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蕴禅机,看展攻略送给你

2021-08-24 10:19:40 来源:中国美术报

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艺术展

主办单位

广东省博物馆

协办单位

广州市佛教协会

广州市海幢寺

广州艺术博物院

展览时间

2021.05.13-2021.08.29

展览地点

广东省博物馆三层专题展厅

自唐代以来,岭南佛门中就不断出现一些能书善画之人。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以天然和尚为代表的岭南寺僧迅速崛起,他们以广州市海幢寺等岭南寺院为主要活动场所,修习佛法,赋诗讲学,借书画寓情,与文士雅集,以独特的身份和超然世间的气韵,有别于其他的名家,在岭南书画长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岭南寺僧也成为广东乃至全国艺术和宗教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艺术展”由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海幢寺等单位联合举办,于2021年5月13日至2021年8月29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展览以岭南寺僧书画和海幢寺文化艺术为切入点,展出了书法、绘画、外销画、古籍文献等共200余件展品以及海幢寺内的文物和景观。




展览现场 (风入松摄)

策展人任文岭介绍,“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深入挖掘、积极整合和利用广东本土文化资源,曾举办多个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展览,如‘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文化展’‘粤匠神工——广作家具特展’等,都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艺术展’一方面系统梳理和呈现岭南僧人书画艺术的发展状况和独特价值;一方面选取海幢寺这一典型个案,全方位立体展示其在诗文书画创作、经籍刻印、园林建筑、盆景艺术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两个方面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观众通过两相对读,可以藉此管窥岭南寺僧在广东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特别贡献。

“宝藏寺院”的前世今生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的海幢寺,因其亦寺亦园的独特环境和人文历史而闻名遐迩,在清代更是被政府选作对外接待点和外商游玩地,成为当时中外人士交流之地,以及中国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之一,经常出现在外销画以及外国人游记中。



鼎建海幢寺碑记残碑拓片 广州市海幢寺藏

据《鼎建海幢寺碑记》记载,海幢寺在南汉时称为“千秋寺”,明末改为寺院,称作“海幢寺”。起初海幢寺只有若干佛堂,到了天然和尚的弟子释今无住持海幢寺时,在平南王尚可喜等支持下,大举扩建,使海幢寺逐步发展成为广州“五大丛林”之一。此外海幢寺还广植树木,营造园林,拥有亭、台、楼、阁、轩等庭园,形成了“花田春晓、古寺参云、珠江破月、飞泉卓锡、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丛兰、竹韵幽钟”八大景观。

清代海幢寺全图 (图片源自林剑纶 李仲伟著《海幢寺》)

作为天然和尚(1608-1685)及其传派的主要道场之一,海幢寺不仅在当时就成为该系僧人活动的重要场所,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的书画僧,而且此后历经300余年而风雅不减,诗书画僧代有人出,在岭南僧人书画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

《海云禅藻》书影 (图片源自林剑纶 李仲伟著《海幢寺》)

在清顺治年间,海幢寺就开始刻印经籍。其刻印出版的书籍,既有佛教经书,也有文士的诗文集,被称为“海幢经坊本”,且被传教士、学者陆续带至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等地,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外销画册中的海幢寺经坊1796年西班牙人阿格特订制海幢寺 广州市海幢寺藏

重点展品赏读


展览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岭南寺僧书画”,通过一系列展品向观众展示岭南高僧的书画以及他们与士大夫交游所留下的翰墨,藉此管窥明清时期岭南寺僧的精神世界以及寺院文化。

僧人书画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文化现象。岭南寺僧的书画创作,虽然也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但目前所见有作品传世者,书法方面以明末释德清、释道忞为早,以明末清初天然和尚及其传派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绘画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则是释深度、释大汕、释德坤等。他们的书画创作,无论是对于引发信仰热忱、弘扬宗教文化,还是对于丰富岭南书画艺术表现题材与内容,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岭南书画艺术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可谓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文化遗产。

清 佚名 释今释画像 纸本设色76.5cm×39cm 广州市海幢寺藏

释今释(1614—1680),字澹归,号性因、恬因、茅坪衲僧、借山野僧等,俗名金堡,字卫公,又字道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少时习儒,明崇祯13年(1640)进士,授临清知县,官声颇佳,因得罪上司,被迫引疾去职。明亡后,先后参与南明隆武、永历政权的抗清活动。永历政权失败后削发为僧,初取名性因,后投天然和尚门下,易名今释,号舵石,为天然和尚第四法嗣。先后居广州海幢、庐山栖贤、东莞芥庵等寺,后辟丹霞别传寺,任住持。为僧达30年,潜心修持,深入经藏,勤撰注疏,著述甚富,有《徧行堂集》《丹霞澹归禅师语录》等行世。其工于书、画,著有《颂斋书画录》,传世书迹较多。

