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油雕院 | 访谈】源于生活的绘画
语言的气质
李诗文:我们讲到油画创作,首先碰到的最基础的问题就是语言问题。目前国内的学院追溯下来,基本上还是从苏式那种写实的体系过来的,但是你的绘画语言,我觉得不是苏式的,请谈一下学院教育对你的影响?
鲁丹:我研究生时候的导师是徐芒耀老师和王向明老师,本科的时候是谷岚老师和王向明老师。基本上本科的时候也是接受苏式的、写实主义绘画教育。到了研究生阶段是徐老师向我们传授19世纪法国学院派的那套技法语言。
李诗文:那套技法语言非常好,因为我和徐老师很熟悉,他对油画的材料技法,从基底、媒介、颜料、色粉到最后整个制作的程序,是非常讲究的。这一套方法体系,其实在我们中国不是特别普及,虽然以前是有很多欧洲传统技法的班进来过,比如伊维尔技法班、宾卡斯技法班,在央美、鲁美,做过一些短期的培训,但是大多数的艺术院校、美术油画专业里没有这套技法实践。
鲁丹:对,现在很多学院里面学油画,不关注材料,对材料的媒介是完全不学的。
李诗文:其实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材料和表达是一体的,有的感觉或者情绪,只有你对材料特性把握非常好,才能借助它表现出来。那种简单、粗暴的表达,把材料本身的美感,独特的表达性,给遮盖掉了。徐老师的绘画打动人除了他的造型技巧和艺术思想,还有他的作品有种特殊的油画美感,典雅、深厚、含蓄、丰富而透明的色层很神秘,有经典的油画质感,很地道。很多中国画家的油画作品没有油画味儿,像水粉。因为你掌握了这一套方法体系,并进而形成自己语言的特点,让人觉得这个绘画是有底蕴、有传承在的,赋予了当代的艺术一种古典的气质。
鲁丹:需要有传承。
李诗文:有古典的气质,也要有当代的精神。
鲁丹:技法可以是古典的,就像你说的精神可以是当代的。
李诗文:精神也必须是当代的。因为艺术的,绘画的,你必须把它放到今天的语境中间去。你在今天的语境中间去和今天的文化发生关系,你的绘画才可能是当代的,不是之前的绘画。今天我们也看到了这种现象,有的艺术家老早就成名了,画得很好,但今天看他的绘画和二十年之前,和他成名的时候没什么区别,那对这个艺术家的作品就会产生厌倦。
鲁丹:他没有改变。
鲁丹《无题》布面油画 22×30cm 2021
鲁丹《无题》布面油画 22×30cm 2021
鲁丹《一个靠垫1》布面油画 130×150cm 2020
时间的体验
李诗文:你创作的取材,主要是从自己生活中间去找,画的是自己生活的一种状态和一种感受,我觉得这很真实,因为你是活在当代语境中的。尽管如此,但我觉得你的选材还是有所指向的,因为绘画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象征和隐喻,尤其是在当代艺术中应用还是挺多的,比如像你画的食品保鲜袋,这个系列的作品是有隐喻意义的。因为它是容易腐烂的,始终在变化。包括你画的塑料薄膜,很大的一张画面就是纹路、肌理,画得非常冷,接近抽象主义的绘画。还有你画的像窗帘一样的幕布,我觉得也有所指向,你自己能说一说这方面吗?
