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敦煌壁画必是出自名手,而非工匠

2021-06-13 10:49:50 来源:书法之海

张大千

张大千,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季爰,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师。

吾尝谓,艺事必资于为人。故古代忠臣侠士名儒词伯,虽素非名家,偶弄笔为书画,辄有至味超诣。说到佛像,就必须要追溯到中国画的人像上。因为我国画学发达最早,黄帝之史官仓颉造字,仓老夫子造字又是利用万物的形态来做题材,所以《说文》序上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 张大千 佛 173×93cm

镜片

所谓象形,就是图画,这也是书画同源的一种证实。

黄帝时代已知染衣服的颜料,已知色彩的用途。到了虞舜时代,用12种东西来画在衣服上面,就开始有了画的艺术。禹铸九鼎,画九州山川异物,恐怕就是我国山水鸟兽草木画的开始。而商周的彝鼎上面都画有星云鸟兽回纹,又开了图案画的先河。

▲ 张大千 佛造像72×44cm

镜心

殷高宗梦见传说,把他的像画出来,周代画尧、舜、桀、纣的像在明堂上面,这可以说是我国人物画的开始。汉宣帝画烈士于麒麟阁,更是注重人物。汉明帝梦见金人,以为是佛,派蔡愔到天竺求佛法,结果蔡携带佛经和释迦的立像回到洛阳,明帝即命画工把佛像画在清凉台上,同来的天竺僧人摄摩腾等也曾画楞严25观的图在保福院里,这就是我国画佛像的开始。

▲ 张大千 佛 59×65cm

立轴

我国古代人物画像,注重礼教和劝诫,所以画的不是圣贤就是奸恶。而佛教流入中国后,那种精通微妙的宗教哲理固然打动知识分子的心,而转世轮回之说又能令凡夫俗妇生出信心,尤其在乱世,一般人苦于现世煎熬无可留恋,急需精神上的寄托,故佛说三世的道理,更是坚般人的信仰,而佛教又鼓励人写经、诵经、画佛像,说是都有赎罪积福的功德,这必然也是佛教推广发扬的作用,所以自佛教东来,写经、绘佛、造像的风气就大大兴盛起来。既然上自帝王卿相下到豪商巨贾都想从画佛上面求佛解罪,那么只好画壁。因为在纸绢还未发明之前,固然是画在壁上好,就是在纸绢发明之后,要供千万人膜拜瞻仰,也只有壁画好。由于应社会时代的需要,当时的画家就都从画人像转到画佛像上去了。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要算三国东吴的曹不兴、晋代的卫协和卫的学生顾恺之,他们都是画佛的高手。而顾恺之更能为山水传真,开出我国山水画一派,但在当时这方面的表现,仍为佛像人物画所淹没。这也可以证明,宗教影响艺术的力量实在太大。

▲ 张大千 佛132×67cm

镜片

不过,我国画家所画的佛,初期虽受到印度画的影响,但我们中国人自有一套融会贯通的功夫。我们试看北魏、西魏的敦煌画佛,面貌多属清癯,颇象干瘦的印度人,但到了唐代的画菩萨,便是中国人自己的面貌了。这也等于佛教传入中国后,发展自创出华严、天台、禅宗这些派别来,以求迎合中国人自己的胃口。我现在临摹的敦煌壁画中北魏时期和西魏时期的临本,人物面庞上和躯体颜色大部是黑色和灰色的,又加形体结构勾勒着粗犷的线条,这和欧州现代画派如马蒂斯、毕加索的画风很相似。不过,当壁画新着的时候,不是这样子的。从现存北魏时期的壁画看来,不都是这个样子,变黑了的部分是一千多年来,风化剥蚀,受到潮湿,颜色起了化学作用,这是当时采用颜料不同的原因,变黑的部分,是用银朱调配的,由于银朱是用汞泡制,所以容易变黑。又因兑粉分量的不同,形成黑、灰或者浅灰的现象,乃是由于白粉兑入的多少,从而导致了黑与灰的不同结果。原来的赭色部分,或因被沙土埋没,或因气候适宜,所以赭色保持下来了。唐、宋画家必画壁,不画壁者,不能享盛名。画法自成一家,绝不摹仿。我即画,画即我,学我者,亦我也,有此成见,故画不题名。佛洞观音像,逾五百身,画法各异,是其明证。莫高为历代盛域,画家必以画斯壁为荣。而凿洞供佛者,非达官贵人,即富商巨贾,亦必竞请名家画壁以自重。是以历代壁画,自系一时杰作。唐画大都师法阎立本,绝无吴道子一派,盖吴享盛名时,天下方乱,敦煌已不与中原通矣。有明一代,局守嘉峪关内,交通阻绝,塑像壁画,一无所有。

▲ 张大千 佛造像 73×50cm

立轴

为何说敦煌壁画是出自名手而非工匠?有如下五大理由

第一、据史传所传,在佛画盛行时期,凡画佛像都定要延请高手名家来做这庄严的工作,这是一定的道理,普通的工匠哪里能胜任这种工作呢?