这幅画像描绘了释今释身着袈裟长衫,正襟危坐。人物面部的塑造借鉴了西方写实主义画法,通过明暗晕染使得人物极富立体感,从平面化的衣着中凸显出来。衣服设色红绿对比,极富视觉冲击力。

释今释请雷峰天然老人住丹霞启绫本水墨 20cm×149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件作品涉及丹霞别传寺创建开法历史,兼具艺术与历史文献双重价值,殊为难得。此件书法结字向左侧倾斜,用笔率意,结体多变,险中求动,险中求稳,有黄庭坚笔意。

清顺治18年(1661),明遗民李充茂以仁化丹霞山施予今释做道场。康熙元年(1662)三月,今释入丹霞开山建寺,是为别传寺。此后数年,今释苦心经营,至康熙五年(1666),别传寺规模初具,今释撰此《请雷峰天然老人住丹霞启》,恭请本师赴丹霞主院开法。当年腊月四日,函昰在丹霞入院,随即上堂说法,为别传寺之开法祖师。

释德清 法性寺菩提树诗纸本水墨 35cm×150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释德清(1546-1623),俗姓蔡,字澄印,法号德清,自号憨山,安徽全椒人。19岁依栖霞寺禅僧云谷出家,后历游北京、嵩山、洛阳、五台山等地,并于东海牢山(今山东崂山)结茅隐居。德清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在佛教内主张禅净双修,对外又宣传儒、道、释三教调和,在明末佛教史具有很高的地位,与紫柏真可等并称为明末“四大高僧”。

此件行书并不有意凸显棱角,笔画中圆中有方,方中有圆,秀逸空灵。他的书法做到了心手合一、由巧返拙、由拙生奇、由奇返朴的境界,源头乃是其高深的禅学修养和渊博的学识。在明末董其昌的书法风格影响之下,憨山虽为禅门大师,但书法也不免受其影响。但启功在其《启功论书绝句百首》中曾道:“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见几曾。笔法晋唐原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他认为憨山的书法远高于董其昌,董其昌尚停留于“无我”之境,而憨山德清已臻至“真我”之境。

释道忞行书字轴纸本水墨135cm×57.5cm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释道忞(1596—1672),俗姓林,字木陈,号山翁,广东潮阳人。幼习儒学,20岁考取生员,故其书法以馆阁体为基础,字迹方正,光洁,但也具有明显的僧人书法的特点。启功曾回忆有一次陈垣针对僧人的书作总结道,僧人宽袍大袖,拘束少,运腕灵活,故书法作品更加“放得开”。

其因读《金刚经》《大慧语录》等而信佛,投庐山开先寺智明出家。后承父母命还俗,生一子。27岁再次出家,依憨山德清受具足戒。游方参禅,嗣法浙江天童寺圆悟禅师,圆悟卒后住持天童寺。因精通佛、儒之学,擅长诗词、书法而声名远播。顺治16年(1659),奉召入京为皇帝说法,深受器重,受赐“弘觉禅师”法号。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北游集》《弘觉忞禅师语录》等。


诸今为崔夫人祝寿诗卷(局部)纸本水墨 29cm×396.5cm1667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为天然和尚的弟子1667年为崔夫人祝寿的作品。崔夫人是天然和尚的弟子释今回的母亲,明末清初广东名人王应华的妻子。当时参与祝寿的弟子有今释、今壁、今竹、今辩、今帾、古毬、古翼、今回,他们或题字,或撰文,或赋诗,展现了岭南僧人的另一个侧面。

释今无为池月祝寿轴绫本水墨 164.6cm×46.5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此作是海幢寺住持释今无为海幢寺建寺祖师池月所书,祝贺其51岁寿辰,作于1669年,从中可见今无对池月的敬重之情。文又见于今无《光宣台集》卷六《池月耆旧五十又一寿序》,但与此作略有不同。