鲁丹:其实就是自己的一种感受,情绪上的一种体会。
李诗文:这个东西一定是打动、触动了你,你有所感,有创作冲动,才会去表现。
鲁丹:你所要画的对象要和别人有所链接。我画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只不过很多人平时没有去关注这些细微的或者忽视的,其实是和每个人密切相关,比如枕头、天上的云。你画出来后,其实很多人看后都会有感触,发现了他们平时的疏忽。
李诗文:表现日常也是当代艺术创作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很多艺术家善于在平凡事物中揭示自己独特的感受,比如像刘炜,央美版画系毕业的,他画了他每天去工作室路上的很普通的风景,比如夏天长得很茂盛的树,但他画出来的树感觉和我们平时见到的又不一样,但就是一棵树,他画得很美,而且用的方法也很直接,很普通,有点像我们考学时的画法,用一些小笔触。以前在虹桥画廊做过展览,我想你应该看过这一类作品。而且他把一些观念置入了,在画面中间用很大的字写着英文的“tree”,文字观念和绘画的表达交混在一起。这种表达,肯定和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柯罗笔下那种诗意的风景不一样。他可能表现的是风景在野蛮生长的状态,或者在不断地变异、毁坏的状态。
我觉得你的画也是从这种角度切入的,而且绘画性也保持得很好。通过色彩笔触画出了青菜容易腐烂的状态。但是你是把它从生活的环境中间完全悬置出来了,因为你取消了背景。
鲁丹:对,基本上没有背景,我把背景处理得很平,突出了绘画的物,省略了不需要的东西。
李诗文:你是把物从现实的情景里抽离出来,现实抽离出来的东西具有两种属性,第一,你突出了物本身的存在状态,第二,把它的环境给抽离掉了,使它一下子悬置起来,这样使人家的注意力更集中在物的本身上。同时,又把它从生活繁琐的现实空间中剥离出来,一方面清晰地呈现了它存在的状态,另一方面集中地关注带有审视和实验解剖形式的意味,有一种聚焦的舞台感,这也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
鲁丹:采用的手法还是古典技法。
李诗文:你画云彩、画棉被、枕头,这些看起来比较空洞的、比较轻柔的东西,什么原因使你对这些事物产生兴趣?
鲁丹:因为家庭的关系,近些年一直在家里待着,照顾家里人。以前太忙了,比如说要出去上班,要出去玩什么的,外面的世界太繁杂了,对身边的东西关注得不多,反而待在家里慢慢对旁边微小的东西产生了关注。
李诗文:因为人在一个环境中间呆很久了,容易对身旁的事物产生一种认同感。当你孤独或者人安静下来的时候,你对这些你关注的物直接产生一种交流。尽管物可能是没有生命的,比如枕头它是无机物,但还是会产生一种认同感。
鲁丹:这种状态也蛮丰富的,不一定要出去玩什么的。
李诗文:就是挺安静的,有点像修行的那种状态。
鲁丹:差不多。
李诗文:你画的那组云,表现云浮动变幻的过程:一朵云从开始出现,到它逐渐飘近,到它最后又消散。而且通过改变展览时观看的顺序,从右到左或从左到右,这个过程都能成立。云的变化过程变成可逆的。这组作品突破了常规的时间秩序,挺值得玩味的。又是可逆的,展览的时候你可以把顺序倒过来,从它消散那一刻开始然后倒过来,它也是成立的。
鲁丹:反着看、正着看都可以。和人生是一样的,从生成到结束。
李诗文:万物的生成到毁灭它是周而复始的轮回,成住坏空,形成、存在、毁坏、消散。然后又开始新的一轮。这组作品所涉及的时间的循环性、延展性、或者可逆性等观念,我觉得可以继续通过作品来探讨。
鲁丹:这个还需要再思考一下。
李诗文:我想到美国影像艺术家比尔·维奥拉,他就做一个录像,水从一个人头上浇下来,溅开之后,展现人在水中的姿态与神情变化。他把时间的感觉拉长了,用慢镜头细致清晰地表现人当时处在水里的那种状态。那个作品也挺打动人的,很有诗意,也很美。慢镜头延展了时间,表现了瞬间中蕴含的永恒性。而你的作品通过表现瞬间的画面组合反复演绎了一段时间历程。