第二、如果佛像都是工匠所为,那么这些名家高手干什么去了呢?社会是不是需要他们?如果不需要,那么何以画史上所记载的画佛名手如此之多?

第三、因为画佛是一种宗教上的工作,要极其神圣庄严,才能表达自己的信心,启迪他人的崇敬。如果不是名手,焉能胜此巨任?

第四、因为画佛风气盛行,所有仕宦商贾,大家都争奇斗胜,因为这个缘故,必定争着聘请高手来做这种工作。

第五、敦煌在现时虽为荒凉之区,但在古时海运未通之前,由南朝到宋代,全是中西交通的大道,在这中外俱瞻的地方,大家争造佛像,哪能不找名家高手来显示我们崇高的艺术?这又岂是工匠们所能做的呢?

▲ 张大千 佛光普照130×59cm

立轴

此外,再从敦煌壁画的画风来看,时代的递嬗,画风的转变,虽然有高下的分别,但都可以决定是出自名手的作品,绝对不是工匠们所能够梦见的。现在我把各代画风的优点列举在下面:

一、元魏时代的作风——骨体放肆而粗野,用笔很放犷,画像多半是清而瘦的。

二、西魏时代的作风——生动是生动了,但仍是草率粗野,用笔能奔放,但是在敦厚方面却欠缺,上的色彩很艳很冷,但是在缜缛方面,是缺少了点,风骨清空放荡,矫健清劲是有余的。

三、隋代的作风——很凝厚纯正,放肆粗野的风气已没有了,深厚委婉的作风渐渐起来,神采和气质都与西魏迥然不同。

四、唐代的作风——可分几个时期来讲?在武德(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以后,一天比一天地走向雍容的途径上,清新华贵,精彩绝艳,佛像崇尚壮美,把魏清癯的作风,通通一扫而空,光华灿烂,是从来未有过的。天宝时代和垂拱时代(约685~755年),体制又稍稍改变神趣一下子便不同了,浓缛新丽,实在比以前又高了些,供养人的像,都崇尚肥硕壮大的,大多都画成好几尺高。而在德宗(780年)以后,沙州为吐蕃占据,那好手名家都因政治关系,一下子便很少前去的了,虽然那体制仍同从前一样,但用笔漫散,用意芜杂,神气荒疏而气味草率,不过间或找到一两个好手画的罢了。自宪宗、大中(约806~859年)后,第三百号窟之张仪潮夫妇出行图仪仗很盛,人物繁多,但是骨法气体沉雄精练,可算得是当时最好的作品,真是晚唐的麟凤了。

五、五代的作风——五代可以说是最衰落时期,风格像已枯的木头,情味像已熄的炭火,可以不必评论了,然而经变图这些作品,还能做到很盛大的铺张,可以说是力虽不足,但还想高飞。

六、西夏的作风—西夏在宋仁宗时(宋仁宗明道年间,即1032年后),离宋而自立,把西北万里的地方占据了二百多年,其画法,尚是宗宋代初年的笔意,能够创造,自成一家,画得很整齐工细,但是气格窄小,情味的成分不太多。我们分别上面各时代的作风,从美术观点上来看,虽然各有短长,但不过是风格的不同,随着时代来转变,这乃是会风所关,绝不是工匠们所能懂得的。但是我要问,中国人何以看重文人画而鄙视工匠画到这步田地呢?我们古代不是有出于“大匠”之门、“匠心独运”、“意匠惨澹经营中”这些话么?这“匠”字在这里的解释,都是偏于好的一方面,大匠就是大作家、大画家的别称。“匠心”、“意匠”都是指一种最敏妙超绝的设计。

▲ 张大千 佛126×63cm

大概古人所谓的“匠”,必是精的技巧。因为技巧用得极精细巧妙,所以称为大匠,因为巧,所以有“巧夺天工“鬼斧神工”这些赞词。大概古代无论建筑雕绘,都必有最有学问而能设计的专家来领导。因为他有学问,又有特殊的聪明智慧,加以精密的思索,造出玄妙的境界、精巧的艺术,所以才有“匠心”、“意匠”这些说法,这当然不是一般无知识工匠所能做得到的。

▲ 张大千 佛造像 94×44cm ×4

我们试看宋画院的各派画家,他们不只对于人物山水花卉翎毛宫室都要学,还要教他们读《说文》,识奇字通古代字源学,字源学既然要通,文字是更不能不通的了。又古代用画来取人才,常常有出一句古诗做题目,叫大家用心去揣摩,要画出这诗句的神理。如果画人没有文学的素养,绝特的天才,苦心的探讨,怎样能应付这类考试呢?所以我们对于敦煌壁画,无论从任何一个观点来看,绝对是有艺术天才的名手的作品,而绝不是工匠们所能做到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