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考研|艺术作品中的商品化倾向
内容来源:公众号【中传艺术考研】,更多复习资料,可持续关注!
艺术的商品化,就是将艺术品当作一般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交易。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艺术生产受到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深刻影响,带上了浓重的商品化的色彩,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和制约。
①艺术商品化现象贯穿古今
纵观中外艺术史,艺术的商品化贯穿古今。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等大批优秀剧作家的出现与当时“勾栏”(戏院)业的兴盛密切相关。在西方,艺术生产商品化现象也非常普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商品生产已经很发达,当时意大利著名的画家如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提香等都从事过艺术的商品生产,接受各类人以及宫廷的订货。
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在他的著作《艺术创作论》中,毫不讳言艺术是一种赚钱的手段,“艺术就是商业”。自2009年中国书画板块进入亿元时代开始,中国艺术品市场就呈现出极度繁荣的态势。中国嘉德2011春季拍卖会,以53.23亿元的总成交额,再次刷新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成交纪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无论从逻辑上和历史上讲,都不能否认艺术生产商品化的存在。
②艺术商品化的积极意义
在艺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商品出卖,但并没有妨碍他们创造出举世无双的艺术品,成为具有崇高地位的艺术家。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应该说,艺术的商品化是一种必然,它给艺术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生气。艺术商品化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自由创作,走向大众
长期以来,艺术创作者由皇室贵族扶持保护,艺术家的存在是依附性的,他们或多或少违心歌功颂德曲意奉承迎合,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是当权人思想意志的宣言,是执政者审美意趣的表现。比如中国汉代乐府的乐师,宋代翰林国画院的画家,都是依赖于宫廷的。一旦艺术成为商品走向市场,艺术家有了对自己作品的所有权,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冲破以上种种藩篱,艺术品成为商品,艺术创作者才能充分发挥创作的个性。他所面对的不再是某个特定的个人或某种团体,而是整个社会以及有各种各样艺术爱好和审美情趣的人们,使艺术真正走向人民大众。
2、受众本位的回归
很长时间,艺术一直为贵族阶级所垄断,是少数人把玩之物,下里巴人无缘识得阳春白雪,难登艺术大雅之堂,艺术抛弃了民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艺术的商品化使艺术品与艺术接受者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受众以艺术消费者的身份成为艺术市场中的主体。《超级女声》冠军得主李宇春是百万观众手机参与选出来的,受众中心地位得到了回归。
3、艺术商品化的消极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阿多诺认为“当今社会对艺术的反应是病态或反常的。在此社会中,艺术是作为具体化的艺术遗产和作为票房顾客的快感之源得以幸存的,但却不再作为一客体或对象而存在。”艺术品的商品化必然导致受众的阅读、欣赏和理解水平的日渐肤浅,阿多尔诺认为这种以市场为目的的文化产品只不过是一种文化垃圾,扮演滥竽充数的丑角。
回眸近几年的国内电影贺岁片市场,一股以“商品生产原则超越思想信仰”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悄然袭来,从编剧到制片,从投资到发行,“商品化”的痕迹与“唯票房论”的理念在贺岁电影市场中显得尤为突出。现在有很多的电视娱乐节目,一味的为了提高收视率,用一些粗俗不堪的低级趣味来反映所谓的“真我”,给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造成的很大的不良影响。电视圈流传“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之说,这种说法虽然过于偏颇,却揭示了娱乐节目过分强调功利诉求的实质。
③艺术商品化现象的理性思辨
犹如太阳上尚有黑子的存在,我们不必将艺术商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视为洪水猛兽深恶痛绝。我们应用理性的目光看待艺术品商品化,审视其间的曲折反复和利弊得失。换句话说,艺术是目的,商业是手段。是实际创作中,将艺术性和商业性完美结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