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之美 | 宋代阿弥陀佛净土图

2021-09-22 10:28:13 来源:佛像雕塑艺术


阿弥陀佛净土图轴

宋佚名 绢本设色

纵150厘米,横92.5厘米。

知恩院藏(日)

作品描绘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说法场面,气势恢宏庄严震撼。画面分上中下三部分,上半部分是浩浩荡荡的众信罗刹列两旁,整齐有序,均盛装华服长袖曳地,身体微倾,表面虔诚投入,正在凝神倾听。每个圣徒的头部有大大的头光,增加了画面神圣的气氛。

中间部分是画面的主体,着重刻画了西方三圣的形象。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协侍两侧,左侧观音表慈悲,右侧大势至菩萨表智慧,象征着阿弥陀佛的悲智双运,普度众生的愿望。两大菩萨头顶精美宝冠,大耳垂眉,服饰富丽华美,一派贵族气息,颇有大唐遗风。

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杨柳,指尖纤纤若兰,身着粉色衣裙,温柔娴雅;大势至菩萨凝心静气倾听阿弥陀佛说法,头部微低,神情谦恭仁和,手持经书,披红挂绿,衣裙鲜艳,与左侧的观世音菩萨互为对比,相互协调和而不同,浑然一体。

阿弥陀佛是整幅画面的中心,身披红色袈裟着蓝色裙,站立在荷花上,双手作接引往西方手印,阿弥陀佛相好庄严,慈光普照,表情端庄肃穆,做说法状。

大势至菩萨的形象运用了对比色,色彩饱和,强烈显目但并不显艳俗,浓而不艳,鲜而不骄,着色工整秀雅,明朗润泽,是极典型的工笔重彩画法。

画法上先勾后染,勾染结合,在用线上采用铁线描,中锋运笔,笔笔发力,长线贯气,紧劲流畅,力透纸背,有“建胎立骨”质感。

设色过程中三矾九染,薄中取厚,用勾、渲、染、醒等技法层层相叠,逐遍积染。正所谓重彩以色薄为贵,晕色以轻淡为妙,加深者受之以渐,浓厚者层累以薄也。着色不可急于求成,一定要多层渲染,分染、晕染交替运用。


用色要浅薄,干后再染,待第一遍水分完全干透再染第二遍。水要足笔要轻,使第二遍色不伤第一遍色。渲染时手执两笔,一笔沾色,一笔沾净水,沾净水的含水量要比色水少,才能把颜色外引晕化,从而收到浓不堆垛,淡不轻薄,以薄积厚,明快自然。

作品出现了勒线技巧,勒线是染彩之后,在原来的墨线上用比底色更深的颜色重叠勒出。如大红底色,用深红色勒出,浅绿色用深绿色勒出。路线要准,不露出底线,所有的轮廓线基本上都是在设色之后重勒而成,使画面的色彩结实厚重而有分量。

此画重视装饰性,强调手感,服饰上细纹图案反复,且描绘的匀齐工整,很有细节感。在勾画团花图案时,用钛白色稍加藤黄提线。要根据衣服的起伏变化,掌控其节奏感,有明暗深浅的区别,这样方能贴切自然,切不可一色到底。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