“塑料保鲜膜”这组作品呈现的是另一种绘画的状态。能看得出来你画得很冷静,很克制,没有特别多的情绪。我是觉得绘画的这种状态,中间没有特别多的情绪波动,那么大的画面基本上画的就是塑料薄膜的条纹、褶皱的起伏,它的高光,它的反光,它褶皱与褶皱之间的延续、穿插。你的技法肯定是从局部推的,一个局部画完了接着画另一个局部,慢慢延展开,像织毛衣一样。这种绘制行为本身也有意义,不仅仅呈现了作品,也呈现一种伴随时间的延展作品现形、画家专注工作的过程,你应该很享受这个过程,安静、悠缓、单一。因为这类绘画是在一个色调中间,起伏不是特别大,画的内容也差不多,不停地重复。
鲁丹:这有点像打坐里面的心流状态,旁边的东西干扰不到你,也影响不到你,处于一个状态中。比较平稳的,没有起伏的,持续不断的,沉浸状态。
李诗文:没有起伏,因为你的绘画也是平和的。这就是画的过程中间,你的情感、心绪不知不觉渗透在里面。
鲁丹:有时画的物象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状态。比如我最近在画火,这个比较强烈一点,要稍微有点情绪。
李诗文:相对而言比较安静的状态,就是你说的有点像打坐,你可能画的时候也很放松,很愉悦,没有特别激烈的情绪,这种平静克制也能给绘画带来一种美。
鲁丹:和本身的性格、情绪有关,我比较容易克制,有些艺术家估计不行。不喝酒就不能画画了,比较热烈。
李诗文:你还是属于比较理性的,而且也安于自己的那种状态。
鲁丹:毕竟是在徐老师那里学的,他的绘画步骤是非常有条理性的,一步一步来,从做画框的底子开始,他有一个顺序性,不能颠倒。
而且前面那些步骤做完之后,开始上画面,也要从打稿开始,先要画素描稿,用油画颜料上素描稿,然后再上色,也是有顺序的。
李诗文:那套程序是很好的,也给作品带来一种恒定的秩序感,无论是材料准备还是技法程序之间是有非常密切关系的,你在长期工作中养成的理性。古典主义像卡拉瓦乔,他就是属于很热烈的,虽然技法和工作程序基本类似,但作品风格还是与艺术家的个人性格和情感更相关。再早一点,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拉斐尔,他们也不一样,他们的情绪和性格,看待的事物方法和态度也不一样。所以观念决定造型、情感决定造型,内在的东西决定造型。
你的绘画总体来讲是处在非常安静的状态,一种持续地、绵绵不断的状态。但是也有一些作品,让我感觉有深度的象征性指向,如幕布、塑料、蔬菜。
鲁丹《一朵云的消亡史》布面油画 22×30cm×9 2019
鲁丹《薄膜系列》布面油画 150×150cm 2016
神秘的能量
李诗文:因为我跟你接触比较少,你在大家的印象中间,身体有哪里不舒服了或者吃东西怎么了,赶快去问鲁丹。说明你对于生活、对于健康是很关注的。我看你画蔬菜的腐坏,画保鲜膜,是不是和你平时生活经历也有关系,你比较关注事物的成败,关注健康,关注生态,就像有些艺术家创作主要是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
鲁丹:因为前几年家里人生病,就对健康关注比较多一点,了解了很多健康食品或者非健康食品,有机产品,关注多了,所以可能就在绘画上面体现出来。
李诗文:我觉得这种影响可能是比较内在的,它是属于一种心理上的东西,你肯定有这种意识,可能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但不自觉地在绘画上反映出来。
鲁丹:它会有影响。
李诗文:肯定有影响,它属于内在的东西,其实就是对健康的生命的思考,本质上是生存与死亡的思考。
鲁丹:像佛法、打坐之类的影响。
李诗文:你上次跟我聊过,你在看一些佛经或者做一些佛修行方面的初步的实践。
鲁丹:这种东西挺多的,像易经八卦,还有现代的人格心理学,人格、还有数字密码,接触的比较多。我比较喜欢这种东西,喜欢神秘学,公众号或者B站里面比较喜欢看神秘的东西,觉得挺好玩的。
李诗文:也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当代艺术在表达本身带有神秘感,这种是属于艺术语言上的、艺术表达上的神秘感,你感兴趣的知识的神秘感属于精神内在、属于观念上的神秘感,将来可能会在你的艺术表现中产生交融和碰撞。
