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院长庞茂琨:艺术不应高深莫测,需融入大众
“我们现在强调互动性,让‘艺术’被大家讨论、参与、欣赏,逐渐地融入大众。我们期待,艺术不是高深莫测的一种东西,而应该是民众从心里去认同它、接受它。”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12日在接受中国新闻社重庆分社主办的“见证·助推·贡献”故城说·重庆(第一季)年度活动专访时表示,艺术要与时代同频共振,传统艺术正在互动中不断迸发活力。
图为庞茂琨在故城说·重庆(第一季)先导片拍摄现场。吴晓东 摄
坐落于重庆市的四川美术学院(简称川美)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美术院校。在庞茂琨眼中,川美一直是中国艺术创作版图中的重镇,各个时期均涌现出代表性的艺术家与代表性的作品,使得其艺术创作谱系和艺术观念得以绵延、发展。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国民政府战时首都,徐悲鸿、齐白石、李可染、傅抱石等一批重要的艺术精英在渝展开创作,无形中对重庆的美术乃至文化,做了良好的浸润。1940年,李有行、沈福文教授等老一辈艺术家在成都创办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四川艺专改称成都艺专。1953年成都艺专与西南人民艺术学院(重庆)合并,建立西南美专,1959年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庞茂琨认为,正因为有了院校作为支撑,精英们艺术的思想、语言、方法、观念有了“学统”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以川美为代表的艺术院校异军突起。从1965年创作的大型雕塑作品《收租院》,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罗中立的著名油画《父亲》、程丛林的《1968年某月某日雪》、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高小华的《为什么》……川美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艺术在融汇中西、贯通古今中不断焕新。
“对重庆而言,美术是它最值得骄傲的一个艺术门类。”令庞茂琨欣喜的是,在时代发展洪流中,川美不断发挥所长、守正创新。艺术家们除了耕耘创作,还越来越多地参与政府、机构、企业项目,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市更新、艺术走廊建设等多领域释放专业能力。
川美很早就开始开展“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等工作。比如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在贵州桐梓县羊蹬镇做“羊磴艺术合作社”,通过展览、文创作品、艺术活动等,促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在重庆市的石柱中益、北碚柳荫、酉阳叠石花谷等地,川美通过艺术创作、文旅融合等方式,让艺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要靠人们的耕耘和创造来改变。当专业门类与地方经济、时代发展有了更多互动,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活将整体升级换代。”庞茂琨说,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艺术本身已从古典时期的精英化逐渐走向大众化、平民化。这是一个大的潮流,曾经贵族式的、象牙塔里的、小范围能够享受的东西,正逐渐拓展辐射范围,深入到民众中,大家都能感受。川美坚持的艺术教育也是如此,主张师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尽管艺术语言及表达形式愈发多元,但扎根时代、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不会变。
庞茂琨认为,艺术家群体具有较前沿的审美,具备一定的引领力量,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诸如活化改善“历史遗存”等事项,就需要艺术家们的担当。他以正在推进的重庆美术公园举例,该项目将以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为依托,以重庆发电厂工业遗址为核心,打造出一个具有国际化艺术产业链的高品质国际化美术公园。“(项目)做好了,有示范引领作用。重庆还有很多工业区域,可以慢慢延伸开来,做成地方特色,从而带动城市整体发展。”庞茂琨表示期待。
庞茂琨强调,作为中国八大美院之一,川美的另一个重要担当,是让文化艺术得到普及,让更多人享有其发展成果。这其中,发挥好新时代美育的导向作用是关键一环。
庞茂琨透露,下一步,川美将在黄桷坪校区成立“城市美育学院”,通过开设普惠美术鉴赏课、不同年龄段特色班、专业进修班等方式,为更多想要接触艺术、学习艺术、了解艺术的民众,提供一个“圆梦”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美育还将向下扎根。庞茂琨强调,发展社区美育、乡村美育也是川美后期的一个重点方向。未来,大批艺术品将被推广至基层社区展览,深入到广袤乡村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