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青花王子”张浦生
张浦生为作者签名的《青花瓷器鉴定》
那是在2008年7月4日的午后,我在金华酒坊巷28号古玩店门口洗瓷片,金华收藏协会的王旭平陪着一位贵客来到店里,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青花王子——张浦生先生。
见到他来,我立马把他请到堂前,为他吹风挪凳、泡茶。也许有人会问我怎么认识张先生的?我和胞弟兆浦自幼爱好收藏,喜欢读书。从订了数年的《收藏》《收藏快报》《东方收藏》等书刊中了解到张先生的事迹。初次相会时,他一米八五以上的身高,显然超乎了我的想象,令人印象极为深刻。他原先为南博的仓管员,后被下放蹲牛棚,仍不忘带上一大箱瓷片,硬是从悟摸瓷片中练就了一双鉴定古陶瓷的火眼金睛。他的事迹对我们兄弟鼓舞至深,我们兄弟都有他的专著《青花瓷器鉴定》,视为我们学习鉴定青花瓷的“圣经”。那天他还给我们在他的专著上留下了墨宝。
金华夏天有火炉城之称,张先生不顾天热体乏,顾不上喝茶、聊天,就开门见山地说:“听说你们兄弟有很多瓷片,我是来你店看标本的。”说完就蹲下身从我洗好的瓷片中翻捡,并给我们讲解一些基本特点。当他了解到我们好多精美的瓷片都是在金华出土时,我发现他的神情既惊奇又兴奋。叮嘱我们一定要做好出土地点、土层的原始记录,并鼓励我们兄弟要多写文章,不要刻意追求文章的短长。尽管当时店里开着电风扇,我爱人在身边不停地挥舞着麦秆扇,汗水还是湿透了张先生的前胸后背。陪同的王旭平看在眼里,觉得过意不去,不停地催张先生起身到他的空调房里去。张先生极不情愿地起身,边走边看,当他看到我柜台内有一块手掌大的北宋执壶瓷片时,抓在手中反复观看,眼睛都不眨一下;对我们介绍说,这个月白釉色学界称之为“龙泉秘”,为五代、北宋之间龙泉金村窑的产品。经他一点,我们终于弄清了这瓷片的身世。一直以来都认为,张先生为青花而生,他因青花而成名。看到他研究的触角还延伸到青花以外时,我们很是意外,当然也拨动了我们兴奋的神经。我从楼上捧出平时不轻易示人的唐代青瓷执壶;都说好东西可以抗疲劳,可以留住识货者的脚步。张先生又坐回到还有余热的凳上,从盖及底,从流到把,从肩至腹,都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以商量的口气问我们可不可以让他和这唐壶合个影,那急切的眼神让我们受宠若惊,呆呆地站在那儿。见此,他主动邀请我们兄弟手捧唐壶与他合影。遗憾的是照片今已散失。
之后,张先生就从这把唐壶说起,给我们介绍唐代各个时期瓷器特征的变化,使我们知道了大唐时期不光仕女以肥为美,瓷器有时期也以肥为美。并把唐代越窑、婺州窑、宣州窑的特点结合我们的实物标本的对比,使我们学到了书本中讲不到的内容。
张先生建议我们兄弟收藏、研究古陶瓷尽量做到宁精勿普,精整最好,精残亦要关注,有时代特征的精片也不要放过。鼓励我们对捡瓷片这活动要坚持下去,不要放弃。并告诉我们南京的“瓷片族”搞得风生水起,很出色,研究雅集走在全国的前面。经他一说,南京“瓷片族”的概念在我们脑海里扎了根。
王旭平见张先生在我店里对瓷器分析得细致入微,讲得头头是道,急不可待地把张先生请回到他的空调房;茶也顾不及上,便从柜里捧出他收藏多年的清三代一尺盘(直径33厘米),足足有四十多只,张先生也顾不上休息,每一只青花盘都上手,并逐一讲解,使我们和王旭平明白了青花盘里大有文章。张先生从中挑出一些顺治、崇祯时期的产物,见我们不解,他从乾隆时期的青花发色、胎土和雍正乃至康熙时期的区别;通过对比把顺治、崇祯两期青花区别开,这也许是他的至理名言,看青花要“一看青,二看花(画)”吧。
欣逢开平之世,以瓷结善缘。能近距离得到张先生垂教,三生有幸,终身难忘。庚子非常时期,惊闻先生仙逝,感慨良多,作文以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