鲁丹:肯定的。
李诗文:最初的艺术表现就与先民的祭祀、祈祷相关,神秘学是艺术表现的一个源头。
鲁丹:中国传统文化里易经八卦里面讲五行:金、木、水、火、土和每个人的状态、属性都有关系。有时候我在想:你所画的东西对你的能量产生有什么关系?比如画水、画石头,其实你画的很多东西都是五行里面的一个元素,对你自身的影响,对你家人的影响,对收藏你画作的这个人的影响。其实很多的绘画,艺术作品都是一种能量的投射,艺术家自身能量的投射,有些好的艺术作品能带给收藏者或者观众一种愉悦的心情。有些能量虽然很巨大的作品,但它的能量是负的,其实对观众和收藏者的影响不是很好,会使人产生焦虑或者情绪失控或者生病,都会有影响,就像路易丝·布尔乔亚的作品,大蜘蛛。
李诗文:这也是中国古代人特别讲究风水,我觉得这跟风水有关。因为绘画毕竟是艺术家精神的投射,他的情绪、观念,在作品里会体现出来。然后不同的人从中解读和获得的信息也是不同的,有的观众会从这个作品解读出比较正面的东西,有的观众获得的却是负面一点的能量。可能布尔乔亚做作品的时候,她也未必想这个作品产生什么样的负能量,她可能就只是表达自己的身世、记忆、情感。
鲁丹:她表达自己的精神状态,以前发生过的一些伤痛的记忆,她把这种情绪全赋予在作品里面。我之前还学过能量学,能量老师告诉我这些事情,一件艺术作品、一件物体,很多东西不仅限于艺术品,带给你的能量影响是很巨大的。
李诗文:布尔乔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也是我挺喜欢的艺术家,她在龙美术馆做的展览是我这些年看过的最好的个展之一。蜘蛛(作品名《母亲》)对于布尔乔亚来讲是象征性的,她可能表达的是自己的身世和她的母亲,和她童年经历的生活有关系。普通观众看她的蜘蛛黑乎乎的,那么枯瘦尖锐,得到的更多是负面的、恐惧的感觉,但对布尔乔亚来讲,可能是她在自己童年无助的时候,受伤害的时候,带给她一种温暖的东西。
鲁丹:你的这种说法也可以成立,但是作品本身的能量是不变的,负能量还是负能量。
李诗文:对布尔乔亚可能是负能量的释放,但对别人来讲这种负能量就是一种侵害。
鲁丹:这种说法都可以接受。现在也讲艺术疗愈什么的。
李诗文:这个是属于精神心理学方面的东西,因为艺术毕竟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它肯定会有这方面的功能。但对艺术家来讲,这不是他创作首要考虑的,他考虑更多的是什么样的素材,自己有感受、有想法,也适合自己表达。
鲁丹:最终还是觉得你所做出来的艺术作品还是对社会要起一定的正面作用,太反向的我觉得不是太好,这是我个人观点。
李诗文:话是这样说,但认知、行动和最终获得的结果往往存在着变数。生活给你的压抑、负面的情绪,积累久了,你要通过绘画的方式去宣泄出来,作品对于你来讲可能属于正能量,因为负面的东西释放掉了,你畅快了。但是别人看了作品觉得很压抑,也有可能别人看了你的作品之后,也觉得释放了,为什么?他心里也有类似的感受,你这种表达勾起了他的怀念,使他也觉得是一种释放,宣泄完了,心里也就轻松了,负担放下来了。
鲁丹:也有这种情况。
李诗文:这都不是我们作为创作者所能控制的。创作者所能做的,只是在作品中。艺术一直属于精神层面的交流,歌以咏志,绘画也是如此。你刚才讲的传统神秘学,儒道释的精神思想、文化观念,中国文人绘画中间就有这么一个精神思想传统,像王维、苏轼,董其昌,不同朝代都有,而牧溪本身就是南宋的禅僧。他们所研习所修对牧溪作品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像牧溪的绘画,流传到日本之后牧溪就成了日本的画圣,中国的禅僧、禅宗在日本的影响很大。禅又从日本传到美国去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美国当代艺术的表现又产生很大的影响,像劳森伯格、利希滕斯坦等好多一批人习禅,有的曾在铃木大拙的班里修习。刚才讲的比尔·维奥拉也曾在日本修习佛教,阿布拉莫维奇也经常到西藏那边去短期修行,她好多行为作品其实有很强烈的禅意。
鲁丹:不光是艺术界,像乔布斯也打坐习禅。
