也存在城市化造成的社会问题,这是城市的管理者不能回避的问题。
▲朱利安·奥培作品《耳机》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袁侃作品《偷窥》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因此,城市化需要人文的关怀,需要理性的反思,需要适时的调整,需要走向未来。“城市奇遇空间艺术展”中的很多作品都拉近了观众与艺术的距离,例如观众在看到朱利安·奥培的作品后,会主动地站到作品前面模仿人物动态拍照;袁侃的雕塑作品也引发了人的好奇心,拍照纷纷在朋友圈中进行图片分享。这就反映出艺术可以感化人、鼓励人并且吸引人,或许能够短暂地缓解城市化问题所带来的诸多矛盾。
▲袁侃作品《熊猫一家》 图片来源:欣稚锋艺术
从2020年下旬开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联合印发的美育文件,对学校美育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生活在城市中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应该认识美、感知美、接纳美。而相比于学校、美术馆、博物馆等专门接受审美教育的场所,人们在街道、广场、商场等公共空间的时间更多。所以艺术需要占据城市中更多的空间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并参与其中,当代艺术展览应该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景观。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海派今潮艺术季
艺术总监:阮竣
策展人:汪斌
时间:2021年11月26日至2022年4月30日
地点:上海市虹口区今潮8弄商业区
参展艺术家(按名字首字母A-Z排序):AATB (Andrea Anner & Thibault Brevet) 、安东·西比克(Aldo Cibic)秦思源(Colin Siyuan Chinnery)、陈楸帆、陈小丹、绘造社、高伟刚、郝经芳&王令杰、刘建华、林天苗、陆毅&朱云雁&韩博、马良、米歇尔·马多(Michel Madore)、宫岛达男(Tatsuo Miyajima)、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乔瓦尼·欧祖拉(Giovanni Ozzola)、邱岸雄、杨剑平、袁侃、张鼎、卓刚峰
(凤凰艺术上海报道撰文/于奇赫责编/祝明惠)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email protected]。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