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粟说展第十七期丨海派油画大师陈钧德艺术与文献特展之第四篇章——生命交响的色彩
“海派油画大师陈钧德艺术与文献特展”于2021年9月10日在刘海粟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一个运用新闻深度调查进行解读的“可阅读性”展览,从文献研究到筹集展品再到整馆呈现,历经两年磨砺。
该展览由刘海粟美术馆、中国油画学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和上海戏剧学院联袂主办,鲍薇华任出品人,靳文艺、丁曦林、郦韩英共同策展,尚辉担任学术主持。展览共展出了上百件画作和二三百件文献资料展品,将陈钧德的艺术人生娓娓道来。
本次展览以绵延的师承、教学相长、我以我法探精微、生命交响的色彩四个篇章全面地展现陈钧德的艺术人生。本期小粟说展将为大家介绍展览的第四篇章生命交响的色彩。
陈钧德早期受欧洲现代主义影响至深,在1960年代、1970年代的作品,最受林风眠、刘海粟、关良、颜文樑、闵希文等肯定的,就是其运用色彩对于自然光影的表现。人们却不知,青年时期自傲于色彩敏锐的陈钧德,曾一度陷入“色彩的沼泽”而无力自拔。
陈钧德 《云冈石窟四》 纸本综合材料 38.5×53.5cm 1983年
关于这一点,得从1970年代中期说起。彼时陈钧德与好友结伴游历云冈石窟。那里的雕像和壁画令陈钧德无比震撼。他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过于追求色彩表现了? 是不是成了大自然光影的奴隶? 原因就在于,他所目睹的蔚为壮观的云冈石窟佛教艺术,令他意识到——无色之色最有“色”,以及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品格和灵魂的再现”!
陈钧德《帝王之陵》布面油画120×160cm1986年
自山西大同返回上海后,他几近“抑郁”,深陷思想的沼泽。刘海粟得知真相,及时“拉”他一把,指出,对于油画而言,线条是骨架,色彩是血肉。你眼里看出云冈石窟壁画看似无色最有色,理解是深刻的,但不必因此而简单化地否定自己,更不要轻视色彩的价值。刘海粟的一番提醒,令青年陈钧德顿时豁然。
陈钧德《蒙马特高地圣心教堂》布面油画100×100cm1999年
此后,陈钧德结合云冈石窟感悟,继续攀登色彩高峰。他曾试图在刘海粟、林风眠、关良、颜文樑等前辈绘画里寻求色彩突破,却未能如愿。后来他另辟蹊径,在画布上实验各种油彩组合,渐渐地,曙光显露。譬如,在色面运用上,于深颜色里大胆嵌入白色,而此时的“白”不是稀薄的,恰恰是浓纯的、厚实的。这样一来,整个画面因为有浓纯之白的催化,五颜六色都被激活了,画面显现高和远气息。又譬如,他在实践中发现,色彩过渡不必遵循“规律”以明暗推移,运用色彩变化进行的意象表现更显出神入化。
陈钧德《未完成》(遗作)布面油画120×160cm 2019年
陈钧德抱定这样的思想:外国的永远属于外国,别人的永远属于别人,我陈钧德之所以是陈钧德,必须探索出带有中国文化特质、属于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那究竟是什么呢? 诗性文化? 老庄哲学? 笔墨意趣? 谋求突破的过程艰难而痛苦。他矢志追求:色彩美,笔法也美! 有关色彩和笔法,他的体会是:“色彩不是孤立的,孤立的色彩没有生命,有生命的色彩是与思想、情感融合的。笔法亦如此,有生命的笔法才是鲜活和动人的。”
陈钧德《勿忘我》布面油画120×120cm 2019年
从整体上看陈钧德的绘画,表面纯净、抒情,骨子里却透着强悍、霸道。在60余年艺术生涯里,陈钧德以矢志不渝的理想和心怀若谷的真诚,将落寞、激愤、忧伤等转化至平朴风物,寄寓真切的情绪与深刻的哲思。他独创的绘画语言,已经成为中国油画史上极为鲜明的艺术符号,也将海派油画发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海派油画大师
陈钧德艺术与文献特展
/ 展览时间 /
2021年9月10日-2021年10月10日
/ 展出地点 /
刘海粟美术馆1、2、3、4号展厅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609号)
/ 展览艺术家/
陈钧德
中国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60 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展览已延期至10月10日
还有最后三天!
不要错过上海这个秋天
最值得一看的展览!
公告
尊敬的观众朋友:
根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刘海粟美术馆就最新疫情防控事项提醒如下:
1、测量体温异常(≥37.3℃),或有咳嗽、气促等症状者,谢绝入馆;
2、主动出示行程码及随申码,显示绿色方可入馆;
3、实施实名制预约参观,携带本人身份证、护照等相关证件原件,现场进行实名校验;
4、入馆及参观时须全程佩戴口罩;
5、入馆观众排队和观展时请保持1.5米以上距离,工作人员将加强馆内巡查,发现有观众密集的情况,会及时劝导疏散,严控人员聚集。
防控疫情、人人有责!为确保您和身边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请您自觉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规定,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刘海粟美术馆
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