李诗文:佛教、禅等各种文化哲学是人们认知万物,返归内心的一种方式,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展现出来。
鲁丹《晒》布面油画 110×160cm 2019
鲁丹《纽扣》布面油画 110×160cm 2020
鲁丹《无题》布面油画 30×22cm 2021
鲁丹《无题》布面油画 22×30cm 2021
变与不变
李诗文:艺术的创造还是要源于自己的内心,源于自己的观念,源于自己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观念决定造型,语言的更新不是从单纯技法本身开始,它应该源于自己内在的观念、情绪变化。当你内在有激情了,想宣泄、想表达了,这个时候你会寻找到最合适的语言来表现。既往的语言、别人的语言,可能没办法表达你的感受,别人的经验不能完全拿过来用。
有一句话,见路不走。为什么?因为那条路并不符合我的状态。语言是流变的、不断变化的,因为你在不同的时期,你的思考,追问、你的内心在不停和现实的语境产生交流和碰撞,你获得了新的感受,新的感受不可能用旧的语言来表达透彻,就肯定要不断寻求新的语言,如果你很上进的话。如果你是很成功的艺术家,会有很多东西左右着你,画廊给你订件,很多展览邀请,你必须在短时间内不停去画画,那时你可能就会掉下来,因为你在重复自己。
鲁丹:状态就不好了。
李诗文:是的。
鲁丹:艺术还是需要有空间和自由。
李诗文:你的状态有点隐士的感觉,一方面你不是与世隔绝的,你还是生活在这,另一方面你和现实的都市生活又保持了一定距离,这种状态还是挺好的。
鲁丹:其实挺舒服,不用太多的和别人过多的接触和交流。
李诗文:但也存在危险性。因为人处在这种很舒服的状态,受到的刺激很少,呆久了,他可能会安于这种状态,对于好多东西的觉知就会变得迟钝。
鲁丹:所以说定期还是要出来活动一下,不是完全与世隔绝。
李诗文:不止这些,即便是隐世,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个目标引领着你,不断精进,思考,追寻。铃木大拙讲修禅是不断去精进的,不停地修行,不停地去追问,直至突然顿悟。但是开悟才是刚刚开始,后面还有很长渐修的路要去走,要经历很多的艰难险阻到达彼岸。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满足于一时的禅悦,精神上的安逸话,不久就会坠落下去。
鲁丹:就像佛教里打坐一种状态:掉举,就是昏沉了。
李诗文:那时候需要师傅提醒,要抽一下,棒喝。
鲁丹:说的是很正确。需要有点提醒。
李诗文:所以艺术在今天这个状态下,尤其是做绘画其实是挺难的,因为留给我们的空间和道路其实是很狭窄了。
鲁丹:你想画的基本上别人都画过了,你想表达的别人都表达过了,路真的非常狭隘。
李诗文:语言风格样式空前丰富,还有一个是我们面对的时代不一样了,变化的太快了。你苦心孤诣的创作在别人看来一点都没有新奇感。
鲁丹:但是也说回来了,比如我一个朋友说过一句话,现代社会变的很快,人工智能什么的,当代艺术迭代会非常快,这一段时间流行这个,过一段时间马上就淘汰了,非常快。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就是古典艺术,它是不会变的,它叫经典,这部分是不会变的,比如说某一部分的艺术家可以坚持这条道路。
李诗文:其实是古典精神不变。有一种东西属于终级的,人类追求永恒存在的很坚实的,或者用玄乎一点的话就是“道”。大道是不变的,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东西都是在“道”的体系中衍生出来的,只不过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出来。在不同时期,某种东西表现更突出一点,过一段时间另外一种东西表现的更加突出一点。所有好的绘画,经典的绘画里面都有一种东西,指向大的“道”,指向那种大的境界。道是一切的创造、一切变化的根本所在。