第二部分

“海幢寺文化艺术”。海幢寺融宗教、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诸元素为一体,向来以其自身独特的寺院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闻名于世,可谓是清代以来广州乃至中国佛教寺院发展与传播的一个典型案例。一方面,它既是弘扬禅文化的重要场所,亦是诗僧文士雅集之地;另一方面,它是清代中晚期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具有代表性的梵刹之一。对于海幢寺历代高僧的书画艺术,“岭南寺僧书画”部分已有充分的呈现。本部分围绕海幢寺的创建历史、建筑、园林及盆景艺术、经籍刻印、寺僧诗教与收藏、东西文化交流等方面,力求立体呈现海幢寺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历史成就及特色,以此管窥明末清初以来广州地区佛教寺院发展演变之状况。

1796年西班牙人阿格特订制海幢寺水彩画册中的大雄宝殿


海幢寺大雄宝殿现状

海幢寺大雄宝殿始建于康熙初年(1666年前后),占地760平方米,面宽七间共30米,进深五间共19.4米,六柱19架重檐歇山顶。殿身前后开门,四周设回廊,并围石栏板。正脊高12.9米。屋面反宇曲线平缓舒展,有异于正统的清式举架法则。现正脊两端吻兽不存,戗脊走兽仅存雄、雌狮和麒麟共四只,估计每条戗脊原有走兽四只。青绿色琉璃瓦铺面,正脊、垂脊、戗脊和全部瓦当都为龙饰图案,全部滴水为凤饰图案。1993年8月,“海幢寺大雄宝殿、塔殿”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粥锅亭风入松/摄

展厅中还原展出了陈少白(1869—1934)家中的粥锅亭,此亭的建立与海幢寺之间还有一个小故事。陈少白,广东新会人,清末积极参加民主革命,在一次进行革命活动时,遭清军追捕,在海幢寺得僧人相助,避于寺中的铁粥锅内才得以脱险。辛亥革命胜利后,陈少白征得海幢寺同意,将铁粥锅运回江门家中,并在1927年专门修建一个六柱六角形亭子,置粥锅于内,命名为“粥锅亭”,以作纪念。


西班牙人阿格特订制海幢寺水彩画册 41.3cm×50.2cm 1796年 广州市海幢寺藏

此册共48开,其中44开为水彩画,每一页均以图解形式用水彩及描金详细描绘18世纪之海幢寺中各庙宇近景及庙宇内所供奉神像。扉页以西班牙文及中文交代其所有者及册页信息,并附折叠式海幢寺全景测绘地图。该册页为西班牙皇家菲律宾公司首席代表曼纽尔·阿格特于1796年定制。

海幢寺作为清代中期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西方具有广泛的影响。此册并非选用中国宣纸,为突出其色彩及精工之笔,而是采用上等英国纸张作画,其中纸张下亦可见到“Whatman Turkey Hill Kent”的水印。而其绘画之精细程度远,超于其他18至19世纪的一系列外销画作品。




释素仁盆景(载于1962年1月广州盆景艺术研究会编《广州盆景》)


展厅门口素仁格盆景 (风入松摄)

岭南盆艺是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而“素仁格”盆景是其中的重要风格。海幢寺的一位住持释素仁(1894—1962)是“素仁格”盆景的创始人,也是岭南盆景三杰之一。他酷爱盆景艺术,作品孤高、细瘦,飘逸清疏,充满禅意,在岭南盆景中独树一帜,受到行家推崇,被誉之为素仁风格。此次展厅中也布置了素仁格盆景,增强了展览的观赏性。

第三部分

“特别联动:重返海幢寺历史现场”,是本次展览的创新,广东省博物馆特把广州市海幢寺设为分展场,将寺院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园林景观在海幢寺现场标示,既可以与展厅的部分内容相呼应,又可以引导有兴趣的观众能够重返海幢寺历史现场,对展览作进一步的思索与感悟。

重返海幢寺历史现场,您可以选择如下方式:

一、线上VR参观,扫描二维码即可。

线上VR参观,扫描二维码即可

二、线下沉浸体验,直接前往海幢寺。

海幢寺照片

关于岭南寺僧书画创作,关于海幢寺文化艺术,仍然是两个相互关联又颇具开放性的话题。此次展览目的在于吸引更多学界同仁和广大观众以此为契机,对岭南寺僧书画创作和海幢寺文化艺术作更为深入的关注与探究,以期共同推动相关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注:除标注拍摄者外,其余图片均为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编辑| 王 甜

制作|冯雅颖

校对|王 甜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010-68469146

总编室邮箱:[email protected]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