古典时期的绘画,它的指向很明确,直接面对形而上的道。但今人的思想,外界纷繁复杂的观念、欲望比较多,对“大道”的指向,它可能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呈现,通过反叛,走相反方向反而指向它了。或者通过对传统的批判去重新认识这个大道。当代艺术好多时候在做解构,而不仅限于建构。传统重于建构,当代重于解构,这一点就涉及了艺术的时代性,语境。在不同的时代语境对于“道”的理解、对于“道”的阐释是不一样的,但你必须有这个指向。如果你没有这个指向,关注的是皮毛,一瞬间就被迭代淹没掉了。
鲁丹:这种情况现在太普遍了。
李诗文:所以尚扬老师强调艺术要兼具古典气质与当代精神,二者要结合起来。今天的艺术家要做的不仅仅是语言、形式上面的演变,更主要的是要在信息的深度上,在内心自我挖掘上下功夫,在问题的探索上要达到一定的深度,这个可能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鲁丹:向外求,有些东西永远求不完。
李诗文:佛教里面有一句话,境界自心现。所以你必须要往内心里追求,真正把握了自己心的状态,不为外物所迷。外界的东西始终在流变,“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接下来聊一聊你对于自己的创作,你未来创作有什么计划或者打算?
鲁丹:这次展览准备拿一批小画,差不多在22×30cm左右,都是小画。画什么都有。我以前习惯一样东西画好多幅,比如枕头、云之类的,这次画了一些以前没有画过的东西,比如树、花、烟囱、路灯、火。
李诗文:有新的东西,有新的题材进来了,可能也会带来新的感受和观念的变化。
鲁丹:对。想小画先画一段时间,内心沉静一下。
李诗文:我觉得在今天当代艺术目前的环境中间,你的方法还是比较特别的。你基本上是在欧洲传统技法上面发展的,这条路走的挺正宗的,正宗有正宗的好处,它有积淀,有传承,有古典语言材料带来的神秘感。当然也会让人觉得太接近传统,不够有锐度。但关键在艺术家自身,魔法人人会变,奥妙各有不同。
那你对自己语言的转变,或者绘画方向有没有新的想法?
鲁丹:我没有多想过。
李诗文:毕竟语言的变化是根源于自身的体验和观念。
鲁丹:想法的转变,可能到一定阶段会有所改变。毕竟我还没到这个阶段,很多东西都是生活中给予的,生活状态不变或者思想不变,你想变也变不了。
李诗文:是,还是需要内在的动力。
鲁丹《火堆》布面油画 110×160cm 2021
鲁丹《一朵云》布面油画 110×160cm 2019
鲁丹《无题》布面油画 30×22cm 2021
源于生活的艺术
李诗文:前两天正好有一个艺术对谈,彭莱老师提到,因为她和我差不多是同龄的,读书的时正好是80年代,各种艺术思潮、文化思潮兴起,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因为刚改革开放,各种新的东西涌进来了,思想很活跃。她就说那个时候很多中国的艺术家是走在一个时代文化潮流的前面,今天的艺术家是被时代拖着走,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鲁丹:她说的是有道理的,现在是信息爆炸,在网上想看什么看不到?就像叶永青模仿的西尔万。以前的信息闭塞,大众根本都不知道有西尔万这个人,也不知道他的作品是什么样子的,叶永青模仿画出来之后,让人感觉好新潮。
李诗文: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的。尤其是在“’96上海双年展”叶永青的两只大鸟笼。
鲁丹:反过来就是要求艺术家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有自己的感受。
李诗文:必须是从自己的体验,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来。要对别人产生影响,感动人,这就看艺术家自己对于内心的发掘体悟能深入到一个什么程度。刚才咱们也聊了路易丝·布尔乔亚的展览,这个真地是很打动我,所有作品都是和她的生活经历是密切相关的。
鲁丹:很震撼。她能够精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李诗文:布尔乔亚作品衍射出去的空间非常大。不仅仅是雕塑作品,有个用自己的旧衣服拼贴的一组画,表现自己的家乡,表现自己院子里的一棵树,河流穿过她的村庄,最后一幅是文字拼贴一首思念家乡的诗歌。我看了特别感动,她的语言的分寸感、修养也非常好,把色彩、造型、整个作品的结构,处理得恰如其分。
她的作品又不仅仅被这些细节所局限,所爆发出来的气场或者用你的话说那种能量是非常巨大的,让人非常震撼。相比之下,同时期龙美术馆的其他两个展览就弱了。所以有时候到美术馆做展览的时候,你得考虑是跟谁同时展,如果有互补那倒挺好,如果碰到这种能量特别大的干脆就别展了,一展就全被吃掉了。
鲁丹:肯定被吃掉了,那个能量多足啊。
李诗文:的确是大师,她从不标榜自己是什么艺术家,但她的作品那种感染力。
鲁丹:她不需要给自己贴标签。
李诗文:她就是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存状态、生命状态,挖掘非常透彻。大家都会说的一句口头禅“艺术源于生活”,但是对于生活的理解、感悟,这个程度、深度是不一样的。如果仅仅流于口头,生活对于艺术家的创作,可能产生不了特别大的影响。
李诗文:接下来的展览就可以看到你的新作品了,准备展出什么样的作品?
鲁丹:这次展览大小作品都展出。我们准备在一楼做一个合起来的,每人拿两三件大作品放在一楼,二楼是准备搭建,每个人做一个小空间。独立空间我觉得挺好的,放在一起总觉得怪怪的,因为我们五个人差别还是有一点。
李诗文:大画、小画可能需要你不断去调节,和你要表达的欲望,和你的阶段思考有关,有时有的题材你非得要用很大的画面才能画得痛快淋漓,有时你又会觉得作品太大了反而不合适,得找个小尺寸的。小画可能通过一组产生一个气场,每人几件产生一个气场,气场和气场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不然在一起会冲突、相互干扰。这是展览呈现的一个问题,因为现在的绘画和以前的绘画不一样,以前比如全国美展,一人拿一张画挂在一起。
鲁丹:那个时代应该过去了。
李诗文:那时候作品也挂得密,展示也不充分,好多作品之间也会产生抵消。那个展览就不够纯粹,纯粹的展览就像你们这样几件作品或者同一组作品展现一个气场。现在当代艺术布展可以看得出来,每个艺术家之间的空间间距其实是挺大的,每块儿展示相对是比较独立的,不会串在一起。现在的表达,很多绘画不是从一件作品或者一幅画来表现,可能几幅画放在一起甚至还添加其他类型的作品摆件同时产生一个气场,用场域说明一个问题。
所以,展览呈现这种方式也变了,也会给创作带来变化。现在好多展览,比如把绘画的作品呈现出来,也把艺术家创作的过程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甚至还会展示文献、手稿、访谈,今天你要立体呈现一位艺术家创作的时候,这些元素又非常需要。所以,当代语境给绘画又带来了很多可能性。艺术来源于生活,又体现了生活。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活。
鲁丹:今天人们看到的是油画,但首先你要用艺术的态度去生活。
李诗文:今天我们需要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生活,这种审美必须是自己自身内心出来的,不是公共的那种审美,要活出自己的审美来。
挺好,今天跟你聊,又进一步了解了你创作的状态,其实你带有一种修行的状态生活创作,挺好的,期待你的新作。
鲁丹:谢谢。
展览时间
2021年8月31日~2021年9月23日
开馆时间
10:0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馆休)
展览地址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金珠路111号)
编辑:周雨亭
校审:李诗文、张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